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的匿名性和開放性,使它成為輿論傳播的平臺之一,部分與主流思想違背的信息對于大學生產生了負面影響,導致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受互聯網輿論的沖擊和顛覆。
關鍵詞:網絡輿情;高校;“微思政”;網絡育人
一、引言
“微思政”是一種在線教育管理平臺,與傳統的線下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它是在現代科技和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背景下涌現出來的,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的一種創新。目前,網絡育人建設正面臨嚴峻考驗,而“微思政”打破了以往的思維和工作模式,通過微信、微博、微視頻等微媒體,創新實施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牢把握住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導地位。因此,探討適應時代特點和學生實際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和方法,使大學生教育煥發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二、實施“微思政”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一)實施“微思政”育人模式的可能性
1.“微平臺”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獲取信息的重要平臺
“微時代”下,以微信、微博和微視頻為主的“微平臺”已逐漸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信息來源,其對“微平臺”的運用程度體現出大學生對自媒體的依賴程度。
截至2024年年底,國內上架的優質APP總數已經突破258萬[1]。隨著越來越多的具有娛樂、社交、商務等多用途網絡軟件的不斷出現,充實了大學生的網上活動。在被問及最常用的“微平臺”類型時,96.15%的學生選擇了微信、QQ和微博等社交媒體,充分說明了“微平臺”既具有即時通信和社交屬性,又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支持下,推薦算法被移植到短視頻平臺上,81.73%的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沉迷于此。在溝通和娛樂得到解決后,以人民網和新浪網為代表的傳統網上傳播媒介,依然是大學生獲得資訊的主流途徑,但他們的使用比例較小,只有32.69%。
2.高校學生對“微思政”認可度較高
在網絡語境場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同等的,即使教育者自覺地提升了自己的言語素質和言語技能,但如果受教育對象不同意,也就談不上有效。在“微思政”工作逐步推進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強化互聯網知識,并逐步應用“微媒介”,增強與大學生之間的聯系,可以更好地理解被調查對象的思想狀況,從而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計劃。
調查大學生對“微思政”工作的滿意度發現,他們對教師的微信、微博邀請以及在線交流意愿時,35.58%的大學生表示很愿意,45.19%的大學生表示非常愿意,7.69%的大學生表示不愿意,11.54%的大學生表示不想表達。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大學生對高?!拔⑺颊惫ぷ鞯恼J同度較高。
(二)實施“微思政”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1.大學生易受網絡輿情影響
對大學生的網上輿論參與行為進行問卷調研時,9.62%的大學生稱周圍曾出現大規模轉發和評論,以回應網上輿論的呼吁,并親自參加。43.27%的學生稱他們曾經經歷過類似的事情,但他們從未經歷過。47.12%的學生認為周圍沒有這種情況,因為學校的 WLAN已經完全覆蓋,而且每個人都配備了一臺智能手機,所以一旦出現了輿論事件,其后果將會很快蔓延,而大學生也會被卷入輿論中。與此同時,學校也為大學生的群體集聚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再加上大學生具有較強的沖動性和易受影響的年齡特征,因此,當學校內出現了一系列的群體問題時,參與這些問題的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會變得越來越一致,最后變成了一個各個層面上的有機整體。而且這些人非常容易被鼓動,做出情緒化的,極端的行為[2]。
2.典型案例:正面輿情有助于提升高校正面形象
