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宇澤
安徽理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 淮南 232001
近年來中國經濟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實現了質的飛躍。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新型物流產業脫穎而出,它既連接了生產和消費,也同時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以及推動經濟增長作出重大貢獻。科技創新作為變革的中心,是推動我國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力量,也是促進我國創新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的主要力量。因此,各地政府和學術界廣泛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如何協調區域經濟、科技創新和物流產業三者之間的聯系,從質量和效益上改善區域經濟發展,這也是實現區域發展的關鍵所在。
國內外學者對區域經濟、科技創新、物流產業3個系統間的兩兩互動關系展開了大量研究。孫藝璇 等[1]利用空間面板數據回歸模型,對區域經濟與科技創新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科技創新對經濟的優質發展具有明顯的提升作用。此外,不同地區在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所依賴的科技創新因素存在較大的差異。劉思明 等[2]利用面板資料模型,對40個主要國家創新驅動力及其經濟高質量發展效應進行了研究,認為經濟發展水平與國家自身具備的創新驅動能力息息相關;姜芮 等[3]運用多種回歸模型指出科技創新人才集聚顯著促進了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區域經濟與物流產業方面,崔宏凱 等[4]的研究顯示,物流產業與區域經濟的關聯性作用顯著;郭湖斌 等[5]采用耦合協調模式顯示物流與經濟協同效應顯著,認為提高物流綜合發展水平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張林 等[6]運用聚類分析法指出物流業發展與區域經濟的關聯效應顯著,認為物流業的高速發展有利于推動區域經濟的顯著提升。
關于科技創新與物流產業的關系,朱康文 等[7-8]的研究表明,科技進步對現代物流業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楊守德 等[9]利用狀態空間模型和案例分析顯示,在物流行業發展過程中,技術創新具有先導作用;梁雯 等[10]運用Tobit回歸系數研究發現:各地區相關部門應該更多地考慮科技創新成果對物流行業發展的嵌入程度,而不僅僅是盲目地增大經費投入。
學者們已經在區域經濟、科技創新和物流產業這3個系統中,對任意2個系統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廣泛探討,研究相對成熟。本文以安徽省16個市為研究對象,建立區域經濟、科技創新和物流產業3個系統的耦合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耦合協調模型對3個系統的協調程度進行定量評價和分析,研究不同年份和地區耦合協調水平的時空演化特征,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
首先需要無量綱地規范處理指標。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是極差的標準化方法,鑒于本文所采用的數據均屬于正向指標,其為:
(1)
式中:Xab為第a年第b個指標的可查數據;Yab為無量綱標準化后的數據;max(Xab)為第a年第b個可查指標數據中的最大值;min(Xab)為a年b項可查指標數據中的最小值。
計算第b項指標的熵值:
(2)
式中:pab為a年b項指標值所占比重,若pab=0,則對數的影響需要消除,即將該數列數據平移到0.000 1個單位右邊(最終結果影響極小);n為年份數,本文中n=10(即2012—2021年的可查數據)。
通過公式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
(3)
式中:Eb為信息熵的各個指標。
利用公式計算各子系統在第a年下的綜合得分Za。
(4)
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的反應程度可以被系統耦合度很好地表達出來,但不能觀察協調水平的高低。于是,通過建立耦合協調度模型,對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程度進行了進一步的評估。其計算公式如下。
(5)
N=αC+βT+ηL
(6)
式中:A為耦合協調度;N為三元系統的綜合評價指數;C為區域經濟;T為科技創新;L為物流產業。系數代表區域經濟、科技發展和物流產業的重要程度,將其值設置為1/3。為確保本文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本文參考其他學者對耦合協調度的劃分標準。
本文采用莫蘭指數對安徽省16個城市耦合協同發展水平的空間相關性進行分析。全局莫蘭指數(I)的計算公式如下。
(7)
式中:n為市數;ya、yb分別為市域a、b耦合協調度;y為市域耦合協調度平均值;Wab為市域a、b距離空間權重,a、b相鄰時Wab為1,a、b不相鄰時Wab為0。莫蘭指數為[0,1],莫蘭指數大于0時表示正相關的存在,具有聚集性的分布特點。
接著用局部自相關指數,即局部莫蘭指數(IL)補充空間局部區域相關程度的分析,公式如下。
(8)
利用《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學技術統計年鑒》《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安徽統計年鑒》等原始資料,并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查找數據,用數列法對某幾年遺漏的資料進行填補。鑒于我國尚未完全統計物流產業的數據,本文選擇使用交通運輸、郵政郵電業和運輸工具持有量等指標來代替中國物流產業的發展水平。
本文在參考了上述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綜合考慮了指標選取的系統性、可測性和相關性原則,并考慮了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構建了一個評價指標體系,用于評估區域經濟、科技創新和物流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這個指標體系包括區域經濟、科技創新和物流產業3個子系統,具體見表1。區域經濟子系統從GDP、第三產業增加值、GDP增長指數、第三產業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4個維度衡量整體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科技創新子系統從科研經費支出、專利申請數、發表科技論文、R&D發展人員4個維度衡量科技創新水平;物流產業子系統,從貨運量、貨物周轉量、郵電業務總量、郵政行業快遞量、民用載貨汽車擁有量5個維度衡量整體區域物流產業的發展水平。

