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城市設計學科具有整合與協同的特點,在指導高品質人居環境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其在我國起步較晚,面臨發展目標不清、體系混雜等問題。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的城市設計專門化教學立足傳統建筑學科優勢,堅持以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國際視野、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經過二十余年建設和改革,建立了以“拓寬專業基礎+深化實踐研究”為路徑,以“高階國際合作+多學科協同+學研產一體+本研聯動”為模式的高水平教學體系。本文介紹了華南理工大學城市設計專門化教學改革的目標和體系、建設情況、特色創新、計劃及實施成效等,以期為相關教學改革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城市設計;專門化教學;整合與協同;本研聯動;創新能力
0 前 言
吳良鏞先生指出,人們總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改造自身所處的物質環境,因此城市設計自古有之[1]。從古至今,城市設計在城市建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工業革命后,城市生活、結構和形象經歷了顯著變遷,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推動了城市快速發展,也促進了現代城市規劃學科的興起和成熟。如今,城市設計不再局限于單純的物質形態,而是更注重城市發展、保護和更新等多方面的設計需求,從更高視角、更廣范疇引導著城市發展[2]。
中國社會已普遍認識到城市設計的重要性,引發了對城市設計教育的更高需求。然而在我國目前的學科分類體系中,城市設計僅為建筑學與城鄉規劃學2 個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研究方向),遠不能滿足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時代對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繼《城市設計管理辦法》正式頒布(2017),對提高城市建設水平、塑造城市風貌特色提出指導要求后,《國土空間規劃城市設計指南》(2021)進一步明確了城市設計的新時代使命:作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重要組成,應運用系統性設計思維,整合城市各層級的空間特征,統籌協調歷史、文化、社會、生態等要素內容,塑造美好人居環境和宜人空間場所。城市設計作為包容建筑學、城鄉規劃學和風景園林核心理念的實踐性學科,或可在三大學科知識體系交叉的基礎上找到設計教學層面的新突破口[3]。因此,創建適應我國自身發展需求和時代背景的城市設計教學體系, 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城市設計專業人才, 已成為支撐當下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
1 “城市設計專門化”教學改革體系
華南理工大學的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均入選教育部2019 年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名單,學科基礎雄厚。建筑學院孫一民教授率先將城市設計作為建筑教學的重要內容逐步建立起城市設計教學的基本架構[4],2010 年城市設計教學已進入《建筑設計》國家級精品課程,隨后教學團隊參照國際先進教學體系構建起城市設計專門化教學體系(圖1)。
1.1 教學改革目標與現實挑戰
在多年教學實踐中,教學團隊提出城市設計教學應全面培養學生的思政素養、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幫助其系統理解城市設計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城市發展動態觀和系統觀;掌握多維尺度下城市空間環境調查、分析、認知和設計能力和城市公共空間研究方法,建構基本的城市空間形態設計邏輯和能力,了解城市設計組織、操作、導控和管理方法;增強團隊意識、協同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具備社會責任感、文化自信、全球化視野和開拓創新能力[5]。
當前國內設立城市設計專業的高校不斷增多,但仍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學模式較為單一,缺乏與國際多樣化教學的有效對接;二是教學體系建設不完整,缺乏從理論到實踐的整體訓練架構,與學科前沿發展以及社會現實需求脫節;三是課程體系未能充分滿足高階教學、重創新性和具挑戰度的人才培養要求。
1.2 優勢資源及其應用情況
