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甘寧邊區銀行是中國共產黨近現代金融探索的典范,也是金融行業發展的見證,更是重要的紅色建筑遺產,其舊址所蘊含的多元價值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作為目前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紅色銀行舊址,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真實地展現了陜甘寧邊區的革命事件及金融活動場所,為我們研究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的金融政策、經濟建設以及革命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然而通過實地走訪及資料調研發現,陜甘寧邊區銀行的革命舊址知名度及保護力度遠遠不足。通過對革命舊址進行價值評估為再利用設計提供思路,以弘揚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所蘊含的革命精神,推動延安市紅色旅游經濟發展。
陜甘寧邊區銀行遺產資源概述
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蘊藏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對于當代革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其館內展廳陳列著600多件實物資料照片和436件館藏文物(如圖1所示)。這些可移動文物記錄了邊區銀行的創立、發展及關鍵時刻的發展脈絡及決策過程,對于了解和研究中國金融史、革命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現存的文物建筑有營業辦公大樓、行長辦公室(如圖2所示)以及工作人員宿舍。營業辦公大樓為二層仿歐式磚石建筑(如圖3所示),行長辦公室為四孔石窯洞,工作人員宿舍為八孔窯房。因地制宜的布局手法,獨特的建筑結構以及中西方融合的立面裝飾手段都展現出優良的施工工藝及超前審美風格。貨幣作為陜甘寧邊區銀行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和邊區政府進行經濟建設的重要工具(如圖4所示),是政府決策及金融政策的非物質文化載體,承載著革命先輩們拼搏奮斗的革命精神,激勵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人為建設更加公正、強大的國家而努力奮斗。
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再利用價值評估
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的再利用價值評估。歷史價值。陜甘寧邊區銀行作為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時期的重要金融機構,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卓絕的戰爭環境中通過金融創新來穩定經濟、支持戰爭;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建設上的智慧與勇氣,為研究中國近代經濟史提供了豐富的實證材料(如圖5所示)。
建筑價值。陜甘寧邊區銀行將多層建筑與窯洞建筑相結合,建筑前看是樓,后看是窯,既有多層建筑的走廊空間,又有拱形窯洞空間,別具地域特色。建筑整體依山勢布局建筑,同時預留平坦空間作為公共空間的設計方法在當時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在建筑風格上,西方建筑風格與陜北地域特色結合,融合西式柱式與拱形窯洞造型,反映了當時建筑技藝的融匯。
社會價值。陜甘寧邊區銀行在金融體系的建立與探索、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發展、金融法制的完善等方面為新中國的金融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銀行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貫徹執行“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總方針,通過多項措施,促進邊區經濟的全面發展,實現社會平穩運行。
教育價值。作為金融類型革命教育基地,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為參觀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國金融史、革命史的平臺。革命先輩們在艱苦環境中所堅持的廉潔奉公、艱苦樸素、勇于開拓的革命精神,對于新時代推進清廉金融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凸顯了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的當代教育功能。
使用價值。陜甘寧邊區銀行作為革命根據地金融體系中的核心機構,具有無可替代的歷史地位。然而,當前該革命舊址的開放狀態呈現出一定的局限性,僅對通過特定申請程序的訪問者開放,而非全面向公眾敞開。封閉式的宣傳與管理策略,加大了普通民眾接觸歷史資料與實地走訪舊址的難度,大大減弱了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的時代價值。
環境價值。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本體保存完好,建筑風貌古樸莊重,與延安地區特有的黃土高原風光相得益彰,為游客提供了一個既具歷史厚重感又具自然美景的參觀環境。然而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舊址周圍環境被高密度居民區及雜亂無章的商鋪布局所影響,導致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及周圍環境之間存在著極大的割裂感,影響整體景觀風貌。
經濟價值。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在金融史及革命史上都有不可忽視的地位,但是由于封閉式管理及傳統式宣傳手段,導致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在紅色旅游目的地中處于“遺忘式”存在的境地。這樣不僅導致革命文物時代魅力無法展現的資源浪費,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延安市旅游經濟的蓬勃發展。
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價值評估體系構建。評價體系的建立。使用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對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進行價值評估。通過現場調研及梳理國內革命舊址保護再利用相關文獻,完成對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的全面認識,同時參考前輩學者在文化遺產評估領域的成果,因地制宜,建立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構建判斷矩陣。運用層次分析法進行運算,構建評估體系結構模型,確定同一層指標相對于其上層目標的相對重要程度,使用矩陣九級標度表對同層指標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構建判斷矩陣。
層次單排序及一致性檢驗。在兩兩因素比較時,為避免因邏輯及重要性賦值出現錯誤而導致結果出現偏差,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進行檢驗,保證判斷矩陣成立,公式為:
為最大特征值,結果參考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指標。表中=1,2時=0,是因為1,2階的正互反矩陣總是一致陣。最后進行一致性比例的計算,公式為:
當<0.10時則矩陣成立,反之則要進行調整。
層次總排序及一致性檢驗。最后進行方案層對準則層的合成權重,并進行一致性檢驗,確定最終指標權重的科學性和合理性。采用上述方法,得到兩兩判別矩陣(如表1所示):
用YAAHP軟件計算判斷矩陣S的最大特征根得=7.512。為進行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需計算一致性指標: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1.32。隨機一致性比率:
因此認為層次分析的結果有滿意的一致性,即權系數的分配是非常合理的。運用YAAHP軟件計算出指標的權重(如表2所示)。
接著采用同樣的方式,對指標層下的因素進行權重計算和一致性檢驗,以歷史價值準則層下的指標層為例(如表3所示),構造判斷矩陣:
用MATLAB軟件計算判斷指標層的最大特征根得=5.324。為進行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需計算一致性指標:
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1.12。隨機一致性比率:
因此認為層次分析的結果有滿意的一致性,即權系數的分配是非常合理的。
運用MATLAB軟件計算出指標的權重(如表4所示)。
最終獲得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的各層級的指標權重,用次準則層指標權重*指標層權重算出綜合權重。匯總如下(如下頁表5所示):
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再利用價值評價結論。經過價值評估數據整理匯總后得出,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的歷史價值(0.2716)的高權重,強調作為金融性質革命舊址陜甘寧邊區銀行的核心地位,凸顯出紅色精神文脈傳承的重要性。教育價值(0.2294)及社會價值(0.1881)反映出陜甘寧邊區銀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激發民眾愛國情懷、增強民族凝聚力方面的獨特影響。通過充分開拓發揮紅色文化遺產的教育資源,加強民眾對陜甘寧邊區銀行的感悟與認知。建筑價值(0.1564)的評估結果,不僅肯定了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在建筑設計、材料運用等方面的學術價值,還展現出延安時期的審美價值及藝術風潮。環境價值(0.0754)的結果顯示,在革命舊址的保護利用過程中要遵循場地原有風貌,保證革命舊址與周圍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諧共生。使用價值(0.0557)和經濟價值(0.0234)權重結果排在末尾,一座在戰火中得以完整保存的文物建筑,在當代卻是封閉式管理、預約式進入,其紅色奮斗精神被遺忘在歷史中,對其使用價值及經濟價值的開發程度遠遠不足。紅色旅游產業的興起,為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的精神再現提供助力。在保護再利用過程中以尊重文物建筑為首要原則,深入挖掘歷史文脈及建筑紋樣進行符號轉化,利用互聯網平臺、文創設計轉化進行跨領域、多平臺宣傳推廣,以擴大陜甘寧邊區銀行革命舊址的文化魅力及社會影響力,拉動延安地區紅色旅游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