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贇,王秋紅
(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全面三孩”政策的放開,并沒有實現嬰幼兒數量的大幅度增長,由于家庭育兒成本的增高,托育需求雖旺盛,但入托率較低。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3 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5 年,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政策法規體系和標準規范體系基本健全,多元化、多樣化、覆蓋城鄉的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發展,特別是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符合社會民生需求,構建合理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提升嬰幼兒入托率。
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屬于醫藥衛生大類——健康管理與促進類,服務于0—3 歲嬰幼兒,與學前教育專業互為補充。目前該專業處于探索階段,課程體系尚未完善,因此加強該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研究,是推動該專業發展的首要任務,對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建設民生工程具有重要意義。
2021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實施一對夫妻可生育3 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202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強調,“加快培養托育、護理、康養、家政等方面技術技能人才”。嬰幼兒托育是全生命周期的重要內容,與國家人口發展、民生利益密切相關,而當下“僅有1/5 關于3 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的需求被滿足”[1]。教育部由原來“每個省份至少有1 所本科高校開設托育服務相關專業”的規定,到現在提出同時在中職、高職與本科開設3 種不同類型的嬰幼兒相關專業,以充分滿足社會發展需求。隨著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科學育兒理念的深入,高質量的嬰幼兒托育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因此,加強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培養滿足民生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至關重要。
2021 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重技能、崇技能、學技能、有技能的社會氛圍的營造,其實質是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的提倡。高職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承擔著托育師資培養的重要任務,但與本科高校相比,其社會認可度并不高,這一現狀要求高職院校培養社會民生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加強人才精細化培養,提高就業率,提升自身吸引力和社會認可度。高職背景下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是億萬家庭的期盼,是針對全面促進0~3 歲照護服務發展國家戰略的基石,需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定位,結合社會實際需求,完善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實施德技并修的人才培養模式,守好高職院校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破解我國人口老齡化、少子化的社會現狀,促進國家和諧穩定發展。
“一老一小”是重要的民生工程。高職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能推進國家養老扶幼事業發展,強化托育專業技能隊伍建設,規范專業化建設。0—3 歲是人生重要的起點,政府、高校與社會各相關部門應根據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創新嬰幼兒托育模式,健全行業政策法規,完善托育服務體系,加大托育行業資金投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培育壯大專業保育員與育嬰員,構建普惠托育服務體系,解決托育服務難點,確保嬰幼兒健康安全成長,助力家庭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嬰幼兒是國家未來的人才基礎與民族希望的依托,因此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設置必須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一致,在滿足嬰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符合大眾需求,增進民生福祉,推進優質教育資源供給,實現“幼有所育、以人為本”的價值定位。
20 世紀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如德國、英國、法國、日本、荷蘭、瑞士、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賦予嬰幼兒照料以重要意義,明確法律政策,劃分職責范圍,保障嬰幼兒托育服務質量,完善嬰幼兒照料服務體系建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主要實施現金支持政策,如發放兒童津貼、父母津貼、額外津貼,以及時間支持政策,給父母較長的帶薪假期來支持家庭承擔起育兒的責任。此外,還有公共服務支持政策,形成服務便捷的普惠托育服務體系,為家庭提供價格合理、方便可及的嬰幼兒托育服務。政府通過購買托育服務的方式興辦公立機構,同時在市場、家庭和社會組織3 個領域調動志愿服務,鼓勵市場開辦非營利機構,幫助組建家庭托育互助小組,并發揮社會團體的公益組織作用,引導托育服務的普惠發展[2]。我國應借鑒嬰幼兒照料服務體系建設的國際經驗,加快托育體系的建立,規范專業建設,提供彈性資助,幫助家庭承擔托育費用,為父母提供親子假期,同時加大各種嬰幼兒托育機構的補助,擴大托育機構的覆蓋范圍。
