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倩蕓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煩惱:孩子每天在家就想著玩,每次讓孩子寫作業,孩子總是磨磨蹭蹭、拖拖拉拉。
這個時候家長火冒三丈:“怎么我的孩子就那么不自律,別人的孩子卻那么乖?”
“我一定不被爸爸媽媽信任,如果爸爸媽媽信任我,他們不會事無巨細樣樣都管教?!?/p>
孩子一旦被管教得束手束腳,有的時候嘴上不一定會說什么,但他的內心會充斥著憤恨、反叛和退縮,所有的情緒會在內心發酵,慢慢形成心病或性格缺陷。
到了青春期,孩子可能會直接告訴父母:“別管我,我自己可以。”本來孩子愿意好好處理事情,聽到家長的嘮叨,他卻想反其道而行之。“
你說我無能,那我就無能給你看;你說我沒出息,那我就沒出息了……”這些都是我們不太愿意看到的。
我們往往覺得嚴厲管教是對孩子好,但是我們的嚴厲管教如果超出了應有的范疇,其實是對孩子的慢性傷害。
長期貶低與打擊,是對自我價值的懷疑。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見、被肯定。
曾有個學生跟我傾訴,說自己的成績曾經是很好的,每次都拿第一名,可是當自己高高興興地回家把卷子拿給父母看的時候,父母只是看了一眼,并沒有因此喜悅,所以他慢慢地便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還有個孩子跟我說:“每次考完試,媽媽都能找到批評我的方式,考了100分,媽媽會問班上有幾個考100分的。我考了第一名,媽媽會說你只考了98分,有什么好得意的?無論做什么,媽媽都不滿意。”這種壓力之下,也有一些孩子會很努力,可是他努力的目標絕不是發自內心想要變得更優秀,而是特別想得到別人的肯定,他們的內心和價值會因為這些人的評論而搖搖擺擺,即使是長大了,也會憋足了勁想要獲得別人的認可,別人的認可比他對自我的認可更重要。
上文中提到的那些心理變化,在潛移默化中就會慢慢釀成性格缺陷,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孩子容易遭受心理PUA。
什么是PUA?PUA就是在一段關系中自己無法判斷自己做的事是好是壞,而是聽從別人的評價,這種有毒關系經常見于職場親情和婚戀中。
自己已經完全失去判斷力,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取悅別人。
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努力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夢想而不是為了符合父母的要求,不是為了取悅任何一個人,家長不要拿孩子去跟別人對比,也不要拿孩子跟外界的標準比。應該要發自內心地認可,每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價值,每個人都可以做出有意義的事情。
我有一個學生,在藝術方面非常有天賦,但是他很難得到父母的認同,因為他的父母一直糾結于他數學不好的問題。
孩子從小到大因為數學成績差,被父母罵了無數次。
父母經常對他說:“你讓我很失望?!币驗闆]有考上重點高中,他感覺自己是父母的拖累,對父母懷有深重的愧疚感。
這個學生上了大學之后,我嘗試著去肯定他的藝術天分,鼓勵他在藝術和文學方面發揮特長,但他對此很不自信。數學成績上的落后深深刻在他心里,他反復跟我強調自己的成績不佳,但是數學成績哪有那么重要呢?始終用同一個標準去要求孩子,就會帶來這樣的后果。孩子覺得自己沒有達到這一標準,就是不優秀的。
所以父母應當首先發掘孩子的天分,告訴孩子:“你有你的天賦,你有你的價值,不論遇到什么挫折,都不要失去自信,因為你有別人沒有的智慧。”
如果家長只用一個標準要求孩子,孩子只會覺得:“我沒有考上好學校,我是失敗者;工資不夠高,我是失敗者?!碑敽⒆佑辛诉@樣固定的觀點,自己是很難改變和扭轉這樣的思想的。
只有家長做好表率,發自內心地認同每一個人的價值,認同每個人存在的不同意義,才能讓孩子看見自己的閃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