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是“紙上青春”頻繁告別的一年。
今年5月,已發行697期的《知音漫客》與《漫客繪心》《漫客繪意》一道與讀者暫別,而以青春文學著稱的《愛格》也于10月發布??妗?/p>
不止今年,一度號稱女生文學代表雜志的《意林·小小姐》在2021年就宣布進入無限期休刊狀態;還有很多雜志,連公告都沒有發布,就匆匆消失在讀者的視線之中。
將時間的指針撥回到15年前,那時候,報刊亭的書架總被鋪得滿滿當當,從漫畫、青春文學、學習資料到科普讀物,各具特色的封面和藝術字體吸引著人們的眼球。在附近的街角,總能聽見放學的學生們聚在一起討論著雜志連載的新內容。
時光荏苒,那批放學的身影換了又換,雜志也不再是他們話題的中心。曾經被視為街頭一景的報刊亭,如今也隨著雜志的紛紛??饾u消失在大眾的視野當中。
曾經紅極一時的雜志為何走向休刊?雜志漲價背后,紙媒行業遭遇何種沖擊?數字化浪潮下,“消失”的雜志又該如何轉型復歸?
雜志??淮擞洃浀穆淠?/p>
近年來,《愛格》《知音漫客》《桃之天天》等多本雜志接連發文宣布休刊,大眾在唏噓的同時也不免感慨,還沒來得及好好告別,那些與雜志產生的美好記憶卻就此畫上了句號。
對于許多讀者來說,雜志是他們青春路上的重要陪伴者。
修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璃安還記得,小時候她最愛看的就是《意林·小小姐》。每次一上新刊,她總是班級里第一個買到的。除了短篇文章,令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期排在最后的“讀編會”小欄目。里面記錄著一個個雜志編輯們的日常小故事,不僅有趣,還讓她對編輯這個職業心生向往。
來自河南的阿亭也說,上學的時候,一本雜志會在全班傳閱。自己??吹难郧轭愋≌f,雖然現在看來其中的一些故事不乏套路化,不同人設的男女主角總談著相似的戀愛,但當時讀起來卻總是津津有味。受其影響,她曾親自動筆,在天使論壇上投過不少稿件。
大約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雜志發展的勢頭不斷向好。2008年,中國文學期刊十強的年度評選中,《最小說》超越《收獲》等一眾傳統文學期刊奪得桂冠。2007年,《中國圖書商報》推舉“中國十大最具原創精神的期刊品牌”,《漫友》是唯一入選的動漫期刊,并且在2009年和2010年連續兩年被新聞出版總署選為“優秀少兒期刊”。
然而十幾年過去,這些留下了寶貴閱讀記憶的“老朋友”,紛紛選擇與讀者告別?!奥牭健兑饬帧ば⌒〗恪犯鎰e的消息,內心涌動的全是酸澀與不舍。”璃安在讀完《意林·小小姐》的告別刊后寫道。
這些子紙媒的黃金時代出現,又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逐漸落幕的雜志,最終與一代人的記憶一起落下了帷幕。
漲價背后是時代浪潮的裹挾
價格是市場供求狀況的晴雨表,雜志價格的變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發展狀況。
《矢口音漫客》在2009年改版為周刊后,每期100多頁的全彩雜志只賣5元,其高性價比的底氣,是高達幾百萬的月發行量。然而隨著讀者的不斷流失,《知音漫客》在2020年改為半月刊,其價格也從6元漲至10元一本,漲價的同時,其質量卻沒有相應提升,因而遭到了一些讀者的詬病。
雜志價格突然上漲的情況并不少見,很多時候,它是雜志為求生存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比如,2021年《萌芽》發表調價公告,表明其漲價是受紙張、印刷、人工費持續上漲的影響,雜志的制作和出版成本大幅增加;讀者傳媒發布的公告也稱,《讀者》及相關期刊價格上調是受上游成本增加的影響。
然而,多重考量下的漲價仍無法掃除雜志的頹態。究其原因,漲價只是雜志下坡路上的一個縮影,背后反映的是整個行業的蕭條。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達5.28億人,占10.8億網民整體的49%。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人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場景逐漸發生變化,越來越多讀者更傾向于從手機、平板等新媒體端獲取資訊。
除了讀者群體的大量流失,傳統雜志還面臨著紙刊成本上漲、廣告收入下降等困境。多方壓力之下,雜志被時代浪潮裹挾,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也是意料之中的結果。
黯然退場 還是與時代共進?
