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分析“知、情、意、行”和聲樂美育之間的辯證關系,分析高校聲樂美育實施的難點,提出高??梢浴爸?、情、意、行”為主線實施聲樂美育,引導學生在“知”中走進聲樂、在“情”中感同身受、在“意”中升華情感、在“行”中向美而立,以提高高校聲樂美育質量。
【關鍵詞】聲樂美育 辯證關系 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33-0136-04
2020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其中對美育如此定義:“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薄兑庖姟分忻鞔_指出:“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p>
從《意見》對美育的定義和要求來看,審美作為一種能力、素質和習慣,并非是記住了幾個知識點、參加了幾次活動這般簡單,而是具有鮮明的養成性和實踐性,必須輔以科學的教育理念、方法和過程,經過系統的培養和引導才能逐步實現,并最終將學生培養成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的時代新人。聲樂是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美育方面獨具優勢,是美育的最佳載體之一。筆者認為,可以“知、情、意、行”為主線,系統推進聲樂美育的實施,能解決以往聲樂美育中存在的問題,獲得較為理想的美育效果。
一、“知、情、意、行”和聲樂美育之間的辯證關系
聲樂藝術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是實施美育的重要載體。首先,從聲樂作品角度看,其連接著聲樂創作與演唱,不僅類型多樣,而且內涵豐厚。每一個優秀的聲樂作品都是審美的結晶。創作者在體味和感受生活中受到了情感觸動,然后將其轉化為聲樂作品。作品不僅包含著作者的情感和道德取向,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社會化色彩,演唱者和觀眾都可以從作品中獲得更多美的陶冶和潤澤。其次,從聲樂演唱的角度看,《樂記·樂本篇》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比藗冎愿璩?,其本質是了解和體驗作品后的一種情感認同,演唱者利用聲樂知識進行技能演唱的過程,也是表現美、演唱美和展現個性美的過程。最后,從聲樂接受的角度,以演奏者為橋梁,觀眾可以通過歌聲獲得對作品和演唱者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認同,也能豐富自身的審美體驗,并樂于將這種美感體驗與更多人分享。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從聲樂創作到演唱再到接受的過程,正是創造美、表現美、理解美的過程,因此聲樂教學正是美育的最佳載體之一。
“知、情、意、行”是在西方哲學、心理學、美學中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學習理念、過程和方法。鮑姆嘉通、康德等人都強調了其在方法、過程上的科學性。而馬克思則在前人的基礎上又創造性地將其與“真、善、美”這一人類最高的價值范疇相對應,使其成為美育的重要方法和范式。具體到聲樂美育,“知”是指知識和技能。聲樂學習必須要以相應的知識和技能為基礎,否則聲樂對個體而言便是“陌生人”,無法透過形式了解內容?!扒椤笔侵盖榫w和情感,這是聲樂藝術和聲樂教育的核心。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人的本性,這“七情”都蘊含在聲樂藝術中,以情動人也是中華美育精神的核心。“意”是指思想意識和理想信念。在“知”和“情”的基礎上,感受作品的思想內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靶小笔侵感袨楹托袆?。包含聲樂創作、演唱、欣賞和傳播等,是“知、情、意”的歸宿,意味著學生可以主動去發現美、創造美并傳遞美,因此同樣也是美育的最終目標。
可見,聲樂教育與審美教育在過程上具有一致性,是美育的重要載體。依托于聲樂教學的美育,可以更好地明確教育主客體、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避免以往美育片面化、空洞化和零散化等問題的出現。在此基礎上,再以“知、情、意、行”為主線,系統開展聲樂美育,這既符合聲樂教育和美育規律,又可以實現二者的同向而行和同頻共振。
二、高校聲樂美育實施的難題
盡管聲樂美育的價值和作用獲得學校和教師的普遍認可,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高校聲樂美育實施過程中還存在以下難題。
