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亞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西安 710300)
高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高校需利用好課程思政新理念,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與學科課程相結合,打造高校第二課堂[1],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共同育人的作用[2]。課程思政具有全面性、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等特征,其中全面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融合不同專業課程的屬性,內容較為豐富;顯性教育是指在課程思政建設中要求高校實現一體化銜接、內部貫通,明確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融入各學科教學中;隱性教育是指課程思政建設以悄無聲息之勢滲透到各學科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去,通過無形的教育教學把相關的思政元素傳授給學生[3]。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是學前教育專業的基礎課程,有利于培養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教育思維。為針對性提升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采用高校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問卷[4],將研究背景更換為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程,并結合課程實際情況,形成高校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思政教育現狀調查問卷。隨機抽取某高校在學和已學完該課程的215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10份,受訪者基本信息情況詳見表1。問卷采用5點計分標準,1代表“非常不符合”,5代表“非常符合”,得分越高代表高校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思政教育水平越高,融入效果較好,其中一級指標中認知程度和實踐程度的理論中值為24.60,二級指標中各維度的理論中值為12。借助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表1 受訪者基本信息Tab.1 Basic information of respondents n=210
如表2所示,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思政融入現狀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說明學生能夠在課程學習過程中感知到教師在無形地滲透與課程相關的思想政治內容。其中,認知程度和實踐程度維度分值均高于理論中值,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說明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知程度較高,對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持認可態度,能夠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獲取相應的思政教育。二級指標的均值均高于理論中值,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條件經驗和教學方法的均值較高,說明學生對教師在這兩方面的表現更為認可,教學態度的均值相對較低,原因可能在于教師將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上,忽視了教學態度的提升與改進。

表2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思政融入現狀Tab.2 Research method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如表3所示,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思政融入情況在生源地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不同生源地學生對課程思政融入情況的認知不在同一水平。從一級指標來看,認知程度和實踐程度在生源地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從二級指標來看,條件經驗、教學態度、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在生源地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原因可能在于受家庭教育和生活環境的影響,不同生源地學生看待與評價事件的角度會有所不同,但也可能與教師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有關。

表3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思政融入情況在生源地上的差異Tab.3 Difference analysi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 pre-school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origin of students
如表4所示,從一級指標來看,認知程度在年級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從二級指標來看,條件經驗、教學目標在年級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不同年級學生對課程思政的認知不同,在課程學習中的體驗感不同。

表4 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思政融入情況在年級上的差異Tab.4 Difference analysi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research method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in grades
為進一步了解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思政融入情況,進行多重比較,結果如表5所示。本科大四與高職大三、本科大三學生在教師的條件經驗認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且本科大四學生的均值較高,說明其對教師的條件經驗更為認可,原因可能在于本科大四學生在校學習時間較長,對教師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更為熟悉,當教師因融入思政元素而改變教學方法時更易被學生察覺和接受。高職大三學生與本科大四學生在教學目標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且高職大三學生均值較高,說明其對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更認可,滿意課程思政教學質量,且高職與本科不同的教學計劃也會影響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和方法的設計,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感受。本科大三學生與本科大四學生在教學目標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且本科大三學生的均值較高,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年級學生的教師不同,不同教師在課程中挖掘與融入思政元素的途徑不同,因而學生感知到的課程思政教學效果會有所差別。

表5 多重比較Tab.5 Multiple comparisons
借助問卷調查獲取相應的數據信息,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發現,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思政融入情況、認知程度與實踐程度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主要體現在條件經驗、教學方法、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評價、教學內容、教學態度等維度上,但教師教學態度相對還有待提升。通過差異分析發現,課程思政融入情況、認知程度、實踐程度、條件經驗、教學態度、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評價在生源地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認知程度、條件經驗、教學目標在年級上存在顯著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