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龍
摘 要:生活化教學的實施改變了學生對生物學科的態度,更好地挖掘學生的生物潛質,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水平。在日常工作中,高中生物教師要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出發,設計形式多樣的教學環節,將生活化真正融入課堂上,一方面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其知識儲備,另一方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助力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生物;生物教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在新課改背景下,生活化教學被提上日程,成為教師教學的首選。生活化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以生活事物、生活現象為依據,將復雜的生物知識簡單化,將抽象的生物知識形象化,帶給學生更多的求知沖動,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但是,由于教師的教學水平不同,他們在實施生活化教學的時候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生活化流于形式,生活化脫離實際,生活化缺乏反思等,造成了學生的厭學情緒,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所以,高中生物教師應該深入挖掘生活化教學的內涵,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創設環環相扣的生活化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使學生都能夠從中受益。本文從七個方面研究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一、課堂導入生活化,吸引學生參與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導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精彩的課堂導入能夠牢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配合教師,使整個生物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在生活化理念下,生物教師要注重課堂導入的生活化,盡可能地為學生帶來身邊的生物現象,讓學生都能參與互動交流,開闊學生的視野,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在網絡的推動下,課堂導入的方式變得更加多元,教師要合理選擇,做好生物知識的滲透和挖掘,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打造靈動、新穎的生物課堂[1]。比如:講高中生物《細胞中的元素和無機化合物》時,這部分內容主要讓學生知道細胞的元素構成情況,理解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異同,在微觀層面上理解生物的本質。教師在課堂導入的時候,列出地殼與細胞中元素差異的表格,然后對學生進行設問,哪個元素在地殼中含量最高,哪個元素在細胞中含量最高,請學生思考這是為什么?以此來活躍課堂氛圍,體現了“生活處處有化學,生活處處用化學”的道理,揭開物質世界的秘密。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做演示實驗的方式導入新課,通過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和脂肪,并指導學生完成相應的討論題,建立起正確的學習觀念,把化學知識延伸到生活實踐中。在演示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活躍課堂氛圍,增強師生互動,有效地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課件中展示生活中的現象,如種子要曬干來保存,缺鈣會引起軟骨病等,讓學生運用本節課的知識去解答,使課堂的趣味性和生活化更強,構建起完善的生物知識體系。
二、教學過程生活化,豐富學生認知
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單一,通常都是教師講,學生聽,完全失去了教與學的作用,造成課堂死氣沉沉,不利于學生的成長。所以,在新時期,生物教師要重新審視課堂教學過程,將生活化理念滲透其中,讓學生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學習,都能夠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成為學習的主人[2]。而且教師還要結合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調整生活化教學策略,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和內容,獲取學生的支持和認可,使學生熟練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養成終身學習習慣。比如:講蘇教版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人類探索DNA的過程,以及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原理,能夠從中懂得生物遺傳物質的實驗設計,正確對待遺傳物質。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都知道染色體在遺傳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仍然要探究染色體的哪種成分才是遺傳物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了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親代是如何將性狀傳遞給子代的?引導學生得出生命具有遺傳性的結論,進而引出遺傳的概念,讓學生在快樂的討論中獲取知識。