高校在輿情應對方面,除了針對已發生的負面輿情合理處置外,不少高校利用正面報道提升輿論美譽度。從2022年知名高校輿論情緒占比情況TOP10榜單來看,武漢大學的正面和中性輿情占比最多,這與2022年武漢大學相關正面輿情事件較多有關。如“武大和霍格沃茲夢幻聯動了”“云賞武漢大學櫻花”“武大畢業生自制繁花學士帽”“武大再為抗疫醫護子女新生發10000元”等事件獲得民間輿論場和官方輿論場的廣泛關注。民間輿論場中,不少網民評論:“羨慕兩個字我已經說膩了”“一所有溫度的大學”等,成為武漢大學正面輿情的組成部分。官方輿論場中,《人民日報》《中國日報》《長江日報》等主流媒體對此類事件積極報道,進一步提升了武漢大學的正面形象效應。
三、網絡輿情視角下“微思政”存在的問題
(一)弱化了引導主體“把關”作用
移動電子設備是“微平臺”的物質載體,它的靈活性和便利性提高了大學生對移動互聯網的依賴程度,這就足夠讓大學生利用“微平臺”獲取最新、最全的資訊,并由此形成了大學網上輿論的始發點。大學生在日?!拔⑵脚_”上,每天上網4—6個小時的大學生占17.31%,其中2—4個小時的人數最多,占40.38%,只有極少數人每天花在6個小時以上“微平臺”上,只有8.65%,其余33.65%的人每天上網2個小時以下。總體來說,扣除必要的睡眠和上課時間,“微平臺”在大學生里可支配時間中占據的比例非常高。網上輿論導向的對象主要是學校的領導干部、輔導員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學生干部等,在傳統輿論領域起著“把關人”的過濾功能,而在“微時代”,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途徑以互聯網為主,學生獲得的信息未經過“把關人”的過濾,這削弱了指導的“把關”功能,也對“把關人”的地位產生了懷疑。“微時代”大學生獲得資訊的渠道日益多元化,“微平臺”的開放性和平等性,改變了受眾的立場,以及產生了“真相反轉”和“輿論倒逼”,使輿論導向者無法控制網上輿論。
(二)引導方式形式單一,疏導力不夠
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引導輿論方面存在問題,如簡單粗暴的引導方法和滯后的引導話語。對南昌大學實施的網上輿論導向模式調研中,資料表明,目前學校網上輿論導向工作以學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為主體,占比達76.92%,說明學校對微媒體的指導已有了自覺,但更多的人則認為,學校官方網站上的消息大多是一堆“官話”,不接地氣。另外,在學生工作者召開支部會議或單獨談心談話也是領導網上輿論的一種手段,77.88%的學生認為,學生工作者和學生有著密切關系,他們是網上輿論疏導的不二之選。28.85%的學生認為,學校引導輿論是用“堵”作為思想導向方法的一個體現,例如直接要求“刪除”這樣的硬性管制方法,很難被大學生認可,有可能非但不能從根本上化解問題,還會使師生關系更加緊張。因此,這樣的強制措施并非算作輿論導向的一種。學校的主流思想話語則呈現理論與系統相結合的特點,忽略了大學生的情緒需求和主觀能動性,導致大學生的輿論表現與大學主導的言語產生了距離。在某種程度上,輿論導向傳達的作用減弱,使大學的網上輿論導向工作存在阻礙。
(三)引導機制尚未健全
對造成大學生網上輿論導向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行問卷調研時,76.46%的大學生表示,缺乏輿論導向機制是造成這一現象的重要因素?;ヂ摼W輿論從產生到傳播是一個持續、連貫的過程,因此輿論導向也要做到前后一致,做到時空上的全方位。
首先,處于互聯網輿論形成初期的大學輿論存在嚴重的危機意識。大學的網上輿論從產生到爆發需要一個漫長的時期,如果能夠在輿論的初始時期就對大學生在個體社會平臺上的要求進行檢測和處理,就能夠對大學的網上輿論形成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其次,處于輿論敏感時期的輿論監督和分析機制尚不完善。對大學生的網上信息進行實時監控和分析,是把握他們的思想動向、提升他們的輿論導向效果的重要條件和依據。然而,高校德育工作內容繁雜,任務繁重,單憑教師、學生干部“人工監測”很難做到這一點,必須有一定的科技支持,有專門人才的投入。
四、高校“微思政”工作的改進策略
(一)強化“微思政”平臺建設
以“微思政”平臺為基礎,利用微電影、微動漫、微故事等方式,在諸如智能機等移動終端上分發大學生的基本理論和價值觀,以短小精悍的方式,能夠適應大學生的碎片化學習需求。
1.設立學習“微聲音”
充分發揮微媒體的傳播特性與優點,將學生動態、社會熱點等資源進行了集成,并以短音頻的方式在微媒體平臺上播放,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大學生的理論素質。在工作中,通過“一起參加經典原著微閱讀”“我來讀學生史”等形式,進一步深化大學生對經典原著的認知。
2.建立學生發展“微公示”
在學生工作中,基于推優、評先、保研等方面,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網上信息反饋等,為學生提供表達觀點的渠道,提高學生發展工作的透明度,并對學生發展的“入口關”進行嚴格審核,確保學生發展的公平、公開和公正[5]。
