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芳
(中共洛陽市委黨校,洛陽 471003)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其中,以人民為中心,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成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任務。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始終不渝的神圣職責。可以說,黨的百年奮斗歷史其實就是與人民血肉聯系、堅持人民至上的歷史。在整個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人民謀求幸福的探索道路上,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開端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陣痛期、改革開放的恢復發展期和十八大以來新時代的建設期。
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就意識到民生工作的重要性,在革命的同時不忘開展民生建設。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2]。因此,黨根據實際情況,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并在中央蘇區、陜甘寧邊區和東北等地區率先做出嘗試。比如:在農業方面,通過“打土豪,分田地”完成人民最關心的土地所有權問題,提出減租減息政策,完成人民“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等;在教育方面,蘇區和陜甘寧邊區在困難情況下依舊加大教育支出,積極設立學校,保障適齡兒童入學;在社會保障方面,建立救濟制度,明確軍人優撫待遇等,東北更是出臺了我國第一個社會保障保險條例——《東北公營企業戰時暫行勞動保險條例》,成為黨在新民主主義期間民生建設的一次積極探索。
在社會主義革命期間,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開始進一步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務體系,重點解決人民吃飽穿暖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民生保障制度,民生建設構架初步形成。比如:在就業方面,城市通過實施“統包統配”政策,完成就業;在教育方面,城市開始構建公辦教育體系;在社會保障方面,形成了以退休、公費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等為主要內容的勞動保險制度;在保障住房方面,實施“統一管理,統一分配,以租養房”的公有住房實物分配制度,即“福利房”。農村也在集體經濟組織下開展了一系列保障政策。中國共產黨勇于汲取經驗教訓,在經歷陣痛期后,再次找到了正確的發展之路。
改革開放以后,民生建設開始步入正確軌道。我國的主要矛盾也由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此,黨始終堅持以發展生產力為第一要務,并在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應對和解決民生問題,確立教育、就業、住房、養老、醫療等方面的“五有”民生目標,形成“以人為本”的價值指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把民生建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在“五有”的基礎上,增補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將民生目標拓展至“七有”,并在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時,將“七有”進一步優化為“七優”,即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真正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提升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綜上,不難看出,雖然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有符合自己時代特色的任務,但“凝心聚力謀發展,勵精圖治促民生”的初心始終未曾改變。
中國共產黨對民生工作的積極探索,使得我國人民生活顯著改善。與此同時,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國新時代的民生福祉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一是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八年來,我們始終堅持精準扶貧、盡銳出戰,最終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實現現行標準下9 899 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 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形成了偉大的脫貧攻堅精神,為全球減貧事業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二是就業優先導向顯著增強。十年來,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 億人,失業率持續保持低位運行;城鎮就業占比超六成,城鄉就業格局發生歷史性轉變;第三產業人員持續增加,就業結構更加優化;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人群就業平穩。積極的就業政策夯實了共同富裕的根基。
三是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衛生體系。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為88.1%,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為91.4%,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7.8%,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其中,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10 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 億人。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四是人民健康素質總體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全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提高至25.4%,相當于每4 人中就有1 人掌握了基本的健康知識和技能,提前完成了健康中國行動2022 年的階段性目標。此外,居民人均預期壽命也提高至78.2 歲,為我們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強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3]。
當前,我國已經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國共產黨對增進民生福祉的決心有增無減,并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首次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寫入其中。作為新時代、新階段、新征程上的重要任務,增進民生福祉具有重大意義:它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必由之路,也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優越性進而堅定制度自信的有效方式。