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遺傳概念的認知,教師利用虛擬技術輔助教學,再現了生物的生殖過程、染色體的化學組成等,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教師開展討論條形碼信息的活動,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帶有條形碼的食品包裝袋,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討論條形碼中蘊含的信息、說一說這些條形碼有什么作用,啟發學生聯想生活中還有哪些能夠傳遞信息的例子,使學生認識到信息是需要載體的。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在生物體中有沒有類似商品條形碼這樣隱含著生命信息的“條形碼”,它在哪里,又是如何傳遞的,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三、生物實驗生活化,拓展知識范疇
學習生物離不開實驗,高中階段的生物實驗不僅形式豐富,而且蘊含道理,值得學生深入研究。然而,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有些生物教師不組織學生做實驗,只是讓學生背實驗,認為只要考試的時候能夠正確作答就行,至于是否真正掌握實驗技能并不重要。這樣的思想是完全錯誤的,生物實驗教學的宗旨就是鍛煉學生的生物思維和實踐能力,讓學生掌握生物實驗研究的方法和技術[3]。所以,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推動生物實驗生活化,想方設法提升實驗的可操作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范疇,帶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機會。比如:講蘇教版高中生物《細胞的分子組成》時,教師使用高倍望遠鏡演示觀察細胞的過程,讓學生比較細胞的異同點,明白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教師采用單元教學模式,將教材內容進行了整合,先為學生講述了理論知識,使學生了解了糖類脂質及蛋白質在細胞中的作用與功能,有了理論基礎后,安排“檢測生物組織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實驗,讓學生走進實驗室,以白蘿卜勻漿、梨勻漿、葡萄勻漿作為還原糖檢測的對象,以花生種子勻漿、芝麻種子作為脂質檢測對象,以豆漿、雞蛋清稀釋液作為蛋白質的檢測對象,通過對這些生活中常見食物的實驗檢測,學習糖類、脂質和蛋白質的檢測原理與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精神。實驗結束后,向學生闡明該實驗的現實意義,并列舉生活中糖類、脂肪和蛋白質較為豐富的食物,進行健康養生知識的拓展。向學生說明不同情況下需要攝入的食物也不同,如低血糖時需要攝入含糖的食物補充糖分,過瘦的人要攝入動物內臟、堅果等補充脂肪,體質弱、免疫力差的人需要攝入豆類、魚類補充蛋白質等,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課外活動生活化,鍛煉綜合能力
生物教學不能停留在課堂上,還要注重課外活動的開展,通過課內和課外的融合,才能體現出生物學科的特色,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服務。高中生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教師要善于開展生活化的課外活動,調動學生的已有認知,讓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新舊知識,在應用的時候得心應手。同時,教師要確保全員參與課外活動,不能打消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只關照優等生,應該做到一視同仁,在活動中加強對學習方法的指導,鍛煉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和道德品質。比如:講蘇教版高中生物《生物催化劑——酶》時,要求學生掌握酶的催化機理和酶的特性,正確分析影響酶的活性的因素,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探究加酶洗衣粉與普通洗衣粉洗滌效果”的課外實踐活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走進超市調查了解當前售賣的洗衣粉種類,并對它們的成分組成進行記錄,從調查中學生就會發現當前市場上大多是含酶的洗衣粉,有含脂肪酶的,有含蛋白酶的,還有含復合酶的。對于這些不同種類的酶,學生對其功能和作用并不是很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網絡去查閱相關資料,對洗衣粉中酶的種類與功能進行整理,豐富學生的生物知識。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科學技術對生產生活的作用,教師設計了新穎的實驗方案,讓學生探究不同溫度下加酶洗衣粉與不加酶洗衣粉對相同污漬的洗滌效果,強化學生對酶生物學知識的掌握,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教師再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踐活動,驗證酶在生物體體內、體外是否都有催化作用,以此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
五、課后作業生活化,提升思維品質
