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君
應考錦囊
實用類文本閱讀是近幾年高考比較流行的信息類文本閱讀的基礎,如果能將實用類文本的原文、題干和選項分析得比較透徹,那么也會幫助信息類文本命題的理解。《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于實用類文本設置的學習目標是學習多角度觀察社會生活,掌握當代社會常用的實用文本,善于學習運用表達方式。實用類文本一般包括社會交往類、新聞傳媒類和知識性讀物類三類文本。考生在復習時,要多總結方法和規律,鎖定信息,組合轉化。
1.文本特點
縱觀近幾年實用類文本閱讀的文本形式,由三至四則短小材料向一則長難材料變化,由圖表向文字類轉化。而其材料內容由之前的關注社會熱點的新聞報道向介紹新生事物的社會科學類通俗讀物轉化,由國內新聞報道文章向國外社會科普翻譯的文章過渡。不過在形式上,還沒有固定下來,文本有可能是摘編,也有可能是全文。
2.題型設置
(1)逐步從之前的3道客觀題轉化為現在的2道客觀題、1道簡答題。(2)客觀題的設置由之前的1道反向提問和1道正向提問過渡到2道都是正面提問,加大了難度。其中,一道是與原文相關的理解題,一道是根據原文推測題。(3)簡答題的分值升高,偏重于考查考生鎖定原文、概括信息的能力。(4)分值總體有所提高,由原來的3道客觀題共9分,提高到現在的2道客觀題、1道簡答題共12分。
3.答題方法
(1)根據題干內容判斷命題是考查對原文的概括,還是對原文的推測。題干中如有“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是對原文內容的概括。題干中如有“對原文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是對原文的推測。(2)鎖定選項中的關鍵信息,包括:專有名詞(人名、觀點、事物名、用途、意義)、對比詞、表程度范圍詞(全、都、大概、可能)、表判斷的詞(是、否)、表政治觀念的詞、表事實推測的詞,等等。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些關鍵信息進行重構,準確理解其表達的核心內容。(3)鎖定原文中的關鍵信息,包括:與選項相關的專有名詞(在原文中的上下左右)、專有名詞與專人相連的時間先后、表作者觀點的詞、轉化后的選項與原文之間的對應關系。(4)以不變應萬變,組合轉化信息。在做簡答題時,要注意找專有名詞在原文中的位置,確定專有名詞與原文之間的關系,然后刪除專有名詞與同類名詞之間的相似之處,鎖定關鍵信息,通過位置關系刪除同類以后,再將預留下來的部分連接起來。簡單來說,萬“文”互聯,萬變不離其宗。
4.設題陷阱
一般在客觀題的設置中,命題者會設置影響考生判斷的陷阱,考生要加以注意:(1)政治類錯誤(偏社會題);(2)事實類錯誤(偏科學題);(3)無中生有;(4)張冠李戴;(5)以偏概全;(6)正確但不全面;(7)偷梁換柱;(8)選項與原文是近義詞,誤導判斷;(9)與題干無關,或于文無據。
針對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題。
材料一: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同時,在激烈的國際競爭面前,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特別是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摘自習近平《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
材料二: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并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列入2035年遠景目標。古往今來,正是永不停步的“變革和創新”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自然科學的歷史才是人類真正的歷史。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既是我們堅定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十四五”即將起航,我們要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在創新主體、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
(摘編自黃維《創造更多科技自立自強的中國經典》)
材料三:“十三五”期間,安徽新獲批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以及“認知智能”“深部煤礦采動響應與災害防控”兩家國家重點實驗室。自2019年至2024年累計投入4億元,每年安徽省投入6000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匹配資金2000萬元,重點圍繞信息、能源、環境、健康、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與農業等相關領域,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安徽,各類實驗室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研發出的“高精尖”產品可謂琳瑯滿目:整體性能國際先進的有毒有害氣體全方位光學監測系統技術設備,已在全國20多個省市安裝1300余套,實現新增產值5.7億元;高功率密度自適應雙模式逆變器/變流器,功率等級提升至單機152千瓦,最高效率提升至99.17%,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規模化生產后將帶來每年10億元左右的產值;大米全景品質分析儀、“CI”系列人工智能色選機、K2系列人工智能履帶色選機等產品,用戶覆蓋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經濟收入超過10億元。
(摘編自《做大基礎研究“蛋糕”,激活創新源頭活水》,《科技日報》2021年3月9日)
材料四:北京最大的優勢是科技和人才優勢:北京有全國將近一半(47%)的兩院院士,每年的國家科技獎勵一等獎和每年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中大概有一半來自北京,北京人工智能領域有效發明專利居全球首位。經過“十三五”時期不懈的努力,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上新臺階,取得了重要進展。“十四五”期間,北京將通過強化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區塊鏈、生物技術、集成電路等優勢領域率先占據制高點,全力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推進在京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化發展,加快建設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到2035年,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全球領先,形成國際人才的高地,切實支撐我國建設科技強國。北京將發揮經開區、順義區產業基礎優勢,積極承接三大科學城(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簡稱“三城”)創新成果外溢,鼓勵企業到“三城”聘請“科技副總”,一方面提升企業自身科技創新水平,另一方面也能更好促進科學城的成果落地轉化。數據顯示,經開區年均承載“三城”科技成果轉化項目100余項,累計產業化項目52項,投資總額430億元。
(摘編自《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設定時間線》,《中國科技報》2021年2月7日)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當前的國內國際形勢面前,我國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既是堅定地選擇,也是唯一選擇。
B.安徽省重視科技創新財政投入工作,還利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匹配資金,大力扶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C.安徽省各類實驗室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研發出的“高精尖”產品種類眾多,水平國際領先,具有經濟價值。
D.“十四五”期間,北京將充分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區塊鏈等優勢領域率先占據制高點。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的提出有深刻背景和重要意義,因此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B.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力、競爭力、輻射力已經全球領先,只要未來充分發揮其作用,就可以支撐我國建設科技強國。
C.北京將積極承接創新成果外溢,鼓勵企業聘請“科技副總”,有利于提升企業科技競爭力,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D.通過材料三、四的對比可見,如果安徽省能加大引進科研人才的力度,可能會進一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3.安徽省與北京市的科技自立自強工作內容有哪些共通之處?請結合材料概括說明。
答:
(參考答案見下期中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