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靈

新聞發布會現場
2024年1月1日起,《上海市體育發展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據了解,《條例》的實施是上海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實施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的重要舉措。《條例》定位為上海市體育領域綜合性、基礎性法規;在全民健身、青少年和學校體育、競技體育、體育賽事、體育產業、體育組織、體育設施、保障措施、監督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制度安排;將為提升市民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加快推進上海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2022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進行全面修訂,豐富完善了體育法治基本制度,深化了體育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近年來,上海市體育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市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競技體育成績優異,體育產業快速發展;但還存在著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尚無法有效滿足市民需求、競技體育核心競爭力還不夠強、體育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體育設施供給不足等問題。2023年上海市啟動了《條例》的制定工作:一方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新修訂的體育法;另一方面立足發展需要,總結固化實踐經驗,加強制度供給,為加快推進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提供法治保障。
《條例》共十二章六十九條,聚焦上海市體育發展目標任務,堅持問題導向,在遵循上位法總體原則和框架的基礎上,結合滬上促進體育事業發展的工作實際,增設“體育賽事”和“體育設施”兩章,重點對以下方面作出規范:
第一,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條例》充分體現全民健身的基礎性作用,將推動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作為首要任務,明確制定全民健身實施計劃、發布全民健身發展指數、完善運動促進健康服務體系、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納入15分鐘社區生活圈和鄉村社區生活圈建設內容、加強科學健身指導等具體制度措施。
第二,促進青少年和學校體育發展。《條例》堅持優先發展青少年和學校體育,規定完善工作機制,促進體教融合;明確學校體育課、課外體育活動、校外體育鍛煉和幼兒體育活動要求,以及學校體育運動會、青少年和學校體育競賽活動舉辦要求;同時,對體育師資隊伍、體育運動學校建設,體育后備人才選拔培養等做了相應規定。
第三,提升競技體育綜合競爭力。《條例》堅持構建都市型競技體育發展體系,著力于創新競技體育發展模式,支持競技體育項目市場化、職業化發展,培育職業體育俱樂部發展;細化運動員選拔與組隊要求,加強運動員權利保障、優秀退役運動員安置工作和退役運動員就業與創業服務。
第四,大力發展體育賽事。《條例》立足國際體育賽事之都建設目標,規定加強體育賽事統籌規劃,發展新興體育賽事,鼓勵社會力量辦賽;建立體育賽事綜合服務機制,保障賽事舉辦安全有序;細化體育賽事無形資產的權利范圍,加強相關權益保障;培育體育賽事品牌,創建和完善體育賽事品牌指標體系等。
第五,促進體育產業發展。《條例》堅持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明確建立體育產業發展工作協調機制,促進體育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支持體育產業集聚發展,鼓勵建設新型體育服務綜合體;加強金融與資金支持,制定體育消費促進政策。
第六,完善各類體育設施。《條例》積極回應體育設施供給不足、分布不均問題,重點對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開放運營、拆除重建、出租,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學校體育設施的配置與開放,體育設施的使用與維護管理責任,體育公園的發展和開放等提出明確要求。同時,還規定合理利用高架橋下、閑置地、樓頂空間等場地資源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加強公共體育設施供給。
第七,加強保障與監督。《條例》圍繞保障和規范體育事業健康發展,重點就體育事業投入機制、培養和引進各類體育專業人才、加強體育信息化和標準化建設、建立體育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等作出規定。同時,明確針對高危險性體育項目和高危險性體育賽事活動、體育健身行業預付費經營活動等,加強行業監管與執法協作,強化監督管理。
2023年11月22日,《條例》經上海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表決通過后,上海市體育局副局長許琦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為全面組織推進《條例》的貫徹實施,該局正著力推進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多方參與、保障有力的全民健身治理體系,加強社區體育政策保障和體育工作人員配備,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納入15分鐘社區生活圈和鄉村社區生活圈。會同衛生健康、民政部門和工會等制定實施新一輪運動促進健康行動計劃,持續推動社區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設立科學健身相關特色門診。優化體育設施服務保障,對財政性資金建設的公共體育場館全面實施政府指導價,按規定配備必要的急救器械、藥品,加強工作人員急救技能培訓。公共體育設施按要求配置無障礙和公共場所母嬰設施,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障人士等實行免費或者優惠開放,依托“一網通辦”平臺為市民提供場館預訂、信息查詢等便捷服務。落實社區體育設施的維護、更新等管理責任。
其次,推進都市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會同商務、文旅等部門制定和落實體育促消費政策,拓展體育賽事、體育旅游等領域消費,創新供給發揮體育促消費作用。鼓勵利用各類城市空間和場地設施資源,新建或改建都市運動中心等新型體育服務綜合體,提供消費場景。通過優化機制挖掘賽事經濟價值,加快建設國際體育賽事之都。通過“一網通辦”平臺提供辦賽信息服務和申請政府扶持項目等便利,促進上海市體育賽事發展。支持運動項目職業化市場化發展,將合同等市場化機制引入運動員培養、管理及商業開發體系中。吸收近年來關于體育賽事轉播權等典型案例的判決思路,細化體育賽事無形資產權利范疇。
再次,著力破解發展瓶頸與難題。聚焦體育發展的短板和關鍵環節,全面提升工作水平。針對市民身邊健身設施不足的短板,明確利用高架橋下、樓頂空間、閑置地等非體育空間配置公共體育設施的實施路徑。針對社會關注的健身行業預付費經營活動消費糾紛問題,牽頭制定監管實施細則,合理設定預收資金限額和相應服務期限,以及資金存管風險防范措施,推動行業經營模式轉型升級,保護消費者權益。針對體育后備人才不足的問題,會同教育部門健全完善體教融合發展工作機制,整合青少年和學校體育競賽活動,完善青少年運動員注冊管理,建立體育后備人才貫通培養機制。
最后,全面完善相關配套措施。統籌梳理《條例》中亟須推進落實的各項工作,列出工作清單,推進跨部門、管長遠的相關機制、政策、措施等配套落地:第一,會同市委編辦、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部門,制定學校設置教練員崗位實施辦法,解決中小學校體育師資專業性不強的問題。第二,推動居民住宅區配套體育設施納入規劃審查、竣工驗收的工作流程。第三,會同相關部門和機構建立健全體育賽事綜合服務機制,創建和完善體育賽事品牌指標體系,定期發布體育賽事影響力評估報告。第四,制定開展高危險性體育項目、舉辦高危險性體育賽事活動許可的管理辦法,建立監管協調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執法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