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偉
親子共讀雖然是共讀同一本書,可有時候卻像是各自讀到了不同的版本,媽媽想的是一回事,孩子想的是另一回事,感覺就不在一個頻道上。家長朋友們,你們有過這樣的感受嗎?我們不講道理了,來講個故事吧,本期給大家推薦的是大吳老師的金波幼兒文學獎金獎作品——《不要動一只蝸牛》,讀完這個故事,疑問也便迎刃而解了。

【本期推薦】
《不要動一只蝸牛》
這是一部極富創意、構思奇巧的圖畫書。冰激凌店沒營業,電影院也停電了,公交站又沒有車……這一切竟然都是因為一只小小的蝸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不要動一只蝸牛》看似講了一個故事,其實里面卻實實在在發生了三個故事。而這三個故事的穿插,其實就是三種角度的交織。咱們先來介紹一下這本繪本的主要情節吧。
哥哥和弟弟一起外出,出門前他們就計劃好了要做幾件事。但不出意外地一定是出了意外,他們的心理軌跡同活動軌跡一樣發生了改變。
剛出門不久,兄弟倆經過一塊大巖石,哥哥大踏步地往前走去,弟弟卻注意到了巖石根下有只緩慢爬行的小蝸牛。弟弟好心地把蝸牛直接提溜到了巖石頂上,想讓小蝸牛一步登天。可說時遲那時快,一眨眼工夫,蝸牛被鴿子叼走了,弟弟看似善意的舉動沒想到竟讓自己成了可能造成小蝸牛送命的幫兇。弟弟失落地躺在草地上,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哥哥催著弟弟趕緊出發,因為他們還有完美的一天的活動計劃要執行呢。哥哥心中美好的一天,這會兒卻是弟弟眼中糟糕的一天。

弟弟一路的注意力都在那只鴿子上,準確地說是在那只小蝸牛上。雖然他是跟著哥哥一起的,卻心不在焉,看似回答哥哥的話,其實是在描述他的內心故事。比如,在商店里,哥哥說:“你得幫幫忙。”弟弟說:“我真的只是想幫忙。”走在路上,哥哥說不知道今天的冰激凌味道怎么樣,弟弟說:“他會怎樣呢?”冰激凌售罄,哥哥說:“下次再說。”弟弟卻另有所指地說:“他會被吃掉嗎?”到了電影院,哥哥看著停電的公告說“不敢相信”,弟弟看著老鷹抓走蝸牛的電影海報說的也是“真不敢相信”。回家的路上,哥哥抱怨著“什么也沒做真無聊”,可弟弟多么希望“自己什么都沒做就好了”。
兄弟倆一個覺得蝸牛好可憐,一個覺得他們自己好可憐,還真是糟糕。有時候驚喜來得就是這么突然,小蝸牛從天而降,又回到了弟弟的手上。他們正在沿原路返回,送小蝸牛回到巖石根那里,小蝸牛竟還是一步到位。
我們讀到哥哥口中的故事,也讀到了弟弟心里的故事,那第三個故事呢?第三個故事就是小蝸牛的歷程……
只能劇透到這了,感興趣的孩子們就等著爸爸媽媽們帶著你們一起去繪本里探尋吧。
同一個故事,當我們的關注點和出發點不同的時候,就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閱讀感受,而這背后所有不同的想法一定會讓我們有不同的決定,于是便有了看似不同頻的結論。在讀到這本繪本之前,當你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可能會焦慮。可我相信,在讀完繪本之后,爸爸媽媽們真的看到了雞同鴨講的場景,了解了背后的故事時,就不足為奇,見怪不怪了。

掃碼聽
【繪本作者簡介】
《不要動一只蝸牛》作者大吳,圖畫書作家,插畫師,曾為東野圭吾、李娟等作家的著作繪制插圖。圖畫書“散步三部曲”系列《散步》《游河》《露營》獲桂冠童書獎等多個獎項,并入選2021《文學報》年度最佳童書(繪本類)及2021新京報年度閱讀推薦;圖畫書《不要動一只蝸牛》獲第三屆接力杯金波幼兒文學獎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