增進民生福祉有利于為社會各領域發展提供內生動力,帶動社會全面發展。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高品質的生活意味著人民在滿足基本需求的同時,還有追求更高層次物質文化的需要。從這個意義上看,人民對生活品質追求越高,社會發展越全面。人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消費需求的擴大,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進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教育、養老、醫療等方面的訴求將提升政府的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對精神文化的追求,將推動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渴望,將帶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增進民生福祉不僅是維系國家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確保社會穩定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現階段,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人民對生活的所求所盼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他潛在的風險和挑戰也依然存在。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堅持共建共享,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會化解原有的社會矛盾,避免誘發新的民生問題,衍生為破壞社會和諧穩定、威脅國家長治久安、侵擾人民日常生活的嚴重風險,還會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而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磅礴力量。
人民性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屬性,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中國共產黨將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的初心與使命,從成立之時就致力于解決民生問題,這是黨和國家的性質決定的,是符合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我們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之一就是建成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而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又必然包含和服從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5]。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因時制宜地制定增進民生福祉政策,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解決民生難題,既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又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增進民生福祉的工作必須踏實落地,才能發揮實效。這就需要探索正確的實現路徑。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為遵循,要在收入分配、就業、社會保障和健康中國建設等多個方面做好保障工作,增進民生福祉。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是人民所盼,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作為其制度保障,完善和改革分配制度至關重要。一是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首先,市場在初次分配中起決定性作用,因此完善勞動力、市場、資本等要素是初次分配的改革重點。一方面,要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另一方面,要盡量消除要素在市場中的壟斷等問題,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提高要素報酬,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要素收入。其次,政府要在再分配過程中發揮能動作用,在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方面,加大調節力度,進一步縮小貧富差距。最后,加大第三次分配在整個分配中的比重,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家通過捐贈、資助等方式回饋社會,用先富帶后富的理念使更多低收入群體獲得實惠,真正實現發展成果人人共享。二是要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和財富積累機制,即在保證收入規范合法的前提下,及時填補監管的空缺。既保證財富來源合理,又能適時通過房地產稅等分配手段調節過高收入,降低兩極分化程度。總之,在整個共同富裕背景下,完善分配制度是致力于把“蛋糕”做大做好的重要制度手段。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黨和國家始終將就業擺在重要位置。2019 年,就業優先政策被納入政府工作報告,首次被置于宏觀政策層面。2020 年,就業更是成為“六穩”、“六保”之首。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明確指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重點群體就業支持體系,加強困難群體就業兜底幫扶。”一是通過穩市場主體來穩就業,繼續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惠及更多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穩定就業崗位之源,增進民生之福;二是通過完善靈活就業社會保障政策,尤其是要重點開展新就業形態、職業傷害保障試點,保障就業者的權益,促進就業高質量發展;三是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支持體系,讓更多新生力量在合適的崗位上發光發熱,做出貢獻;四是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快提升勞動力的技能素質,達到崗位要求和人才素質完美匹配;五是加強困難就業群體的兜底幫扶。另外,我們還要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在此基礎上,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就業人員的幸福感。
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全網,是社會穩定器,是經濟的調節器。面對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帶來的新挑戰,加快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應對挑戰,解決人民群眾后顧之憂的根本性措施。一是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二是圍繞養老、醫療等重點方面進行統籌規劃,如實行漸進式延遲退休、推進醫保異地結算服務等,以提升社會保障水平。三是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針對婦女兒童、殘疾人和其他重點群體進行專項救助或臨時性救助,讓社會保障體系更加精細化、科學化。
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是民生之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因此,推動健康中國建設一是要構建以政府為主導、以人民為主體,即社會和個人共同參與的健康體系,這是實現健康中國的基本前提。首先,政府要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把相關健康要求和工作目標納入年度考核范圍,主動扛起政治責任;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手段實現信息共享,推進健康治理現代化發展;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微信公眾號等宣傳媒介作用,弘揚健康理念,潛移默化改變公民的生活方式。其次,公民作為參與主體,要積極參與健康中國的建設。比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政府的引導下積極學習知識,提高健康素養;積極參與健康社區、健康城市的創建,在保持身體健康的同時注重精神健康建設。二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醫保、醫療、醫藥協同發展和治理,這也是推動健康中國建設的關鍵核心部分。首先,要促進醫療資源均衡布局,落實好分級診療制度,堅持以預防為主,提升各級醫療機構(特別是基層醫院)的健康管理能力。其次,要促進中醫藥傳承發展,比如青蒿素的發現和使用、新冠肺炎中藥診療方案等,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疾病中的作用。最后,要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在面對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時,要提升應急處突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