3.創新學生培訓“微教育”
運用客戶端媒體,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在“思政”版塊中,利用新媒介,將深度文章、重要時間節點的歷史故事、時事要聞,定時向大學生宣傳,潛移默化地融入他們的生活中。變灌輸為滲透,以滿足新形勢下大學生發展的需求,發揮“微教育”的時效性和交互性。
(二)豐富“微思政”產品內容
目前,由于我國大學“微思政”的產品種類較少,使已有的“微思政”產品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因此,要強化“微思政”研發,除了要從理論深入研究外,更要從理論層面完善“微思政”的內涵,提高其魅力。
1.圍繞中心,實施“微思政課”
指導和激勵大學生從“我講”到“我說”,將“一人講”變成“大家講”,將身邊的模范和事跡作為材料,以短小精悍的方式,讓“小課堂”起到“大作用”。同時,還可以舉辦《學生課開講啦》優秀展覽,讓大學生從一個單純的聽眾變成他們自己的故事,以幫助他們了解家鄉的紅色經典文化,從而增強他們的理想和信念。
2.把握導向,實施“微服務”
建設服務型組織是大學生“四自教育”內在要求。服務型組織是指認真落實學生組織服務的宗旨意識,凸顯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成長、自我教育的功能,將服務理念融入管理之中,做到學生組織服務學生[6]。首先,在學校網站、公眾號、官方微博等網站上開通了“學生組織服務窗口”,搭建了“學生組織服務云平臺”,拓展了服務面,做到了在最短時間內為大學生提供幫助。其次,利用媒介手段,提高業務水平。在微信群、QQ群等平臺上載志愿者的項目設定及內容組成,按照學生隊伍的專長,將他們的工作范圍進行了分類,讓他們的工作內容和他們的專業技術能夠結合起來,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生服務水平。
(三)健全反饋調節機制
由于互聯網的高度活躍和突發性,互聯網上的消極輿情容易在不同的層面上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沖擊。但目前我國大學實施“微思政”的過程中,其反饋調控機制還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完善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回饋系統以及網絡與網絡之間的聯系。因此,為了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大學生的影響,促進“微思政”在大學中的有效開展,必須有針對性地進行網上輿情監測。
五、結束語
在網絡輿情的大背景下,高校 “微思政” 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通過對 “微思政” 提升網絡育人路徑與實踐的探討,深刻認識到其重要性。一方面,“微思政” 借助微平臺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且認可度較高。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引導主體 “把關” 作用弱化、引導方式單一、引導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為此,應強化 “微思政” 平臺建設,豐富產品內容,健全反饋調節機制。只有不斷創新和完善 “微思政” 工作,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導權,提升高校網絡育人成效,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李婷 南昌大學
參考文獻
[1]工信部:截至2022年底我國各類高質量APP在架數量超過258萬款.經濟·科技,人民網(people.com.cn).
[2]林莉.新時期高校學生發展質量的研判與提升路徑——以“00”后群體為例[J].辦公室業務,2023,(16):26-28.
[3]陳凱華,徐帆,徐迪靜.提升高校學生發展質量的策略研究——基于實踐育人的視角[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2(01):62-65.
[4]古俊雙.新時期提升高校學生發展質量的路徑研究[J].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20,40(08):185-186.
[5]鄺佳佳.新時期高校服務型學生支部建設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大學,2016.
[6]許金慧.探討高校學生發展質量提升路徑[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36(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