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銘

醫生說,沒有疼痛感,我們將無法意識到自己被燙傷、燒傷甚至患上其他重大疾病。一位作家說,有些好的作品能夠讓觀眾恢復一種疼痛感,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有所裨益。
顧名思義,“疼痛感”,指的就是一種發出警報的自我保護機制。這種疼痛感不只是對身體疼痛的感知,還是一種精神上的觸動,更能引發人們對于個人和社會問題的思考、行動。
在個人層面上,我們要發現疼痛感,引發精神上的思考,這樣才可以助我們戰勝自身的弱點。
泰戈爾在《飛鳥集》中說:“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只有經歷過地獄般的磨礪,才能練就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響。”精神上的疼痛往往是通往成長與成熟的必經之路,是我們進步與成功的階梯,我們應該學會面對并接受疼痛感,以疼痛為警示牌。作家老舍年輕時耽溺于打麻將,曾因連續鏖戰,一度昏迷,大病一場,在疼痛感的刺激下,老舍才反思自我,痛改前非,發奮讀書教書,終成一代文豪。由此看來,難以忍受的疼痛感往往會警醒那些失去夢想、如行尸走肉的迷途之人,給予他們補過的機會。“半身小伙”穆夫塔一出生就身體殘疾,在疼痛感的折磨中,他鑄造了頑強樂觀的盾牌,一舉成為2022年世界杯形象大使之一。由此觀之,疼痛感還可以使人在逆境中突圍,書寫我輩風流。
在社會層面上,我們要發現疼痛感,激發行動上的熱情,這樣才可以助我們改變不堪的現狀,使社會綻放美好之花。
“逆境,是傾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濤;它又是錘煉強者鋼鐵意志的熔爐。”疼痛感可以錘煉我們的心,喚起人們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反思,并促使我們積極地用行動去改變社會。愛國人士聞一多曾受到國民黨的壓迫,但不懼疼痛感,舍身取大義,用生命激起其他愛國者的反抗。科研專家袁隆平不懼炎炎烈日帶來的疼痛感,一輩子都在試驗田里培養水稻、采集數據,最終培育出新型雜交水稻,解決了億萬人民的糧食危機問題,緩解了人們生存的疼痛感。如果沒有疼痛感帶來的切實行動,社會何以向前發展?大家何以找尋新的希望?
秋瑾說:“水激石則鳴,人激志則宏。”疼痛感如洶涌的激流,激蕩著個人和社會。它可以助個人裨補闕漏,助社會全面發展。它提醒著我們發現身體和心靈上的問題,激發出我們內在的成長力量,并推動我們用具體的行動去創造更加美好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