徐昌棣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的治學之道始終如明燈般,照亮了我們教師職業發展的前路。特別是拜讀完先生的著作,我深受陶行知先生精神的熏陶,決心始終以此作為自身的行為準則。
為師需要敬業精神。敬業精神是教之根本。其實,不僅僅是教師這個職業需要,各行各業都需要敬業精神。當然,為人師表,具有敬業精神,不僅僅是出于對學生成長的負責,更是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師職業的尊重。那如何才能做到“敬業”呢?基本的“傳業”工作當然要成為首要的衡量標準。一名教師要是連基本的“傳業解惑”都不能做到,始終以消極的、悲觀的態度面對工作、面對學生,整日怨天尤人,那么他無疑是不敬業的。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需要扎實自己的學科知識,并能夠將其有效地傳授給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可以依據國家課程標準,準確而高效地利用課堂時間教授知識;在課下,積極為學生解惑釋疑,幫助學生更好地消化課堂所學。然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工作的重要性必然不能以一時的成績為衡量。為才先為人,我們在授業、解惑的同時,更要注意傳“道”。這里的“道”,是為學生之道、為兒童之道,更是為“人”之道。只有培育好樹木的幼苗期,樹木才不會長歪;同樣只有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個人才不會走歪路。樹木依靠園丁扶植,學生就要依靠教師來點照亮前路的明燈。所以,敬業精神不僅僅是體現在課堂上,更是滲透在教師工作的每一個細小之處。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時刻保持警醒,不時進行反思,時時銘記自己的職業操守。
為師需要求真精神。求真精神是教之選擇。求真,就是“求是”,是去不斷地認識事物本質,實事求是。“求真”這兩個字出現在不少學校的校訓當中,可以看出,教育要求學生要有求真精神,同時學校也在教育學生:只有保持求真精神,才能成為國之棟梁。其實,教師之道又何嘗不是如此?真理從來不在枯燥的講義當中,不在繁瑣的教條當中,不在死板的規矩之中。它如同精靈般穿梭于知識的茂林,如果你僅僅想通過別人的講述來找到它,那么一生也不能窺其閃耀。只有深入“茂林”,通過不斷的摸索與探究,才能真正領悟到真理的意義。于教師而言,課堂教學就是這一片深不可測的“茂林”,這里有教學里的各種挑戰,也有教學外的各種紛擾,只有不斷地在課堂上依據各種突發狀況作出相應調整——調整自己的求真態度,調整自己的知識構架,才能真正懂得教學的意義。這世上本就沒有完美的事物,追求完美的過程是比完美本身更加重要的。在不斷精進自己的過程中,教師才能獲得真正的職業成就感。
為師需要奉獻精神。奉獻精神是教之精髓。現在到處都在提倡要提高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那么何謂“職業幸福感”?幸福首先便來自于生活的富足,這是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基礎。教師在成為教師之時,首先也是一個普通人,一個需要兼顧家庭生活的普通人,所以想要生活富足從來不是什么可恥的念頭。然而,如今大多數教師的生活遠遠沒有達到富足的程度,可你放眼整個教育行業,一代又一代教師奮斗在簡樸的三尺講臺上,他們激情慷慨,他們滿懷理想,他們無怨無悔。這又是為什么呢?這正是因為他們將奉獻精神融入了自己的骨血之中,并一生奉行。不過,我們需要明確的是,“奉獻精神”并不是道德綁架,它是人生的一座高峰,你可以選擇在山腳下仰望高山流水,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登上山峰俯瞰萬千美景。至于如何選擇,全憑你心中的信仰與方向。選擇登上山峰的教師浩如星辰,他們不僅在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更是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奉獻給了自己所從事的教師職業。因此,我們才能看到課堂上精彩紛呈的演繹,看到課下耐心、溫柔的解惑,看到校園內細心細致的呵護,看到學校外無微不至的關心……擁有奉獻精神的教師,每一個人都是一顆閃亮的星,在各自的生命中綻放光芒,更點亮了整個教師職業的天空。每當我仰望這片天空,便會時刻反思我是否能為這片星海增添一點光亮,并將終生為達成這一目標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