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萍 盧杰
[摘 要]抑郁障礙是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和持久的抑郁癥狀群為主要特征的一類心境障礙,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缺乏、意志活動降低并伴隨不同軀體癥狀[1]。新冠疫情后,抑郁障礙患病人數顯著增加。其中,抑郁障礙大學生患病率也有所提升。據2021年調查數據顯示,18.5%的大學生具有抑郁傾向,4.2%的大學生具有抑郁高風險傾向[2]。患有抑郁障礙的大學生不僅要忍受抑郁癥狀帶來的痛苦,還要面對抑郁障礙帶來的消極刻板印象。這些刻板印象和偏見不但給大學生心理上帶來很大壓力和沖擊,而且影響了他們尋求專業治療的救助行為。文章以抑郁障礙大學生的臨床表現為出發點,分析了抑郁障礙大學生消極刻板印象的形成機制,梳理了近年來有關抑郁障礙刻板印象的相關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善抑郁障礙大學生刻板印象的建議。
[關鍵詞]抑郁障礙 ; 刻板印象 ;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G44?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2-0031-04
抑郁障礙作為一種常見心理疾病,在高校大學生的發病率不斷提升。抑郁障礙不僅影響大學生在校期間學業發展、人際交往和社會功能,還會讓抑郁障礙患者對自身所屬的群體存在消極的刻板印象,產生對自我的偏見與歧視[3]。
一、抑郁障礙概述
(一)抑郁障礙大學生的表現
抑郁障礙是一類以情緒低落或心境低落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在軀體、認知、情感、行為等不同方面所有表現。患有抑郁障礙的大學生具有以下特點:
1.軀體表現:睡眠問題在大學生患者中比較普遍。主要表現為入睡困難、睡眠較淺、睡夢中易驚醒等;患者常因睡眠問題感到明顯的頭痛和身體疼痛,容易感到疲乏,行動遲緩。
2.認知表現:抑郁大學生注意力集中困難,思維變得遲緩,記憶力出現減退,興趣下降,精神容易感到疲憊,看待問題和世界比較消極。
3.情緒表現:抑郁大學生情緒比較低落,常感到悲傷而掉眼淚哭泣。敏感多疑,會對身邊的人發脾氣,易激惹,情緒比較暴躁,甚至出現情緒失控。
4.行為表現:抑郁大學生在行為上目標感喪失,缺乏激情和動力,惰性較強。正常的學習和人際交往也很難堅持完成,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才能推進,常常回避人際交往。
(二)大學生抑郁發作的原因
1.壓力。美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社會性發展理論將人格發展分為八個階段。18-24歲的大學生處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過渡階段。在這一時期,自我同一性發展與角色混亂成為面對的主要發展課題。他們希望能夠建立親密感,避免孤獨和失望感[4]。與此同時,來自課業學習和能力發展、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和戀愛關系等也成為大學生的壓力來源。面對眾多壓力,缺乏自信和應對能力的大學生會覺得自己難以承受這些挑戰,從而自我價值感降低,產生抑郁。
2.人格特征。人格是一個人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表現出的獨特行為模式、思想和情感。研究發現,不同的人格特征會影響對大學生的適應情況和抑郁程度。其中,完美主義人格中抑郁癥的發生率較高。一方面源于他們對自我要求很高,自尊心強,事事追求完美。另一方面他們容易墨守成規,堅持自己的標準不被打破。如果自己達不到預設標準或事情沒有朝著自己預期的方向發展,完美主義人格會對自己進行批評和檢討,陷入深深的矛盾和自責中。
3.不恰當的歸因方式。美國積極心理學家Seligman提出抑郁的無望感理論認為:個體對身邊事物的解釋風格決定了你是一個悲觀還是樂觀的人。樂觀者喜歡把“好事”解釋稱永久的、繁華的、與自己有關的原因,把“壞事”解釋成暫時的、特定的、與外界有關的原因。而抑郁大學生通常采用悲觀的解釋風格,將一些“壞事”解釋為永久的,難以改變的,與自己有關的因素。王純(2006)關于抑郁者患者的歸因方式的研究中發現患有抑郁障礙的大學生會將生活中的消極的負性的事情解釋為內在的、穩定持續的歸因,這種悲觀的解釋風格容易使個體產生無望感和低自尊的表現[5]。
4.情緒調節方式。情緒調節方式會對心理健康會產生一定影響,不恰當的情緒調節方式會加深抑郁程度。黃敏兒,郭德俊(2001)通過對抑郁高分組和低分組的大學生在情緒調節方式上的研究發現,抑郁得分高的大學生在情緒體驗上正性情緒感受少而負性情緒體驗感受多,他們傾向于更多的負性情緒調節,容易沉浸在負性情緒中難以自拔[6]。這種體驗或感受過多的負性情緒的情緒調節方式會讓大學生情緒低落產生抑郁。
二、刻板印象概述
(一)刻板印象定義
心理學家朱智賢(1989)在《心理學大辭典》中將刻板印象概括為“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于某人或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7]。Weary 等人(2001)將刻板印象定義為“對有具體特征的人持有的固定概念”。現在,刻板印象(stereotype)的通常理解為人們對某個群體形成的概括而穩定的認識和看法。