停刊后的雜志,就像潮水退去后留在沙灘上的海螺,即使脫離了原本的環境,也有機會在某個瞬間被人拾起,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作為曾經小說、漫畫發布的主要渠道,各雜志通過簽約作者、購買版權、投稿辦賽等方式積累了大量熱門IP。《那片星空那片海》《如果巴黎不快樂》《南風知我意》……這些在《愛格》上連載過的小說都相繼被改編成了電視劇;一度掀起獨特文風的“小四文學”:《爵跡》《小時代》和《悲傷逆流成河》,也經歷了由雜志到熒屏的改編旅程。
相比之下,漫畫的影視化之路則更加特殊。一方面,由于漫畫類雜志本身極受青少年歡迎,漫畫改編往往被寄予厚望,如《斗羅大陸》和《斗破蒼穹》的電視劇版在開播之時就引發了不小的關注;另一方面,由于漫畫文本的信息結構和敘事方式與小說不同,且讀者對于漫畫人物的形象已經非常熟悉。一些真人改編無法還原漫畫人物形象,很容易引發原著黨的不滿。
即使成功還原了作品、提高了演員和IP的知名度,也依然無法化解雜志本身讀者流失、銷量銳減的困境。為了生存,傳統雜志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迎接數字化的東風。申請微信公眾號、建立門戶網站、開通微博、開發手機APP……為了搶占電子屏、布局新媒體,各類雜志可謂是各顯神通。其中《三聯生活周刊》《知音漫客》和《瑞麗時尚先鋒》的轉型較為成功。
作為生活咨詢類雜志,《三聯生活周刊》緊跟社會熱點。據觀察,《三聯生活周刊》公眾號頭條閱讀量普遍突破10萬+、微博粉絲共計2456.2萬,甚至還建立了門戶網站,持續發布新聞、銷售電子刊和播客音頻,在鞏固忠實讀者的基礎上吸引了不少新生代受眾。
《知音漫客》與颯漫畫、杭漫文化、漫言星空等工作室合作,開設了同名APP和漫畫網站,一舉突破雜志的頁數限制,使讀者接觸到了懸疑、穿越、漫改等多種漫畫題材;聚焦服飾、妝發及娛樂領域的《瑞麗時尚先鋒》在??髣t依然保留電子版雜志,依托瑞麗官網發展電商業務……
除此之外,不少雜志還根據不同平臺和自身優勢拓展了新業務。據了解,《愛格》在抖音直播間出售往期雜志、言情書籍和簽名海報;《中國國家地理》結合科研活動和旅游需求,開創“科考旅游團”,如滇越鐵路文化線路考察、冰島夢幻極光與藍冰洞探險等。
可見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光把白底黑字搬上電子屏幕對雜志來說還遠遠不夠。相反,只有順應社會潮流、借助媒介特性、持續產出符合新時代大眾需求的優質內容和服務,雜志才可能轉型成功。
在數字媒介的幫助下,??皇墙K點,而是一次新的出發。浸潤著成長記憶的雜志,以多種形式存在于網絡空間之中,和一代人的青春遙相呼應。
未來雜志的新生與消亡,或許正如《萬象》原主編俞曉群所說的那樣,“會像飯館的開張關閉、商業產品的上架下架一樣正?!?。只是不知道若干年后,當我們不再閱讀雜志時,是否還能瞬間回想起記憶中那個陪伴我們度過青春歲月的“老朋友”。
(應受訪者要求,璃安、阿亭為化名)
摘自微信公眾號“RUC新聞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