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生
加德滿都城處于谷地,位于巴格馬提河和比興馬提河的交匯處。整座城市四面環山,海拔約1400米,月平均最高溫度29℃,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喜馬拉雅山這座天然屏障為其擋住了來自于北方的寒風。其襟懷印度洋暖流,造就了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
只要站在老佛塔(又稱候廟)的小山頂上,就可以將整個加德滿都一覽無余。只是到了山谷處,房子穿過山谷才慢慢消失在視線里。這座城市很美,在規則如網的城市道路中,散布著各式各樣的小樓和庭院,城中幾乎沒有特別高的樓。
整座城沒有一點刻意雕琢過的痕跡。因為尼國土地是私有化的,人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起了個性化十足的小別墅,富有趣味,風情別致,與整個城市渾然一體。不拘一格的加城,是那么的古樸、美麗、自然、個性。

我與同伴去游杜巴廣場,穿行于古老、幽深而曲折的巷子。那些特色建筑,迷人的古代遺存,街上往來的過客,古廟、佛塔、皇宮和雕刻精細的藝術佳品,還有一大早就開始的祭祀活動,把整個城弄得熱熱鬧鬧。我不停地按下快門,用最快的速度把它們記錄下來。
古跡和廣場是我們拍照的必去之處。加城最有名的兩處古廣場,是杜兒巴廣場和庫瑪莉廣場。杜兒巴廣場囊括了尼國16世紀至19世紀之間的古代建筑,廣場遺跡上還矗立著數十座寺廟和宮殿,原有的建筑形式仍保留完好,風采依舊。寺廟古跡從外觀上看都有些類似,許多塔階上立有兩只或數只石獅或石象,門窗上則雕刻著許多神像和孔雀及鳥類的圖案。庫瑪莉廣場則有著以紅磚砌造為主的巴瓦娣廟屋,它與瑪莉寺遙遙相對,寺廟里面供奉有印度教的濕婆神和妻子巴瓦娣,神像由簡樸的木雕刻成。進入中庭之前的道路左側,有座八角形的庫里須那寺,庫里須那是濕婆神的第8個化身,他在世上的功績甚受尼泊爾人崇拜,座落在馬拉國王雕像左邊的是德古塔蕾珠廟,在這座寺廟樓上,還有昔日國王的私人祈禱室。正對著國王雕像柱的是嘉軋拿廟,這棟建筑物是17世紀所建,擁有雙層斜柱支撐的屋頂。寺廟建筑最特殊的地方,是在每根斜撐廟宇的支柱上,雕刻有十分精細的男女圖案。在德古塔蕾珠廟側方墻垣背面,是拜拉弗大型浮雕,上面鑲嵌著表情猙獰的黑拜拉弗神像,造型為頭戴寶石和頭骨制榮冠,白色眼珠及犬齒暴突,幾只手分別持有寶劍、斧頭、盾牌和頭骨,腳底還踩著一具尸體,這座神像是濕婆神最恐怖的化身,大多數尼泊爾人都相信,如果在黑拜拉弗雕像前撒謊,將來一定會遭受天譴。穿過馬拉國王雕像所在的古跡群,又展現出一系列的建筑物。其中哈努曼猴神宮,門側豎立著一尊神像,這尊猴神身披紅色斗蓬立于小傘之下。猴神哈努曼是史詩中代表保護神比濕奴的化身——羅摩王子之座騎,深受尼泊爾人信仰。總之,不管哪座廣場,那地上的一塊磚,角落里矗立的一堵墻,那些鱗次櫛比的神廟和古塔,都是成百上千年的世界遺產。
城里城外馬路不寬。路上大多是兩廂小車,更多的是摩托車,還有載滿貨物的自行車、三輪車,把整個馬路塞得熱熱鬧鬧如同集市一般。整座城透露出素雅、寂靜的氣質。無論在城里還是鄉下,滿載水果或蔬菜的小販在熾熱的陽光下,驅車前行。

在尼泊爾,人們拜廟和對神的虔誠讓我印象最深。城鄉居民住家附近都建有寺廟或神龕,聽說不敬神人就不能進食,拜前須空腹,不然就是對神的不誠不敬。逢節日,人們要沐浴潔身,守戒禁食,扶老攜幼奔向寺廟。無論什么時間,寺廟里都有朝拜的人,虔誠地敲廟鐘,用酥油或水擦洗神像,獻花環與貨幣,撒鮮花瓣,頂禮膜拜,取神像上的紅丹粉點在自己的額頭上,雙手合十禱告,最后繞廟堂三圈,方才離廟歸家。每日敬神,做晨禱,是必做功課,最大的印度佛塔下,信男信女們排隊點朱砂印記。據說在眉間點朱砂能夠消災避邪,一抹朱砂,寄托著一份祝福。我們剛到尼泊爾時,導游阿建就讓人給團隊的每個人在兩眉中間點上了紅色的朱砂記,還在脖頸上掛上一串用菊花編成的花環。過了幾天我們要去南方,在車上見阿建的眉間印記變成了白色。

朱砂紅點是當地人信仰的象征,時刻伴隨著他們,他們稱之為蒂卡(Tika)。據說蒂卡最初是模仿吻痕點的,后來才象征消災避邪,逢兇化吉,是神佑和賜福的標志。按照傳統的做法,要用朱砂、糯米和玫瑰花瓣等搗糊,點在眉心。蒂卡蘊含著尼泊爾人生命中最重要的兩樣東西——信仰與大米。不同顏色的朱砂有著不同的涵義,紅色代表幸福,黃色代表智慧。已婚婦女通常還在發際中間點上倒三角的紅蒂卡。據說,眉心那殷紅的蒂卡印記是尼泊爾人看清世界的第三只眼。同時,蒂卡還是一種宗教符號。印度教認為,前額的眉心是人的生命力的源泉,是人的活力中心,所以平日必須涂朱砂和膏之類的東西,以避免招來兇禍。至今仍有不少印度教苦行僧在前額點上朱砂。據說過去吉祥痣也是女子已婚的一個標志,未婚者是不許點吉祥痣的。當然,今天的人們不再固守陳規,不管是印度教徒還是其他教徒,也不管是已婚還是未婚,都可以在額頭上點個紅痣,這也成為了一種時髦。現在還有現成的各種顏色和各種形狀的塑料制品,可買來直接貼于額上。

尼泊爾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多種姓、多語言的國度,在這樣一個86.2%的居民都信奉印度教的國家,長期養成的純厚、質樸、善良的民風,人們對物質的追求欲望根植于宗教里,所以人們的幸福感較高。這種幸福并非是物質上的滿足,也不是精神上的灑脫,而是面對生活艱難,精神寄托于虛無神靈,在虛妄之中以精神食糧慰籍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