(二)刻板印象的影響
刻板印象作為一種社會認知過程,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一方面能夠幫助個體快速獲取相關信息,簡化認知過程,降低對新事物的認知負荷,從而提高個體認知加工效率。另一方面刻板印象容易使人們忽略個體差異性,對某一人事物產生簡化或僵化的看法,進而引起社會認知偏差和群體偏見固化。
(三)刻板印象威脅
刻板印象威脅(Stereotype threat)最早是由Steele 和 Aronson( 1995) 提出,是指刻板印象對人的思維和行動會通過威脅效應產生負面影響。刻板印象威脅它會通過多種方式,使人產生負面情緒并導致行為表現的下降和消極行為表現的產生。從個體層面而言,刻板威脅效應容易使個體誘導錯誤歸因,將自身的消極舉動歸因為內群體特性,降低自我能效感,阻礙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社會層面上這種由刻板威脅效應導致的個人行為的錯誤歸因,還可能誘發個體對不同群體歸屬感的下降,從而誘導反社會行為的產生[8]。
三、關于抑郁障礙刻板印象的相關實證研究
抑郁障礙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生對抑郁障礙的認知調查研究、抑郁障礙大學生污名的研究和抑郁障礙刻板印象治療的實踐研究等方面。
史松坡(2018)等人采用焦點訪談法對南京地區部分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抑郁癥認知的調查研究。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不但對抑郁癥的病因、治療觀念等方面存在認知上的偏差,也對抑郁癥患者存在著消極刻板印象和偏見。筆者曾對127名抑郁障礙大學生進行抑郁自我污名問卷(DSSS)測量和5名抑郁障礙大學生進行深入訪談的研究中發現大學生對抑郁障礙患者是存在一定消極刻板印象和污名化。抑郁障礙患者消極刻板印象主要表現為對抑郁的保密性、刻板印象認同和污名體驗三個維度。保密主要表現在抑郁障礙大學生對患病病情和治療過程的保密。患有抑郁障礙的學生會因抑郁被貼“不被人接受”的標簽,試圖把其深深地隱藏起來。原因在于首先自我認知抑郁情緒狀態下是不好的,得了抑郁情緒狀態下的自己也會變得消極,公眾對抑郁癥的標簽都會貼在自己的身上,自己也沒有能力去證明,產生了消極刻板印象。抑郁障礙的刻板印象認同主要體現在抑郁大學生認同患有抑郁癥的人是脆弱的、不可控的、消極的。刻板印象認同的而產生來源于抑郁大學生對周圍人對抑郁情緒狀態下態度的洞察,一部分來源于自己在抑郁狀態下,評估自己能力、效能感不足而產生的自我貶低和自我否定。
李建華等(2021)在探究抑郁癥患者自我效能感、刻板印象及抑郁癥狀的關系研究中發現:自我效能高的抑郁癥患者,所持刻板印象越積極。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抑郁癥患者,刻板印象越消極,同時抑郁癥狀越嚴重。李明等人研究發現,接觸程度和參與程度會影響大學生對抑郁癥的認知。接觸程度和參與程度對大學生的抑郁癥的認知及其對抑郁癥患者的態度均有顯著影響,且呈正相關關系。傳播媒介對抑郁癥的傳播影響社會公眾對抑郁癥的認知。
通過以上文獻研究發現,大學生作為受過一定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的群體,仍會對抑郁障礙及抑郁障礙患者的認知存在一定偏差。原因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對抑郁障礙等心理疾病的宣傳科普不到位。學校作為心理健康知識宣傳的主陣地,對大學生的心理疾病觀和心理知識基礎教育力度不夠。第二,媒介傳播對抑郁障礙等心理疾病的傳播缺乏客觀公正。王翠(2010)在報紙媒介傳播抑郁癥患者形象的研究中發現,抑郁障礙患者群體正面形象少而負面形象多。負面印象涉及抑郁癥,是極其負面的、危險的、暴力的和極端的。第三,抑郁障礙患者會因抑郁帶來的癥狀和表現產生自卑心理和刻板印象認同。華斌等人(2011)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62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測量研究發現刻板印象常與污名、偏見和歧視等詞匯聯系在一起,并證實刻板印象與部分負面社會態度的認知機制相關聯。一方面源于抑郁癥患者比健康者更具有消極自動思維,存在著消極刻板印象。而這種消極的刻板印象會讓患者是產生病恥感和自我污名,從而在求助治療行為上會更消極和抗拒。另一方面抑郁障礙患者的群體認同和自尊均對心理疾病自我污名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
為改善抑郁障礙患者大學生消極刻板印象。從抑郁障礙患者自身而言,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對于抑郁障礙患者的治療具有積極意義。從傳媒媒介而言,需要媒介在抑郁癥的科普和宣傳角度應以更加客觀、科學的視角進行報道,減少對抑郁癥的污名化報道,以免使受眾對抑郁癥和抑郁癥患者產生消極刻板印象,才能引導社會大眾科學掌握抑郁癥的相關知識,修正認知偏差,提升對抑郁癥和抑郁癥患者的親社會行為。
四、改善抑郁障礙大學生刻板印象的方法
減少抑郁障礙刻板印象和污名體驗:一方面是通過拉近社會距離,增加與抑郁癥的接觸程度會增加親社會反應,為抑郁癥患者提供包容、輕松、健康的環境。另一方面引導抑郁癥患者勇于面對真實的自我。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重點關注。