一是美育理念認識上的片面化和淺薄化。多數教師認可聲樂是美育的重要載體,但有部分教師卻片面地認為美育僅存在于聲樂教學活動中的某個過程和環節,如聲樂作品欣賞或聲樂演唱,忽視了聲樂美育的整體性,使美育的實施過程被人為地打亂或削減。也有部分教師對美育的認識還停留于單純的審美層面,即“悅耳悅目”,認為引導學生體驗到了聲樂作品的魅力便完成了美育,而對立美教育、創美教育等高階美育不甚了解,未上升到“悅心悅意”和“悅志悅神”的層面。
二是美育教學設計上的知識化和點綴化。由于對美育的認識不夠深刻和透徹,部分教師在美育教學設計上仍以美育知識的挖掘和傳授為主,原本的“美育融入”變成了美育知識的收集、整理和記憶,忽視了審美精神、氣質、品格等與學生身心發展密切相關的內容。雖然冠以“美育融入”之名,但是從整體上而言,課堂仍然是“智育為先”,美育只是作為其中一個點綴出現而已,遠不是教學設計中的重要角色。
三是美育實施策略上的零散化和孤立化。部分教師對如何實施聲樂美育缺少系統性和體系化的科學設計,“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是常見現象,呈現出零散化狀態。美育也僅局限于課堂,未能深入學生的課外實踐和日常生活中,很難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習慣。
基于上述問題,如何構建起一條主線,并在這條主線的指引下科學合理地開展美育,使當下存在的問題得到解決和規避,便成為關鍵所在。
三、以“知、情、意、行”為主線實施高校聲樂美育
(一)在“知”中走進聲樂
“知”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指理性思維、認知。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強調:人是理性動物,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隨著人們社會實踐的不斷豐富,對事物的認識會由經驗感知、感性認知上升至理性的思考和判斷,能運用辯證思維和邏輯理路對客體的屬性、功能進行合理的處理和分析,形成對事物真正的理性認知。另一方面是指聲樂知識和技能。從聲樂藝術本體而言,無論是聲樂創作、演唱還是鑒賞,都需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才能完成。比如在演唱中,必須采用科學的歌唱方法,靈活運用呼吸、共鳴、咬字吐字等多種技術才能唱出美妙動聽的音色。從美育角度來看,聲樂美育作用的發揮需要以對聲樂創演過程和結果的認同為前提,缺少相應的知識和技能,這種認同就無從談起。因此“知”是聲樂美育的首要環節。在“知”的培養中,需要把握住以下三個要點。
首先是引導學生樹立美育認知觀。聲樂美育實施的前提是以學生的認知和認同為基礎的,包含“為什么要進行聲樂美育”“其價值和意義何在”“通過聲樂美育可以給自身帶來哪些方面的提升”等。教師可以通過經典作品賞析、優美的示范演唱等,引導學生認識到聲樂美育的實施既是聲樂藝術的特點使然,也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方式讓學生得到真、善、美的陶冶與潤澤,而不是以往單純的說教或知識觀念的灌輸。只有幫助學生樹立起聲樂美育的理性認知,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為后續活動的開展打好基礎。
其次是強化和完善作品分析。作品分析是聲樂教學的第一步。呈現在師生面前的聲樂作品僅是聲樂創作的外在表現形式,在歌詞和樂譜背后還隱藏著更多的人文歷史與精神內涵,而這正是作品最核心的美學價值所在。以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多數學生在面對一首新作品時往往是先簡單地熟悉一下作品,然后便直接演唱。這種狀態下的演唱僅僅是歌詞和旋律的簡單再現,既沒有體驗到也不能表現出作品的精神內蘊,人為遮蔽了聲樂美育的價值。所以,教師應從示范和要求兩個方面與學生一道深入分析作品。面對一首新作品時,教師既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引出背景,又可以讓學生先闡述個人對作品的認知和體驗,促使學生養成好習慣。以民歌歌劇《沂蒙山》唱段《沂蒙山,永遠的爹娘》為例,教師可以先介紹這部歌劇創演所獲得的一系列成就,然后以沂蒙山的地理環境作為切入點,引出該歌劇和該唱段的核心——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讓學生帶著這種精神感悟去學習和演唱作品。教師也可以讓學生事先自主品味作品,總結作品的主旨要義,并重點闡明個人的感悟和獲得的啟示,讓演唱成為情感體驗、價值觀認同狀態下的主動與自覺,真正發揮作品分析在聲樂美育中的價值與作用。
最后是規范和夯實演唱技術。技術性是聲樂藝術的基本屬性之一,然而在進入大學前,大多數學生的基本演唱技術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且因為有不少學生將來會從事聲樂教育工作,他們的演唱技術規范與否、扎實與否,直接影響著美育效果,所以有必要規范和夯實他們的演唱技術。一方面,教師應對學生開展基本功專項訓練,并輔以嚴格的考評;另一方面,教師應以身作則,天天練、周周練,將基本功練習貫穿于演唱生涯始終,一則可以起到示范作用,二則可以強化學生對聲樂演唱的敬畏意識。
(二)在“情”中感同身受