教學改革依托優勢資源,構筑高水平國際合作教育平臺,并建立國際教學名師主導、梯隊層次合理的聯合教學團隊。以長江學者、教學名師孫一民教授和密歇根大學城市設計專業負責人Roy Strickland 教授擔任教學主持,Berkeley 的Perter Bosselmann 教授、TU delft 的Vincent Nadin 教授等知名學者作為課程導師。同時依托國際一流教育和科研機構合作平臺打造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項目。2019 年4 月,華南理工大學與意大利都靈理工大學合辦的建筑學(城市設計方向)專業碩士教育項目獲教育部批準為全國第一個城市設計碩士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也為完善華南城市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了強大支撐[6]。
建立以國際化視野和復合型知識結構為目標的寬口徑基礎型教學體系,同時不斷優化以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高階研究型教學體系。重點培養學生的城市設計專業知識,并以此為基礎深入設計實踐,構建起研究型設計的整體教學框架。
開創“開放協同+ 學研互動”的合作教學模式,推動雙向平等的國際教育交流。以城市設計專門化主干課、畢業設計(城市設計板塊)為核心,以通識課程等為基礎,以海外名師專題講座、國際聯合工作坊、國外訪學交流等為補充,形成多專業協同的開放式課程架構。同時依托重大工程設計項目,在本科高年級及研究生設計教學中建立以實踐引領和聯合培養為特色的“學研產一體”互動式創新教學模式。
1.3 教學改革組織實施情況
城市設計是建筑學專業的核心方向之一,涵蓋了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社會學、經濟學、環境心理學、交通市政工程等多學科內容。依托四年級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建筑設計(五—六)(城市設計專門化方向)》,設置從場地調研、專題研究到設計訓練,從小尺度到中大尺度的設計題目,全流程精準化提升學生的城市設計系統思維和創新能力。
2 教學改革特色與創新點
2.1 教學改革特色
借鑒國際先進的城市設計教學體系,總結多年的教學改革實踐經驗,針對中國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培養需求推進城市設計專門化教學改革,主要體現了四大特色:
2.1.1 率先提出“城市設計作為建筑教育的工具”
以城市設計理念與方法深化建筑教育改革,開創性提出并實踐建筑學科城市設計教育體系改革整體思路,持續推動貫穿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城市設計專門化教學改革。
在本科“城市設計專門化”課程中,以世界經典城市設計案例為例(表1),從閱讀、研究與城市相關的理論和現象入手,了解認知城市的各種途徑和方法,為掌握城市設計方法奠定基礎;通過現場考察、案例解讀等方式認知和體驗構成城市的各個系統及其要素,強調行為參與和角色代入;認知城市空間形態中格網、街區、建筑、道路、景觀等的類型學研究意義和方法,解讀其背后蘊含的復雜歷史、地域、人文等因素[7];引導學生理解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城鄉規劃和風景園林的關系,使其基本掌握城市設計調研方法和城市空間分析方法;強化城市設計概念教學,幫助其建立城市設計思維方式和公共價值觀,理解城市形態背后的邏輯和關聯。
2.1.2 領先踐行“基于城市發展前沿問題的實踐和教學深度一體化”
依托本土一系列重大城市設計實踐項目,如國內領先的廣州琶洲西區城市總設計師制度、廣州歷史城區更新、中荷英聯合粵港澳大灣區韌性城市設計研究等開展長期教學,聚焦和解決城市發展的重要實際問題。
課程題目分為城市設計訓練和聯合工作坊兩大類(表1、表2),根據教學需求交叉進行。將課程教學內容引入實際場地設計訓練,從空間調研入手的形態認知訓練到基于創新設計能力和團隊協同能力培養的國際聯合工作坊教學模式(圖2,從城市設計Studio 到國際聯合設計Workshop),循序漸進地把控空間和場地的尺度變化,發揚立足于華南的形態設計教育特色與優勢,使學生基本掌握城市設計目標下的空間形態設計方法,幫助其辯證理解地區發展的驅動條件,以及城市形態演變背后的各種支撐機制。
2.1.3 在國內創新設立“城市設計專門化”教學機制
依托現有建筑學專業教學體系,強化專業優勢的教學特色,以本科四- 五年級“城市設計專門化”主干課程為核心,研究生跨學科設計教學為延展,推動整體教學組織、課程結構和成果考核模式改革。
以建筑設計(五)課程為例(圖2),結合安排配套理論課程《城市設計理論和方法》(32 學時/16 周),總體采取“思政課統領和滲透”“理論講授+ 實踐操作”“長短題結合”“個人專題研究+ 小組綜合設計”“問題導向+ 目標導向”“基本能力+ 素質拓展”等結構嚴謹的教學組織方法,整合設計教學特性和實際從業需求,培養學生認知,規劃,設計和評估等實踐操作能力(圖3)。
2.1.4 創立“高階國際合作+ 多學科協同+ 學研產一體”設計教學模式
開展多層次、高水平國際教育與研究合作。優化國內外資源形成常態化雙向國際聯合教學,極大提升學科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以專門化教學和多專業參與的畢業設計(城市設計板塊)為主干,強化跨學科協同設計訓練,培養具備團隊精神和跨界能力的復合創新人才。系統整合現有建筑,規劃,景觀學科的設計教學體系,以課程組織機制創新為路徑,構建多專業、復合型設計人才培養平臺。強化城市設計教學體系的延伸和聯動,緊密銜接本科生與研究生設計課程,促進學科知識體系的全面協作。研究生(高階)設計教學以人居環境科學整體建設為契機,依托工程設計項目提供真實的場地和條件,全面創新課程目標、內容、模式和成果,培養學生應對復雜城市問題的思辨思維和設計創新能力[8]。
