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道玉
在人的一生中,立身與立學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立身(或立志),要盡可能早。孔子是我國儒家學說創始人,是至圣先師,是創辦私學的先驅。他在總結自己的經歷時,精辟地概括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概括既說明立志要早,又反映了人的智力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在臨終前給年僅八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了一封僅有八十六個字的《誡子書》,實際上是對兒子立身與立學的勸告書,讀來發人深省。
立身以力學為先
北宋歐陽修三歲喪父,由母親鄭氏撫養成人,他完全靠自學成才,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譽為“一代文宗”。在仕途上,他官至翰林學士、參知政事。歐陽修幼兒時,孤兒寡母,年輕時奮發上進,所以他最懂得立身與立學的重要。因此,他曾說道:“立身以力學為先,力學以讀書為本。”
立身與修身語義相近,前者強調的是結果,而后者看重的是過程。它們共同的意思就是,要修養高尚的道德品質,養成傲骨凜然的氣度、博愛的情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歐陽修在談到修身時曾經說道:“夫君子之修身也,內正其心,外正其容而已。”所謂的正心,就是修煉性情、性格、意志、恒心等心理素質;所謂正容是指儀表。作為一個君子,必須內外兼修,做一個道德高尚和儀表堂堂的人。在古人看來,“立身端正,方可為人”。從本質上說,修身是一個“為己”的學說,但“為己”與“為他”并不矛盾,沒有高尚的品德,怎么能夠做到“為他”呢?
我國古人是非常重視修身的,所以才出現了那么多的圣賢,以及學問淵博的學派創始人,為后世留下了諸多的傳世經典。《大學》是孔子學生曾子所作,是一部儒家經典,其中寫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概括起來,就是“修、齊、治、平”,這里既提出了修身的標準,又指出修身在于格物窮理,提高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才能達到修身的目的。
張載是北宋大儒,無論是在仕途上,還是在思想、教育上,都有重大的建樹,尤其是獨創的關學,自成一派。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是繼宋明理學之后的又一座高峰。他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簡稱“四為句”或“橫渠四句”,是古代文人們終身修煉的課題。
有學者概括古人修身的八原則,即:
第一,正心誠意,端正心態,修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是精神層面上的自我救贖。
第二,樹立善意,與人為善,善行天下。區別一個人是否有善意,是否有公心,是否也有感恩的情懷,是否有憐憫和慈悲意愿,是否能夠以善意對待朋友。
第三,自重言行,這既是對自己的約束,又是對他人的尊重。
第四,謙卑自守。謙卑自守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力量。《易經·謙卦》有言:“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因此,做人要看清自己,絕不能高估了自己。俗話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第五,見利思義。這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講的是道德與物質利益關系問題。當我們提到見利思義時,并不是全盤反對利益,而是見到利時首先想到是否符合道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義之財分文不可取的意思。
第六,自勝。為什么自勝是修身的重要內容呢?這是因為,自勝者強,勝人者有力。正如《呂氏春秋》中所言:“欲勝人者必先自勝,欲論人者必先自論,欲知人者必先自知。”“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如果用通常的俗話來表達,就是“打鐵還需自身硬”。
第七,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修身是每個人終身的課題,必須經過艱苦的磨煉方可奏效。我們必須認識到修身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既沒有終南捷徑可走,亦不能靠頓悟而達到目的。
第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儒家的思想,是“仁”的具體體現,出自《論語·雍也》。一個愛人的人,總是以博施濟眾為己任,因此,凡是自己想“立”(站起來),也要幫助他人站起來;凡是自己想達到的目的,也要幫助他人能夠達到目的。
總之,人修身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修身的目的就是要做一個高尚的人。要達到這個目的,絕不能一蹴而就,必須終身修煉。
立學以讀書為本
人們的知識分為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前者是個人通過實踐而獲得的,后者是前人留下的書本知識。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去實踐,所以掌握間接知識是人們獲取知識的主渠道。那么,立學是什么意思呢?通俗地說,立學就是立志學習成才或鉆研學問。既然間接知識是主渠道,那么立學以讀書為本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歐陽修既懂得讀書的重要性,又掌握了有效的讀書方法。最為人們稱道的是他踐行的“計字日誦法”,這是他根據自己讀書的經歷而歸納出來的。他精選了《孝經》《論語》《孟子》等“九經”,總字數為四十多萬字,每天熟讀三百字,用了四年多的時間全部熟讀完畢。每天背誦一百五十字,只要十年不到時間就背熟了。正如他所體會的:“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患不至?”歐陽修還總結出“三上”的讀書法,即馬上、枕上和廁上,可見他讀書之勤奮!
