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娟
細想,賀年卡的時代離我越來越遠了,有一種超越時空的感覺。每當到了春節臨近的時候,尤其元旦期間,同學們會從小商店買上一些賀年卡,寫上幾句祝福的話相互贈送,包括我在內時不時收到幾張賀卡,感到心里暖暖的,那是一種樸素簡單的行為方式,是少年時期的一種情感表達。當然更重要的是送給關心喜歡自己的老師,那是一份輕輕的卻是充滿厚重情誼的表達,踏實,很唯美。
我清楚地記得,有一次父親晚上吃完飯,在姐姐和哥哥的央求下,帶上我們兄妹三人到附近不遠處郵局旁邊的一家商店,那個商店就是經營信封、賀年卡、掛歷、年畫以及一些書刊,屬于郵局管轄的一個營銷點。里面不大的店面,進去琳瑯滿目,各種各樣的年畫掛歷賀卡擺滿了整個柜臺,按現在講,那正好是銷售旺季。父親為我們三人各買了一套,我記得當時一套里邊有十張,也有五張的,相對便宜一些,有五塊的,有兩塊的,當然有更好的賀年卡單獨一張可能就兩三塊錢呢!在當時,兩三塊錢還是很值錢的。總之,在那個條件下,我感到很知足了,懂得知足的人有時會減輕很多負擔,這可能是我這輩子的性格了。
賀年卡的畫面也是各種各樣的,有當時流行的“小虎隊”的明星照片,有著名山水畫的圖案,比如桂林的漓江,安徽的黃山,海南的風景。也有名勝古跡,天安門,長城,故宮,頤和園等等,同時,還有名家名畫及書法作品。賀卡的畫面很清晰,都是正能量的圖案。回來后,我們趴在燈光下,小心翼翼地打開賀卡,開始給要好的同學寫上幾句祝福的話,祝詞大都是:祝你新年快樂,學習進步,心想事成,萬事如意之類的。等到第二天上學的時候,給要好的同學們每人發上一張,再遠一些的表哥表姐,就把寫好的賀卡裝到書包里,在上學的路上投遞到附近的郵筒里,同時也把對她們的牽掛一起投到了郵筒里,耐心地等待著她們的回音。當時,賀卡的內容雖然沒有現在打印出來的漂亮,但那是用心用情一筆一畫用鋼筆寫出來的,有一種“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感覺,很有紀念意義的。
再后來,參加工作了,每到春節臨近的時候,我依然會收到同學及相關單位同事的幾張賀卡。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賀卡制作水平也越來越精致,有些是用絲綢壓的賀卡花邊。當你打開第一眼呈現的絕對是典雅溫馨的,很養眼。對于制作特別精致的賀卡,我都小心翼翼地保存起來,時不時拿出來欣賞欣賞。那天打開書柜翻書,偶然找到了最近的一張賀卡,是2010 年一個朋友送我的,看看封面再打開看看內容,我感到久違了的親切。畢竟,賀卡還代表著在這個生活節奏忙碌的時代至少還有人惦記著你,想著你,還沒有被人遺忘呢,所以還有幾分喜悅。
賀年卡流行了好多年,當時用這種形式傳遞著我們青少年時期同學、師生、同事之間的友誼,見證著跨越了兩個世紀簡單的人際交往的形式,賀卡成了我們相互信任的紐帶,相互惦記的媒介,拉近了我們彼此之間的距離,增進了我們彼此的友誼,意味悠遠而濃厚。
隨著時光的流逝,信息技術的發達,賀年卡早已離開了人們的視線,包括我們小時候還學寫書信,信封、電報之類的早已成了歷史。但細想,那時的文化發展不見得比現在落后,正是人們讀書創作的大好時光,整個社會很干凈也很安靜,也是優秀文藝作品產生的時代,讓人很懷念。
今天的微信微博取代了那時用書信、發電報的方式與親朋好友聯絡。社會發展了,生活水平也在飛速提高,人們早已處在衣食無憂的環境下,相互交流的工具也日益增多。元旦、春節用微信、短信向親朋好友發一些祝福的話語,或者視頻一下,算是表達了一種心情心意,一個電話也算是送去了祝福。
賀年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好多年,但每每想起來的時候總還是有些惦念,尤其是兒時的那種溫馨深厚的友誼,賀年卡足以讓我們咀嚼回味……