聲樂美育是一種感性教育,這一特點決定了其不能僅停留在知識和技能層面,還要在理性認知的基礎上升華為情感認同。作為主體內心最生動、真實的表達,情感認同一旦形成,將會對主體的評價、判斷和選擇產生持久和深遠的影響,這種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強烈自覺的歸屬感,會伴隨學生一生的發展。另外,情感既是聲樂藝術的核心要素,也是聲樂美育的根之所在。美育旨在培養學生發現美、體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和素質,都需要以情感認同為基礎,然后轉化為自覺主動的行為。所以聲樂美育的實施要發揮情感的重要作用,讓學生獲得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以獲得事半功倍的美育效果。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聲樂藝術的熱愛之情。很多學生不清楚為什么學習聲樂,也不懂得怎樣學習聲樂,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多種認識誤區,需要教師予以正確的引導。教師可通過談心、分享自己的聲樂學習故事,讓學生聆聽和觀看名家訪談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聲樂的熱情,將歌唱真正變為情由心生、心之所至的過程。
其次,教師要努力創設與作品契合的情境。從審美接受角度而言,欣賞者和演唱者對音樂環境的代入感和角色感越強烈,所獲得的情感體驗就越豐富。為了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體驗,教師應盡力營造出切題的情境。以《懷念戰友》一曲為例,作品描繪的是新疆天山腳下戰友之間的思念之情。作品中先后出現了多個帶有鮮明地域色彩的意象,對此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或通過多媒體播放經典影片《冰山上的來客》中的經典片段,或從天山、哈密瓜、都達爾等特色意象談起,讓有新疆旅游經歷的學生分享見聞與感受,讓學生的體驗更豐富并有更加深刻的認同。
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發揮審美想象。審美想象是人類特有的心理機能,可以使現有的認知和體驗得到有效補足。在學生認知經驗有限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多條想象線索,讓學生順藤摸瓜,追本溯源。比如針對蒙古族民歌的演唱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蒙古族人民的生活環境入手,可通過圖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感知內蒙古大草原一望無際、天地蒼茫、牛羊漫野的景象和蒙古族人民在這里策馬奔騰、對酒當歌的生活,引導學生找到蒙古族民歌之所以大氣、豪放、舒展的原因。通過情感培養可以使學生的感性體驗得到豐富、理性思考能力得到提升,能為提升審美判斷力和表現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在“意”中升華情感
“意”是指意識、態度和價值觀,若要實現從“知、情”到“行”的轉化,正確、堅定的意志必不可少?!爸蹦茏寣W生明確聲樂藝術中的審美價值,“情”則能提供內驅力。下一步則需要將理性認知和情感認同外化為個人實踐行為,是東是西、是左是右,都需要“意”來做出抉擇。因此,“意”既是在理性認知和情感共鳴基礎上的升華,又是“行”的重要保障。得益于聲樂文化的豐富性,教師對“意”的培養切入點也應多元化。結合美育的要求,可從以下三個角度持續發力。
首先是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民族魂、民族心,也是美育的根本任務之一。教師可通過對一些愛國題材作品的演唱和鑒賞,讓學生感受作品中的家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樹立堅定的民族自信。一方面,教師可根據歌曲的內容、風格、思想情感對作品進行分類,如歌頌祖國的作品、歌頌家鄉的作品、歌頌時代和英雄的作品等,并對每一類作品蘊含的愛國情懷進行深刻分析;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諸多音樂家的實例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只有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個人志向與民族振興緊密聯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做出有意義的事業。
