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玉霞
自2001年課改以來,校本課程已經成為國家課程的最佳幫手、學校文化的靚麗色彩、學生發展的個性平臺。在“雙減”背景下,由于有了更大的空間與更多的時間作為支撐,校本課程已經由教育的“小點心”逐漸成為學校的“主特色”。
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有不少尷尬之處:愁師資,一專多能型教師相對較少,校本課程的實施主要靠外力,增加了管理難度;沒主見,看到別的學校有什么好的課程,就馬上效仿,課程開發較為隨意,缺乏針對性和持久性;難見效,校本課程種類繁多,不好評價,效果不明顯。
要想走出校本課程的瓶頸期,我們至少應該達成三個共識。
第一,師資少些“外來客”,多些“自家人”。學校自己有了充分的造血功能,可以解決很多管理和資金上的難題,也使校本課程的開發有了明確的方向。所以,要把學校變成教師成長的大學,努力把教師培養成復合型人才,確保校本課程深入持續地實施。
第二,課程少些“追風族”,多些“本土味”。校本課程的生命力在于“因地制宜”,學校要在國家課程的總框架下,圍繞本校的文化特色,融合本地的經濟、文化、資源、環境、風俗等要素,開發出學生喜聞樂見的課程,這樣才能將教育更好地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
第三,安排少些“考試季”,多些“主題節”。對于校本課程學習效果的檢查,應盡量放下考試這個指揮棒,代之以各類藝術節、創新節、體育節、閱讀節,多給學生提供展示平臺;也可以走出校門,為社會提供有益的服務,用實際效果而不是分數來評價學習,讓評價體系多元化。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義務教育課程包括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類”。要改變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我們必須激發和調動學校師生課程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斷推進學校的多樣化發展,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走進校本課程的春天。
(作者系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武漢市園博園學校校長,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