持續優化“學研產一體”設計教學模式。搭建與國外多所知名高校城市設計專業的多方合作平臺,每年引入1~2 個國外(北美、歐洲、亞洲等)有代表性的城市基地,開展全過程(跨學期或整學年)城市設計訓練。此外,借助海外名師計劃引進國際著名城市設計專家、教授現場講學,學生通過Study Trip 實地體驗國內外優秀城市空間案例,不斷拓展其國際視野和設計能力。
2.2 教學改革創新點
2.2.1 國際化培養目標創新
在國際國內命運共同體發展背景下,城市設計人才培養需求更趨多元化和跨學科。依托高水平國際合作平臺和三個學科優勢資源,結合城市設計發展的國際經驗和現實需求,重新定位城市設計在國內建筑學科中的人才培養目標[9]:著眼于我國城市轉型發展所面臨的新困難和新機遇,提升學生應用學科前沿新技術和新方法解決城市復雜系統問題的專業基礎、實踐技能、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培養真正具有全球化視野、跨學科整合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的高水平城市設計人才。
2.2.2 復合化教學體系創新
創建并發展“專業基礎”與“實踐研究”并重的復合型城市設計教學體系;以國際化教學團隊為引擎,以學院教學體系為本體,系統整合國際聯合設計教學、設計工作坊、專題討論、場地調查、訪學交流等開放式教學模式與現有設計教學體系;創新課程組織機制,為不同專業和年級的學生搭建靈活的跨學科學習平臺,探求城市設計教學體系與建筑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有效融合的新途徑。
2.2.3 開放式教學方法創新
借鑒國際學科發展經驗,建立“開放協同+ 學研互動”的城市設計課程結構和教學模式;通過整合不同學科教學資源,提供針對不同專業培養要求的開放式雙語教學課程和國際交流項目;采用師生雙向選擇的導師制設計課程模式,強調設計訓練中的教學互動,激勵自主學習和創新意識;強化學研產一體優勢,通過雙向對等的國際教學交流和聯合培養機制,有效提高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和擴大學院的國際影響力。
2.2.4 全過程教學模式創新
傳統單一學科的設計教學模式由于存在專業知識和設計能力短板,已無法應對“新質生產力”對復合型設計人才的需求。建立全過程城市設計教學模式,充分聯動本科生與研究生設計課程,從不同學科角度為城市設計走向獨立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以廣東省研究生示范課程《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二)》為例,作為城市設計教學的重要實踐之一,主要分為城市設計題目和聯合工作坊兩大類。根據教學需要交叉進行,持續強化“在設計中學習”的全過程教學模式。始終貫徹設計研究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思維,循序漸進地從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過渡到城市設計。引導學生了解項目調研、分析、交流、表達、比選、決策和管理的全過程,理解與城市相關的經濟、社會、人文、自然、政治現象及其背后機制,培養學生全面的城市認知能力和正確的公共價值觀,以及掌握綜合處理各種城市要素、建構多系統協同政策和機制來引導城市建設實施與管理的能力。
2.3 教學改革計劃
2.3.1 改革方向
培養具有綜合專業基礎、核心設計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城市設計人才。構建具備先進教學理念、面向國際化的城市設計教學和課題研究模式,進一步提升學科教育水平和社會影響力。
2.3.2 改革措施
(1)強化基于“新工科”理念和“新質生產力”需求的城市設計教學模式。在教改中引入高階性、具挑戰性的教學理念與方法;
(2)以城市設計教學為核心,深化多層次、高水平國際教育與研究合作。優化教學資源組合,建立常態化、雙向對等的國際聯合教學機制,不斷提升華南城市設計教育的品牌影響力;
(3)繼續完善國內首創的“城市設計專門化”教學機制。強化多學科融合與互鑒,突顯多專業協同教學特色;
(4)拓展完善跨學科的“城市設計板塊”教學模式。在畢業設計環節開展深入的學科協同與合作,培養復合型設計人才。強調基于工程項目真實環境的調查、分析和設計訓練,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城市復雜性問題。培養具備團隊精神與跨界整合能力的創新人才,強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人才培養導向;
(5)優化“學研產一體”設計教學模式,強化結合實踐深入教學。依托優質的國際化科研平臺和國重實驗室資源,構筑雙向交流、多元實踐的創新人才培育平臺;
(6)建立全過程城市設計教學體系。在研究生階段持續開展城市設計專題教學,強化多學科融合和本研聯動教學理念,建構高水平城市設計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3 教學改革成效及總結
3.1 培養質量獲得高度認可