其次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高校聲樂教學中一直存在著“重西輕中”的現象,部分師生認為美聲唱法才是最科學的歌唱方法,只有演唱外國作品才能體現實力,而對中國的聲樂文化心存輕視。這顯然是一種片面認知,對學生個人發展和中國聲樂文化發展都極為不利。對此,教師要以身作則,在日常教學中要多選用中國的聲樂作品,通過實例讓學生感知中國聲樂文化的影響力和魅力。如中國民歌《茉莉花》曾被歌劇大師普契尼應用于名作《圖蘭朵》中并享譽世界。流行歌曲《玫瑰玫瑰我愛你》早在20世紀50年代便登上了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的首位。這充分說明中國聲樂文化有著不遜于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獨特價值和魅力,認同和推廣自己國家的聲樂文化正是聲樂學習者的責任和義務所在。
最后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集體精神。合作意識和集體精神是當代人必備的素質和能力,聲樂教學對合作意識和集體精神的培養也有諸多作用。以合唱為例,這是最講求合作的聲樂形式,在合唱排練中,當出現錯誤和不足后,教師可先不忙于糾正,而是讓學生從合作的角度進行思考,根據合作的標準審視個人表現,思考個人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讓學生明白,唯有各司其職、群策群力,才能共同完成高質量的演唱。這種專項素質的訓練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大有裨益。
(四)在“行”中向美而立
“知、情、意”的落腳點和歸宿是“行”,由認同到實踐的過程,“行”意味著主體對聲樂美育認同的完成,是主體認同的歸宿和自身發展的開始。“行”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活動和行為,而是知行合一、向美而立。這需要主體從認知和心理兩個層面進行解構和重構,并在實踐中不斷歸納、總結與思考。換言之,就是經過了“知、情、意”的學習和培養后,學生應該也必須去主動發現美和創造美,并在這個過程中使“知、情、意”得到檢驗和鞏固。為了讓“行”落到實處,需要從以下三個角度切入。
首先是實踐機會和平臺的提供。如果不親身參與聲樂創作和演唱活動中,那么發現美和創造美便只能一直存在于腦海中,顯然這與聲樂美育的規律與要求相悖。因此,一方面,需要學校對音樂廳、音響設備等予以完善和維護,保證其穩定的可用狀態;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廣泛參與校內外各類聲樂活動,如聲樂演唱比賽、社區公益演出等,教師要及時點評學生的表現。學生真正敢于實踐、樂于實踐,才能使自身的能力得到鍛煉、審美素質得以提升。
其次是個性化審美風格的培養。對美的理解和表現從來都是因人而異,從聲樂藝術的屬性來看,個性化審美的體驗和創造正是其發展的原動力。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審美創新,而不是將自己固有的審美觀點和感受強加給學生。特別是當學生有了創新表現后,教師應先不忙于做出評價,而是給學生充分表達的機會,根據實際情況予以其針對性指導。同時要引導學生夯實專業技術,用科學合理的方法去創新,并對學生的表現及時予以正面評價。
最后是鼓勵學生以合作的形式進行實踐。在培養合作意識和集體精神的基礎上,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磨煉和豐富。對此教師可將一些實際項目全權交給學生處理。比如在一場演出中,從節目設計到準備,從演出過程到保障,可全部由學生挑大梁,學校和教師僅在必要時提供幫助即可。只有讓學生全面參與聲樂實踐活動中,才能真正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想美育效果。
綜上所述,高校聲樂美育的實施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爸⑶椤⒁?、行”既符合聲樂藝術規律,又是實施美育的有效路徑。按照該順序和架構實施美育可以有效推動聲樂美育向大美育轉向、向多層次轉型、向一體化轉軌,從根本上提升美育質量。
參考文獻
[1]程嶺,宋夢園.美育融入全學科教學的問題、路徑與策略研究[J].中國德育,2022(11).
[2]柴蕾.新時代高校聲樂表演藝術教學的美育功能研究[J].藝術評鑒,2022(20).
[3]費毓珺.中國聲樂學派文化基因的高校美育途徑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19).
[4]王明潔.推行美育的意義:以盧梭美育理念在聲樂教學中的實踐意義為例[J].藝術教育,2023(1).
注:本文系2023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美育導向下構建高師《聲樂》課程‘三維五步教學模式實踐研究”(2023JGB29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梁姚姚(1971— ),廣西南寧人,廣西藝術學院聲樂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聲樂表演與教學。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