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祺
韓國為“自由漫步”的機器人發放許可證,這是將技術與公共空間相結合的一次重大飛躍。
2023年10月19日,韓國國民議會修訂的《道路交通法》正式實施,該法案賦予了戶外移動機器人行人身份,允許其在人行道上通行,同時要求其遵守物理限制和道路交通法規。同年11月17日,韓國《智能機器人法》生效,允許公司使用移動機器人開展送貨和巡邏服務,此舉將加速戶外移動機器人開展送貨、巡邏等新業務的進程。
據韓國投資促進局(INVEST KOREA)預測, 2024年全球制造機器人市場將達到179億美元,服務機器人市場將增長到162億美元。而韓國機器人產業在全球市場中正面臨顯著增長和擴張,預計到2024年韓國機器人產業銷售額將達到67萬億韓元。韓國政府也致力于將韓國發展成為全球四大機器人強國之一,其工業部不僅推出了旨在培育機器人產業的戰略政策,還制定了《第三期智能機器人基本計劃》。
根據修訂前的韓國《道路交通法》,自主機器人并不被允許在人行道上行駛。而且,《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如果為識別物體而試圖安裝攝像頭,必須事先征得不特定行人的同意”,這也為自主機器人上路行駛制造了較大的阻礙。因此,Neubility等公司盡管開發出了自主機器人,但一直未能如愿被引入快遞與運輸行業。
韓國民主黨(DPK)議員鄭一英(II-young Jeong)于2023年8月25日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道路交通法部分修正案》,表示支持自動駕駛送貨機器人在人行道上行駛。該修正案將室外自動駕駛機器人定義為人行道上的行動主體,賦予其在人行道上通行的資格。鄭一英議員表示:“與美國、日本和歐盟相比,韓國政府的法規改革步伐明顯滯后,法律修訂工作也被拖延,我們必須及時修改法律,允許自主配送機器人在人行道上行駛,為發展機器人這一新興產業創造有利的法律條件。”
于是,初創公司Neubility發明的自動駕駛機器人“Neubie”開始在韓國國會圖書館和國會大廳之間往返運行,并為國會借閱圖書提供機器人送書服務。這一特殊的機器人工作現象引發社會熱議。Neubility首席執行官李相民(Sang-min Lee)表示:“隨著《道路交通法》的修訂,自主機器人使用人行道的法律基礎已經奠定,我們將在近期推出依賴機器人的‘最后一英里’配送服務。”
根據修訂后的《道路交通法》,獲得安全證書的戶外移動機器人可以獲得行人身份,在人行道上通行。當然,要和人類行人一樣遵守《道路交通法》,包括禁止亂穿馬路和闖紅燈等規則。安全證書的獲取需要機器人滿足特定的條件,其中重量在500千克或以下、最高時速為15千米的戶外移動機器人有資格獲得安全認證。考慮到安全問題,法案將“生活物流服務機器人”定義為時速不超過15千米,重量不超過60千克的機器人。由于其工作性質貼近日常生活,需要更多地考量安全便捷等因素,因此對速度與重量的限制更為嚴格。此外,法案還規定“生活后勤服務機器人”在妨礙行人通行時必須減速或暫時停止。
在機器人的安全認證方面,機器人公司可到專業機構為此類機器人申請安全證書,同時對機器人進行安全檢查。對此,韓國工業部于2023年11月17日開始接受安全認證機構的申請,并計劃指定其中一家作為戶外移動機器人運營安全認證機構。例如,機器人需要接受“16點嚴格測試”以評估其是否符合標準;又如,機器人需要通過特定測試,包括在指定操作區域內行駛和在人行橫道上穿行,以檢測其合格與否。如果機器人通過了測試,其操作員將獲得正式許可。
在機器人的運行安全方面,為防止可能發生的事故,韓國國家警察廳規定各公司都有義務確保機器人的安全運行。因此,除了道路交通運行安全認證外,機器人操作員還必須為機器人購買保險。韓國工業部指定韓國機器人工業協會為執行機構,幫助戶外機器人操作員推出經濟實惠的損壞保險方案。該協會不僅要負責移動機器人新保險產品的實施和引進,還應將保險費用限定在可承受范圍內,以便盡可能多的機器人可以在戶外運行。據韓國工業部稱,目前該國共有14家公司在戶外移動機器人示范監管沙盒下,其中有兩家正考慮在近期申請安全認證,這些公司主要從事機器人巡邏和送貨服務。出于保障行人總體安全的考慮,運營商還必須確保其機器人遵守道路交通法規,如有違反將被處以3萬韓元(約合163.8元人民幣)的罰款。
在機器人的保險責任方面,戶外移動機器人的安全責任歸屬問題逐漸凸顯。2023年11月,韓國一家農產品分揀工廠的機器人誤將一名男子當成一箱辣椒,將其碾壓致死,釀成重大慘劇。雖然大多數機器人不會殺害人類,但韓國雇傭勞動部(MOEL)的工業事故報告顯示,韓國的機器人每年會導致27到49起事故。如果機器人只是服從程序,那么在人工智能發展的起步階段不應以安全威脅為由而限制機器人的應用,因為2021年韓國一項關于工業機器人危害的研究發現,三分之二的機器人事故造成的傷害可以追溯到機器人操作員。韓國交通部表示,安全責任應當由戶外移動機器人運營商及操作者承擔。國家警察廳同時表示,“行人的安全仍然是優先事項”。他們計劃通過設置規定“戶外移動機器人操作者有義務準確、安全地操作機器人”來確保行人安全。
機器人在韓國越來越常見,人們已經習慣于在醫院、餐館和其他場所看到人性化的機器,而未來的移動機器人將會代替大部分人力操作,這勢必成為各行各業的常見景象。
韓國送貨機器人初創公司Mobinn首席執行官崔真(Choi Jin)接受《韓國中央日報》采訪時表示:“投資者一直擔心法律會阻礙自動駕駛機器人送貨,這次法律的修訂提高了投資者的期望。”Mobinn未來將與大邱的一家比薩連鎖店和忠清南道泰安的一家度假村開展機器人送貨合作,Neubility公司也計劃在高爾夫球場與三星Welstory合作,在KT的露營地與KT開展合作,擴大機器人送貨服務。
盡管存在潛在的挑戰,韓國政府仍意圖更廣泛地整合機器人,通過向機器人開放道路交通來提高機器人上路的積極性。
預計未來,韓國將通過制定《高科技機器人產業愿景和戰略》以支持各行業采用戶外移動機器人,同時還將制定《高科技機器人監管創新計劃》以完善機器人部署的相關法規。
編輯:黃靈? ? yeshzhwu@foxmail.com

韓國首爾:機器人已被允許在街頭執行配送服務 (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