我國古代許多文人們讀書都頗有心得,也總結出許多讀書的方法。例如漢代董遇的“三余讀書法”,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宋代朱熹的“三到讀書法”,即心到、眼到和口到。明代顧炎武的“三讀讀書法”,即復讀、抄讀和游讀。北京大學王余光與南京大學徐雁主編了《中國讀書大辭典》,洋洋一百多萬字,內容主要是歷代學者論讀書、讀書方法、讀書心得等。王、徐二人曾經贈送給我一部,我經常參考其中的內容,的確獲益匪淺。
可是,當代學者們少有總結出自己讀書方法的,這與古代學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要追問原因,那就是現在人們大多不讀書、不買書、不藏書。
“三不朽”:人生大境界
在《呂氏春秋·盡數》中,有兩句話形容自然現象的規律,即“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是說運動的事物不容易受到腐蝕,可以維持很久不會變質。“不朽”論認為生命長存,永不死亡。當然,這僅僅只是一家之說,在凡人看來,人的生命永不死亡是不可能的。
永不死亡和長存的東西是存在的,但不是物質性,而是精神性的。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三不朽”,即“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三不朽”是儒家追求的理想,是文人士大夫做人的標準,或者說是成功人生三部曲。通俗地說,立德就是通過不斷地修養,使自己成為品德高尚的人。立功就是為國建功立業,為民鞠躬盡瘁。立言就是著書立說,尤其是撰寫出傳世的經典名著,啟迪后代,傳承文明。
有的研究者認為,我國古代只有三個或兩個半達到“三不朽”的人,他們是孔子、王守仁(陽明)和曾國藩。孔子作為“三不朽”的代表人物是當之無愧的,他對自己修身非常嚴格,曾經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就說明,做人是先正其身,后方可正人。孔子一生培養了弟子三千和賢人七十二人,是創辦私學的先驅,實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些都是他的業績,即立功。一部《論語》記載了他游學與教學的言論,這就是“立言”。無論是讀過或未讀過《論語》的人,都能夠信口說出幾句孔子的經典名言,這就是他通過言論傳播文明。
王陽明一生跌宕坎坷,但他以巨大的人格力量戰勝了貪官。他在貴州龍場流放期間悟道成功,成為他創立“心學”的肇始。他創立了陽明學派,興辦書院,這些都是他立功的表現。王陽明的著作頗豐,其代表作《傳習錄》被認為是“心學”的《論語》,可謂是傳世經典。
前面所說的兩個半“三不朽”的人,半個可能是指曾國藩,但我認為他完全有資格成為完整的一個“三不朽”的人。他是晚清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戰略家和湘軍創始人、統帥,是古代集名師、名將與名相為一身的完人。他人格高尚,功莫大焉,著作等身,尤其是他的七卷家書,廣泛涉及修養、學問、經濟、政治、人才、訓子等方面,具有閱讀與傳承的價值。我國具有悠久的文明史,能夠達到“三不朽”的人肯定不止三個人,在那些眾多的古今著名人物中,也許有些人在某方面有瑕疵,但瑕不掩瑜。人們常說,有的人死了,但他的精神還活著;而另一些人,他們還活著,但精神已死了,其分野就在于他們的品德與思想境界之高低。
我非常奇怪,自近代百年以來,似乎再難聽到類似于“修齊治平”、“四為”句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這樣振聾發聵的聲音了,再難有人能夠提出類似的至理名言了。對于普通人來說,他們不是專門研究傳統文化的,是情有可原的。不過,我始終認為,我國既存在讀書的危機,又潛藏著科學文化的危機。我們應該清醒認識,正視我們的危機,知不足而后足,知恥而后勇。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擁有知識分子近億人。這是一支龐大的隊伍,如果不能產生學派,撰寫不出傳世經典,絕對是不可原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