(一)提高大學生自尊水平、提升自我效能感、減少抑郁障礙消極刻板印象
抑郁障礙大學生一方面可以通過個體心理與行為調節策略,如采取恰當的歸因方式、積極評價自己、努力嘗試挑戰自己并獲得成功等方法可以提高自尊水平。另一方面,面對抑郁障礙,自我效能高的激發對于個體緩解癥狀,減少刻板印象具有積極意義。
(二)增強群體內認同,增加群體接觸,營造開放尊重接納空間
人們對抑郁癥的接觸程度和熟悉程度會影響對抑郁癥和抑郁癥患者的真實想法和態度。一方面朋輩或師生之間要以尊重接納的態度真誠自然地進行接觸,創造一個合作、親密、愉悅的互動,讓其感受到真心的支持和幫助。研究表明增加與抑郁癥的接觸程度會增加親社會反應,減少與抑郁癥的社會距離。另一方面提高個體的群體認同,讓其融入所屬群體,可使其所知覺到的污名降低。通過學習群體內成功榜樣角色,建立積極的內群體特征,使內群體成員更多地關注自身所具有的積極特質。
(三)持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技能訓練,改變對抑郁障礙的刻板印象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改善抑郁障礙大學生刻板印象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高校心理疾病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增加了大學生對抑郁癥知識的客觀了解和抑郁癥的預防知識。通過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疾病的普及,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降低了大學生對于抑郁障礙患者影響評價的嚴重,從而更加客觀地面對抑郁癥患者。
高校要開展心理技能幫扶訓練,增強同輩幫扶助人意愿,提高實際助人能力。目前,高校形成了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工作體系。對于大學生群體關注較多的是如何助人,尤其是朋輩之間如何進行抑郁癥的心理幫扶。高校可開展心理技能訓練,不僅講解心理疾病的癥狀表現和原因,更要教授大學生在遇到心理疾病患者時如何處理,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與心理疾病患者相處。
參考文獻:
[1]劉新民.變態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2]傅小蘭,張侃.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R].北京,2021.
[3]Wang X,Huang X,Jackson T,et al. Components of implicit stigma against mental illness among Chinese students[J].PLoS One,2012,7(9):e46016.
[4]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M].孫明之,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7.
[5]王純.大學生抑郁情緒與歸因方式和自尊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6).
[6]黃敏兒,郭德俊.情緒調節方式及其發展趨勢[J].應用心理學,2001,7(2):17-22
[7]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辭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8]徐霄揚,張學新,汪萱.刻板印象的社會影響與干預[J].大眾心理學.2019(4).
[9]史松坡,袁玉瓊,羅韻娟.提高大學生對抑郁認知的健康傳播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9(18).
[10]李建華,裴建琴,許玉芳,宋群芳,張莉,丁艷芬.抑郁癥患者自我效能感、刻板印象及抑郁癥狀的關系研究[J].醫藥高職教育與現代護理,2021,4(1).
[11]柳艷松,孫倩蕓,陳新宇.首發輕中度青年抑郁癥患者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前后的內隱刻板印象[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12).
[12]劉艷楠.大學生社會距離、心理疾病觀核心維度對抑郁癥污名的影響[D].西北師范大學,2021.
[13]左斌,艾傳國.群體認同、自尊和心理疾病污名的關系[J].應用心理學,2011,17(4).
(責任編輯:張宏玉)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 2022年度立項課題“改善高職院校抑郁障礙大學生刻板印象的實踐研究”(22JK0043)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賈萍(1991—),女,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盧杰(1982—),男,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