表1 區域經濟、科技創新、物流產業耦合協調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上述公式得出的安徽省16市區域經濟、科技創新、物流產業的耦合協調度結果如表2所示。根據表格信息,安徽省16個市的區域經濟、科技創新和物流產業的耦合協調發展水平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在全局范圍內,這些市的耦合協調水平整體上呈現波動上升趨勢,但在局部范圍內,各地的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異。

表2 安徽省16市2012—2021年區域經濟、科技創新、物流產業耦合協調度
鑒于安徽省16個城市區域經濟、科技創新、物流產業耦合協調發展水平明顯呈現出巨大的地緣差異,因此在空間計量分析中采用了GENDA軟件,通過該軟件計算了2012—2021年安徽省16個城市區域經濟、科技創新、物流產業耦合協調度全局莫蘭指數(I),結果見表3。

表3 安徽省16市2012—2021年區域經濟、科技創新、物流產業耦合協調度全局莫蘭指數
根據表3所示,2012—2021年,安徽省16個城市的CTL系統呈現顯著的空間正相關性。I值一直為正數,并且通過了5%和1%的顯著性檢驗,總體表明空間相關性持續存在,但總體處于緩慢減弱狀態。
本文分析發現,從總體上看,安徽省16個城市的區域經濟、科技創新、物流產業系統耦合協調度在低水平階段穩定且持續上升。大部分城市仍處于勉強協調及初級協調發展階段,頭部城市合肥市一枝獨秀,處于優質協調階段。在局部層面上,16個城市中,各城市系統耦合協調度水平差異明顯,與各個城市間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情況基本吻合。合肥市經濟發展一馬當先,與其他15個城市拉開明顯的差距,經濟發展水平高,系統耦合協調度一路走高,10年間從勉強協調進化到了優質協調。處于第2梯隊的分別是阜陽市、滁州市和蕪湖市,但與合肥市有著較大的差距。第3梯隊淮北、淮南和宣城3個城市在10年間均未能突破中度失調。10年間,蚌埠市耦合協調度一直處于輕度不協調狀態,而黃山市的耦合協調度從未突破0.2,即處于嚴重失調狀態。剩余城市中,亳州市從嚴重失調過渡到了輕度失調;宿州市、六安市、馬鞍山市和安慶市實現了從中度失調到輕度失調的跨越;銅陵和池州2市從嚴重失調發展到中度失調。
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為了確保3個系統的協調發展,需要制定系統性的相關政策。當前的政策體系涉及區域經濟和科技創新、區域經濟和物流產業的相關政策較多,但是在科技創新、物流產業和3個系統的協調發展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因此,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加強各領域之間的協同配合,提高整體發展水平。
其次,不同城市要實現區域內的高質量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例如淮南、馬鞍山這樣的資源型城市,在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可以與物流業協同發展,對經濟起到促進作用。對于第3梯隊的城市,應該更重視科技創新,不論是科技創新的人才培養還是科技創新環境的創造,要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主體。黃山市雖然地處較為偏遠,但其擁有著名的黃山旅游資源,這為地區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的機遇,應考慮以旅游業為重點,進行從點到面的發展。同時,政府應幫助黃山市利用科技發展旅游業,強調科技創新與著名旅游景點相輔相成的方式,強化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
最后,加強區域和產業協同發展,是今后安徽省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安徽的龍頭城市,合肥與周邊城市的協同發展亟待加強,要以先富帶動周邊城市經濟發展,發揮其輻射作用。物流產業在現代產業鏈中的地位日益提高,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可以促進資源的共享和優化,提高整體效率并降低成本。政府要加大對物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引導各類產業向物流業延伸、融合,推動行業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