有些學生一提到作業就頭疼,他們不愿意完成大量的抄寫作業,大量的抄寫作業不僅浪費了寶貴的學習時間,還會阻礙學生的個性發展。在“雙減”背景下,課后作業備受關注,如何布置優質作業,減輕學生負擔,增強學習實效,成為每一位生物教師應該思考的課題。為了更好地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師可以布置生活化的課后作業,鼓勵學生在作業中展現自我,獲取知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4]。教師還要加強對課后作業的檢查和反思,能夠合理提出優化意見,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明確的認知,并且根據教師的指導做出改進,全面提升生物核心素養。教師可以結合生活現象為學生設計作業內容,比如:教學《物質進出細胞的運輸方式》,很多學生對于物質跨膜運輸的理解不透徹,在學習過程中感到困惑。教師則巧妙設計作業內容,讓學生運用植物吸水的原理,解釋“為什么腌制咸菜時,缸里的水會越來越多”“吃了咸菜后為什么容易口渴”等生活現象,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的生活態度。除了教材以外,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生物學知識,教師要通過生活化的實踐作業,讓學生走出課堂小天地,步入生活大課堂之中。比如:教學《保護生物多樣性》時,可以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為學生布置觀察作業,讓學生走進山林、走進田野,熟悉當地的自然環境,對當地的生物種類進行觀察與記錄,感受環境與生物之間的關系。還可以用相機或手機記錄下自己感興趣的物種,利用網絡搜索相關信息,培養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生物保護意識。
六、生物評價生活化,構建高效課堂
有些生物教師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評價風格,將評價看作是給學生糾錯的環節,在評價的時候占據著主動權,不讓學生發表意見,花費很多時間提出學生的問題,沒有總結學生的學習亮點,這樣容易讓學生感到失望,學習積極性下降。在生活化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師要改進評價方式,注重生活化評價,將教師和學生放到平等的位置上,心平氣和地點評學生的優勢和劣勢,也認真聽取學生對生物學習的看法,在和諧的氛圍中達到教學目標。教師要注重評價語言的藝術,選擇具有啟發性和賞識性的語言,并且配合善意的眼神或者肢體動作,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喜歡上生物,成功開啟學生自主學習的大門。而且評價學生不能只依靠生物考試,還可以在生物實踐活動中評價,做到多方面的評價和系統化的評價,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感受,體現出新時代的教育特色。另外,新課改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給學生提供自主評價的機會,讓學生扮演“小老師”,通過自評或者互評等多種形式,使整個課堂活躍起來。還要確保課堂評價常態化和規范化,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動態,及時調整和更新,使評價更切合實際,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學習習慣。教師還要善于聯系學生的家長,鼓勵家長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反映出學生在家里的學習狀況,能夠在家校的配合下促進學生獲得進步。定期召開家長會,向家長介紹生物教學的重要性,提供學習生物學科的小技巧,確保家長正視生物,在日常教育中有所側重。
七、教學態度生活化,奠定教學基調
教學態度決定教學質量,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懷著積極的態度投入教學中,保持理想,熱愛生活,能夠為學生提供成長所需的資源,推動高中生物教改的順利進行,奠定教學基調。在實施生活化教學中,生物教師應該學會情緒控制,這不僅是一項必備的技能,也是改善師生關系的法寶。教師要以淡定、平和的心態進行課堂教學,理性面對學生,從容地解決課堂問題,凡事都要公平、公正地處理,不要對學生帶有偏見。即使學生在課堂上犯錯,教師也要心平氣和地為他們講道理,擺事實,以理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訓斥學生。學生的個性是存在差別的,教師在教學時不要被一兩個不認真聽講的學生影響,要保持好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加優秀的新時代人才。教學態度是一種抽象的內在心理,教師在工作中要加強職業認同感,把職業當成事業來做,真心實意地給學生帶來幫助,從而獲取學生的支持,在良好的環境下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還要樹立自信,正確對待學生的生物成績,不能因為學生成績差就喪失信心,要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和教訓,端正教學態度,加強啟發式教學,呈現良好的教風學風。學高為生之良師,德高為師之典范,教師要不斷學習,持續深造,為自己規劃職業發展目標,利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啟發學生,通過課后時間多與學生談心,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明確師生角色,為生物教育帶來積極影響。
結束語
綜上,生活化教學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給學生創造了輕松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推動課程改革的深入。在教學中,生物教師應該樹立育人思想,把握實際學情,將生活化巧妙地滲透到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都能夠全身心投入,進而開創全新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生物思維和生物素養都得到大幅度提升。
參考文獻
[1]高承仲.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智力,2023(13):5-7,11.
[2]溫志強.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與課例示范[J].高考,2023(4):118-120.
[3]范曉萍.基于核心素養發展的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2(27):111-113.
[4]曹青芬.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2(14):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