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薪雅
(上海師范大學 哲學與法政學院,上海 200000)
我國老年人口數量較多,老齡化速度較快,失能老年人的數量逐漸增加。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54億,失能、半失能老人超4000萬。對失能老人的照護難度更高,失能老人的絕對數量不斷增加對照護服務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照健康老齡化的總體要求,應關注失能老人的生命質量與生活質量,并為其提供最基本的每天兩次擦洗、檢查并及時更換尿不濕、喂飯喂水、助浴、口腔護理、吸氧機的佩戴等配套照護服務。當然,僅保障失能老人的生命體征還遠遠不夠,守護其生存尊嚴同樣需要重視。照護失能老人不僅是“有心”就能夠做好,在照護周期有可能拉長到數年的背景下,“有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國內學者對失能老人的照護問題進行了較多研究:從地區的角度來看,經濟水平較低地區失能老人獲得的照護服務相比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地區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1];從供需的角度來看,我國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服務供需失衡,農村失能老人的長期照護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較為突出[2];從生命質量與生活質量的角度來看,不僅要關注失能老人物質層面的需求,更要重視其心理層面的發展[3]。國內關于失能老人照護方面的研究視角較多,理論較為多樣,可以對其進行總體性的宏觀梳理。
CiteSpace軟件是陳超美研發的可視化分析軟件,廣泛應用于分析和探究特定領域研究成果的整體狀況以及各領域研究的熱點和前沿[4]。本研究運用CiteSpace軟件梳理失能老年人照護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熱點等,為后續該領域的深入發展提供參考依據。本研究數據源于中國知網(CNKI)。因“照護”的同義詞有“照顧”“照料”,且學術界描述“失能老人照護”時亦經常使用“失能老人照顧”“失能老人照料”的說法,故選擇失能老人照護OR失能老人照顧OR失能老人照料為高級檢索詞進行檢索,時間區間設為2012—2022年。共檢索出相關文獻2088篇,其中包括學術期刊文獻1100篇,學位論文900篇(博士論文45篇,碩士論文855篇),會議論文29篇,報紙文章50篇,特色成果9篇。
剔除重復收錄、信息不全、新聞、會議等文獻條目,最終獲得900篇符合要求的相關文獻。將相關文獻導出后,運行CiteSpace.6.2.R2軟件開展失能老人照護研究的可視化分析。
2012年—2022年,關于失能老人照護的發文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2013年發文量相對較少,僅14篇;2022年發文量最多,達80篇;2017年相比于2016年發文量顯著提高,這與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密不可分。2019—2022年,關于失能老人照護領域的熱度較高,發文量穩定且數量可觀,原因有二:①失能老人的絕對數量不斷增加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提升失能老人的照護服務質量成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之一,如何更好地促進失能老人照護服務事業的發展潛移默化地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點話題之一。②政府相關部門在促進養老產業發展方面的政策文件不斷出臺,彰顯國家對養老事業的重視,繼而引發學者對失能老人照護問題的關注。
1.2.1 發文作者情況
2012—2022年,關于失能老人照護發文最多的是熊吉峰,累積發表10篇。因本研究分析年份為2012—2022年,熊吉峰首次發表相關文獻的時間為2012年,去除時間限制,該學者首次發文時間為2011年。杜鵑、錢晨光、徐薇三位學者的發文量均為7篇,且首次發文年份均為2014年,三人多以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唐鈞在2014年發表了關于失能老人照護領域的處女作《失能老人長期照護的政策思路》[5],并于同年發表《失能老人護理補貼制度研究》一文[6],為后續失能老人照護領域的研究提供了參考依據。
1.2.2 研究機構情況
統計失能老人照護相關文獻的研究機構旨在分析該領域科研力量的分布情況。2012—2022年,參與失能老人照護領域發文的研究機構(一級)前5位均是大學,位居榜首的是長春工業大學,累計發文達19篇。發文量排名前五的二級機構,除上海市浦東新區金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外,其余4家均為大學里的學院,位居第一的是武漢科技大學文法與經濟學院,該學院是學者熊吉峰曾工作過的單位。
1.2.3 研究機構與作者的可視化分析
對失能老人照護相關研究機構與作者進行可視化分析后,得到如圖1所示的圖譜,共363個網絡節點,368條連接線,密度為0.0056。從作者方面看,熊吉峰、杜鵑、錢晨光等學者的節點較大;從研究機構方面來看,長春工業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機構的節點較大。杜鵑、錢晨光、徐薇等幾位學者之間有一定交流,但總體來看,各研究機構與作者并未形成較為明顯的聚類,說明機構之間、作者之間的互動與合作不頻繁。