掐指一算已經過了41 個春秋了,歲月更迭,人生短暫,轉眼間已經走到了人生的中年,除了感慨就是感嘆。
回顧過往還是小時候的年味最濃。那個時候年味濃原因有三:其一是物質條件匱乏,大多數人只是處于溫飽階段;其二是親情味重,人與人之間講情分,不生分。鄰里之間互幫互助,重感情;其三:受時代環境的影響價值觀不同,欲望少追求小,人活得簡單充實無雜念。
我記憶中最濃烈的事情就是貼春聯。我與書法結緣就是小時候的貼春聯。每到大年二十七八的時候就盼望著父親放假回來。因為父親回來意味著給我們帶回來許多好吃的,包括帶回來紅紙寫春聯貼春聯。先說寫春聯,其實父親的書法并不是很好,他是學醫的,刻苦勤奮,也練就了一筆好字,那是指鋼筆字,但軟筆和硬筆還是有區別的。每到寫春聯的時候,父親就找來紅紙先折后裁,不像現在對聯紙漂亮上面還有瓦當,拿起來就寫。等父親裁好后拿支毛筆沾上墨汁就開寫了,內容往往就是“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橫批往往就是“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福滿人間”“人壽年豐”之類的。
寫好后稍微涼一涼,然后母親開始打漿糊(其實就是用一個小勺子放點面加點水熬一下就行),那時候并不是沒膠水,而是農村的土房子土墻用膠水是粘不住的,風輕輕一刮就掉落了。等母親把漿糊打好后,我跟在父親背后給打下手,他說拿什么我就拿什么,等老房子的門楣上都貼上了紅紅的春聯,這也算是過年開始了。
這種儀式感是過年里最重要的一筆。那時即便不會寫的人家也要請鄰居代筆給寫上幾幅貼在自家門上,顯得喜慶,吉祥。父親雖然毛筆字沒我現在寫得好,但鄰居們依然還是請他寫上幾幅,畢竟同父親年齡相當讀過書的人并不多。不像現在,高學歷的人才比比皆是。
春節是一種氛圍,也是一種儀式感非常強烈的節日。除了貼春聯,再就是親朋好友之間的拜年。
大年初一一大早,家里的晚輩先向長輩拜年。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先給祖父拜年。母親一早起來先給我們煮餃子,初一要吃餃子的,餃子都是大年三十晚上大家邊看春晚邊包好了的。等一大家人吃完了餃子,祖父才挨個給我們發壓歲錢的。那時候的壓歲錢是一元或是兩元的,嶄新新的,或是兩個五角或是四個五角。等接過壓歲錢我們喜出望外,拿著錢就往附近的小賣部進去了,不是買泡泡糖就是買氣球,還有就是果丹皮,當然,不可能把手里的壓歲錢全花完,而是留一半。
大年初二早晨,大姑二姑三姑各帶一家人來給祖父拜年,這也就是女兒回娘家給自己的父親母親拜年。這一天是最開心的,不但能收到很多壓歲錢而且還可以和表哥表姐盡情歡快地玩耍。從早晨一直玩到晚上,中間除了吃飯基本就在農村那廣闊的天地玩耍,打沙包,踢毽子,捉迷藏。不亦樂乎,愉快的時光很短暫也很留戀,鄉間的快樂隨著時光的轉移稍縱即逝。
后來到城里上學,年味隨著居住環境的改變和物質條件的改善漸漸地也有所變化,一排排平房被高樓大廈所取代,鄰居間的交往也少了。當然也還盼望著過年,但過年的年味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覺得無趣,只不過想找一個放松心情的時光罷了。朋友之間鄰里之間隨著環境的變化和通信工具的發達,感情隨著時代的巨變漸漸地淡漠了,一個微信一個電話就完成了拜年儀式。有些親朋好友甚至一年都見不上一面。
年味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著,說來說去,還是鄉間煙火味是最令人難以忘懷的,鄉土氣息濃烈的年味是值得讓人珍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