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應踐行思政育人理念,強化頂層設計,挖掘育人元素,融合“醫教技素”多學科知識,重視學習平臺與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促進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注重勞動教育促進就業創業,提升學生專業技能。
課程思政從專業出發,在熟悉課程特點與屬性的基礎上,充分提煉其蘊含的價值基因,通過隱形滲透、元素融合等方式,在專業教學中開展包含精神指引在內的綜合素質教育[3]。高職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應擔起立德樹人的使命,強化頂層設計,挖掘育人元素,重視專業素養、職業素質的培養。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研究對象主要是3 周歲之前的嬰幼兒,雖然這一階段的嬰幼兒言語、認知、情緒情感和社會化發展還處于較低層次,但是這一時期的嬰幼兒具有愛模仿的特點,同時好學、好問,個性已初步開始形成,對人、對己、對事物開始有了相對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人的生命由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構成。生命的自然屬性涉及健康、安全問題;社會屬性即伴隨著社會文化而發展起來的社會人文系統;精神屬性是“我之為我”的根本體現,是生命最聚集的閃光點。嬰幼兒托育直面每一個繽紛多彩的生命,醫學高職院校的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為嬰幼兒生命的自然屬性保駕護航,課程思政建設為嬰幼兒生命的社會屬性埋下伏筆,教育規律與理念的熟知為嬰幼兒生命的精神屬性鑄就高尚靈魂。引導學生對嬰幼兒每一次生命活動進行關懷,這種關懷是社會價值、個人價值和教育自身發展價值的統一。鑒于此,該專業學生同樣需要擁有良好的道德素養與保教方法,做到身正為范,為嬰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好準備。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嬰幼兒的年齡特征,對其思想意識教育的方法要具體化與合理化,從日常生活出發、從小事入手進行引導,以隱性教育為特點,以春風化雨的方式,逐步培養嬰幼兒愛父母、愛家庭、愛班集體、愛幼兒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嬰幼兒由胎內寄生轉為胎外獨立生活,從37℃恒溫的母體到冷熱多變的居室,從無菌環境到無數細菌、病毒縈繞的不確定性環境,因此對其的照護需要多學科的保教知識與技巧。(1)以醫學類課程為基礎,健康養育為目標,開設嬰幼兒醫學基礎、嬰幼兒疾病防治、嬰幼兒健康評估、小兒中醫與保健等課程;(2)以教育學類課程為指導,開設嬰幼兒教育學、嬰幼兒心理學、嬰幼兒家庭教育與指導等早期教育課程;(3)以技能類課程為核心,開設嬰幼兒營養喂哺與健康成長、嬰幼兒游戲與活動設計、嬰幼兒感覺統合訓練等課程;(4)以素養類課程為重點,開設嬰幼兒托育行業職業道德、法律法規、管理策略[4]等課程。總而言之,課程內容的構建,應厘清醫學類、教育學類、技能類和素養類課程的內涵,體現多學科并重、理論與實踐同行,分類設置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拓展課。通過專業基礎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嬰幼兒保育基礎知識;通過專業核心課程的掌握,使學生明晰專業的功能性定位;通過專業拓展類課程的學習,增強學生專業技能,提升就業創業能力。融合“醫教技素”多學科知識的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凸顯專業醫、教、技、素的特色,加強各學科間的聯系,避免“輕醫學、重教育,輕嬰兒、重幼兒”。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類型及舉例見表1。

表1 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類型及舉例Table 1 Types and examples of courses in infant & child care services and management
高職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應重視“醫教技素”培養兼備的學習平臺與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促進校企合作與產教融合,創辦托育企業示范基地,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提高就業率。校內實訓基地是實訓教學的基礎,彰顯高職院校的辦學條件,應涵蓋嬰幼兒醫護保健、生活照料、營養喂哺、虛擬仿真等,引入高科技,如VR 技術、5G 技術,打造虛擬托育場景,結合模擬操作,按理實一體課程設置實訓時間,搭建智慧型托育平臺,開發嬰幼兒照料服務信息管理系統和智慧育兒App,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增強實踐技能,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優化實踐課程體系構建。校外實訓基地應與托育服務、早教與托幼一體化等機構,以及婦幼保健院等醫院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機制。如學校可與周邊幼兒園達成實踐基地的合作意向,讓學生得到實踐機會,幼兒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師資短缺問題。同時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線上線下教學的理論和實踐研究,隨時可深入一線課堂進行觀察。學校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訂單式”培養學生,滿足托育行業需求,促進市場就業。隨著高職院校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發展,學校可建立附屬托育機構,實現人才培養與崗位就業一體化。