圖1 失能老人照護相關研究機構與作者情況Fig.1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authors on the care for the disabled elderly
研究一個領域時,關注關鍵詞的意義重大,它會鮮明而直觀地體現文獻主題。如表1所示,統計失能老人照護的前十位高頻詞中,頻次大于50的關鍵詞有失能老人、長期照護、影響因素與社會支持。
對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圖譜分析時將其聚類,此過程形成了文獻數量小于10的聚類,此時將其視為無效聚類,僅保留文獻數量大于或等于10篇的聚類。失能老人照護領域中形成了以失能老人、長期照護等為主的11個聚類,詳見圖2。聚類圖的Q值為0.6018,S值為0.891,具有可信性。由關鍵詞聚類結果可知,失能老人的長期可持續照護服務、家庭照顧者等是研究重點,相關研究者可以進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借助信息手段優化對失能老人的照護、如何對家庭照護者進行系統化地指導與培訓以完善照護服務等課題。

表1 前十位高頻詞統計Tab.1 Statistics of top 10 high-frequency words

圖2 失能老人照護的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Fig.2 Keywords clustering knowledge map of the care of the disabled elderly
2012—2022年,失能老人照護研究的前十位最強突現關鍵詞整理如表2所示,其中家庭照護起始于2012年,強度達2.8,說明失能老人長期照護的主要供給者依然是其家庭成員,家庭照顧者的責任、安撫家庭照顧者的情緒等課題依然任重道遠。
表2失能老人照護研究的前十位最強突現關鍵詞
Tab.2Top10mostprominentkeywordsinthestudyofcareforthedisabledelderly

機構照護起始于2013年,強度為1.77,說明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為建設總目標,主要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專門服務,重點實現生活照料、康復護理與緊急救援三項功能。學術界致力于完善機構照護體系,在提高機構照護供給數量的同時亦提升照護質量。2014—2015年最強突現關鍵詞是對策與質性研究,且對策的強度達3.46,有針對性的對策與有整體觀的質性研究均獲得了學者的青睞。2014—2016年的最強突現關鍵詞是長期照料與機構養老,2015—2017年的最強突現關鍵詞是困境,強度為1.68。
對關鍵詞時間線知識圖譜進行可視化分析操作,可獲得Q值為0.6018,S值為0.891的圖譜,其中網絡節點有378個,連接線為713條,密度為0.01。根據關鍵詞密集程度與時間線的長短,可近似將失能老人照護的研究大概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12—2014年)。這一階段出現的關鍵詞有專業照護、供需失衡等,且任意一年中的發文量均未大于40篇,此時對失能老人照護的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熱度不高。第二階段(2015—2019年)。這一階段出現的關鍵詞有喘息服務、醫療照護等,此階段關鍵詞數量明顯高于上一階段,此時對失能老人照護的研究處于發展階段。第三階段(2020—2022年)。此階段出現的關鍵詞有協作模式、人文關懷等,此階段關鍵詞的密集程度弱于第一階段,關鍵詞數量少于第二階段,但發文量卻未出現下滑趨勢,說明失能老人照護領域的研究熱度未減,學者更加聚焦化地探究標的領域。
從年度發文量來看,2012—2022年的發文量整體呈增長趨勢,其中2022年達到80篇,預計發文量在未來仍會進一步增加。從作者與研究機構來看,熊吉峰、杜鵑、錢晨光、徐薇的貢獻較大,長春工業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在失能老人照護領域較為活躍。此領域的相關作者與機構可以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為失能老人照護領域的研究而努力。從研究熱點(即高頻關鍵詞、關鍵詞共現、關鍵詞聚類)來看,“長期照護”“機構照護”“照顧者”等是如今失能老人照護的研究熱點,其中“長期照護”在前十名高頻詞統計中排名第二,這與2016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出臺密不可分,能夠為老年人提供更多長期照護服務選擇,并在費用上進行分擔,對緩解家庭養老壓力、提升老年人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義。長期照護成為了現階段及未來階段研究失能老人照護的主要課題。從研究趨勢(即最強突現關鍵詞、時間線知識圖譜)來看,老年人養老仍以家庭照護為主,家庭照護是失能老人照護領域中學者關注的重要課題。相關學者注重失能老人照護領域中照護者的心理健康問題與社會支持需求[7],持續關注如何給予照護者人文關懷,努力構建多元化社會支持體系,旨在滿足不同生存狀態失能老人照護者的支持需求,提升其信念感[8]。從關鍵詞密集程度與時間線的長短來看,失能老人照護的研究正處于持續發展階段,機構照護、質性研究、長期照料等子話題熱度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