學校教育應將勞育與知識、技能培養相結合,挖掘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的勞育元素,融入勞動情懷、社會責任與人文精神等教育內容,通過隱性的教育方法完善教學設計,實現勞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而圍繞創新創業與勞育的深度融合,促進勞創融合。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應注重融入勞育,一方面從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出發,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展示多元互動的宣傳作品,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與工匠精神,同時邀請知名工匠走進校園,組織學生觀摩其精湛工藝,感受工匠情懷,培養學生刻苦鉆研、愛崗敬業的勞動品質。勞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勞動精神與服務意識的培養,在托育實踐活動中培養優秀的勞動品德,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此外,通過勞育融入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的實習實訓,利用實踐教學,促進勞育與專業實訓相結合。嬰幼兒是一個充滿生機與不確定性的鮮活個體,因此在培養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時,應重新審視該專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功能與作用[5],更要注重勞育,引導學生樹立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培育愛崗敬業的精神,不斷促進就業創業,為社會培養符合需求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一是建設一支強有力的師資隊伍,開展校企雙導師或多導師合作育人;二是實施“崗課賽證”育人機制,專業課程體系與職業技能考評內容相融通,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促進“課證融通”,為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課程建設拓寬思路;三是課程評價實施多元主體評價機制,注重過程性評價,以評促建,以評促學,促進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不斷完善與發展,全面提升學生培養質量。
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需要多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支撐,更需要一支師資力強的團隊。在“醫教技素”多學科背景下,高職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以醫學類、教育學類、技能類學科教師為主,建設一支結構合理、師資力量強的隊伍。通過校企雙導師或多導師合作育人,聘請婦幼保健院的相關醫生、托育機構一線教師或園長作為外聘教師,以鮮活的真實案例加深學生對課程的理解,增加學生社會實踐機會,優化課程建設。作為新興專業,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具有良好的發展空間。學校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建設要重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積極落實政府相關制度,完善教師招聘制度與福利待遇,為專業教師提供學習與培訓機會,組織其定期到相關托育機構、早教機構、婦幼保健院等醫院及相關企業進行實踐,增強實操能力,加強與托育機構、早教機構企業的合作,建設校企聯盟,從而科學構建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此外,還應加強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金課”建設,“金課”建設可以帶動本專業優質課程的發展,進而從整體上促進高質量課程體系的構建。教師團隊通過打造專業“金課”,積極開展混合式教學,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建設數字資源,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求,提高其學習興趣,增加課堂互動,促進專業內涵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為加快高質量、技術型人才培養,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崗課賽證”育人模式,推動學校將教學、比賽、崗位等內容貫通,增強教師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加強專業的多維度建設。院校在制訂與實施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應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醫學類課程為基礎、教育學類課程為指導、技能類課程為核心、素養類課程為重點,結合托育行業職能標準與社會實際需求,促進理實一體化。專業課程體系與職業技能考評內容相融通,提升職業技能,促進“課證融通”,為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建設拓寬思路。院校應組織規范化的技能培訓,積極開展幼兒照護、母嬰護理等“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及保育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幼兒園教師資格、健康照護師等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6]。同時,積極舉辦校內外各級別的技能大賽,鼓勵學生參與嬰幼兒照護相關技能比賽,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目的,落實“崗課賽證”育人機制。
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評價采用多元主體評價機制,注重過程性評價,以評促建、以評促學。通過學校管理人員、專任教師、輔導員、學生群體、學生家長及校外托育機構、醫院等企事業單位有關人員的多維度評價,促進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不斷完善。多元主體評價機制的建立,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創建自由開放的平臺,開展各視角的評價,促進評價結果更為客觀,還能獲得及時的、多方位的課程評價反饋,收集嬰幼兒托育服務與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的第一手資料,從而提高專業教學質量,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質量托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