教學改革實施多年以來效果和各方評價反饋良好,連續培養了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城市設計創新人才。近年來學生均以優異成績畢業并獲得專門化教育證書。教學改革依托與TUDelft、POLITO 建立的校際合作中心,以及與POLITO、TU Delft、UCB、TUM 等建立的本科生和博士生聯合培養項目(2010 年起)開展教學,已構建起高水平、強特色的城市設計“學研產”基地。多年以來專門化方向畢業生累計有超過100 人在康奈爾、麻省理工、哈佛、哥倫比亞、UCL、香港大學等北美、歐洲和亞洲著名高校的城市設計專業(方向)繼續學習深造,表現廣獲好評。
3.2 國際合作學生受益面廣
城市設計教學面向建筑學院廣大學生,以建筑學科為基本面,拓展至城鄉規劃和風景園林學科,向其他學院跨學科和專業的學生推廣,鼓勵多專業合作和跨領域研究。經二十余年發展,教學理念、目標、方法和體系不斷完善。經過國際視野和本土創新兩個維度的訓練,極大拓展了學生的認知和思辨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設計表達能力。近年來從項目受益的學生在建筑學院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
3.3 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創新實踐能力明顯提升
經過各類國際聯合教學、聯合設計工作坊和海外名師計劃課程等創新型教學過程,學生的國際視野和交流能力、專業素養和設計實踐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近年來建筑學院開展國際聯合設計教學和工作坊逾30 項,設計作業成果在哈佛大學、東京工業大學等國際名校進行評圖和展覽;學生在各類重大國內外設計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次不斷增加(表3、圖4),如 2024 ULI Hines Student CompetitionAsia Pacific 亞軍、2023WUPENicity 城市可持續調研報告國際競賽二等獎、2021 迪拜國際太陽能十項全能競賽總分第一名等。
3.4 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良好的輻射示范作用
城市設計教學成果在華南地區、國內乃至海外產生了良好的輻射作用,體現了在教學模式創新和設計訓練拓展等方面的先進性和示范性。2014 年《中國教育報》刊出《華南理工:不問起點直插前沿》專欄文章報道華工構建的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其中重點對建筑學科城市設計方向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平臺進行了介紹。教學團隊近3 年來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 項、省部級教學成果獎十幾項、主持國家級和省部級教研教改項目十余項、發表核心期刊教研論文十幾篇(表3)。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臺灣淡江大學和逢甲大學等數十所高校前來交流考察課程教學,也擴大了華南城市設計教育的影響力。
高質量發展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城市設計學科及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彰顯,構建理性路徑和開放模式是教學成效的關鍵[10]。當代城市設計教育已轉向以培養學生的多學科綜合素養和設計整合能力為目標,以創新性教學理念和方法為支撐的新模式,這也有效回應了城市設計學科和專業向“技術理性”“多元思維”“顯隱同構”和“虛實孿生”等內涵轉型的需求。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的城市設計專門化教學歷經二十余年建設,已具備較為成熟的教學目標、理念、方法、手段、平臺和體系,在拓展國際視野和整合優勢資源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基于地方性設計實踐項目和“學研產一體化”平臺的教學研究成果也持續得到業界及同行的肯定,產生了一定影響力。其中《建筑設計(五- 六)(城市設計專門化方向)》作為核心設計課程,承擔了主要的日常教學改革實踐和教學資源及平臺組織的工作,對于探索“基礎+ 高階”“本研聯動”“學研產一體”等特色教學方法至關重要。目前城市設計教學改革仍面臨著如何進一步提升資源整合效率和聯合教學特色等難題。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高素質人才和科技制高點的國際競爭將空前激烈。緊抓機遇,迎接挑戰,彼此照鑒,求同存異,守正創新,才能使當代城市設計教育走向更高質量、更具活力、更富效率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衷心感謝歷年來參與過城市設計專門化教學的各位導師:孫一民、Roy Strickland、蘇平、張春陽、王璐、周毅剛。
參考文獻
References
[1] 吳良鏞. 提高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質量的重要途徑[J]. 華中建筑, 1986(4): 21-31.
[2] 楊俊宴, 高源, 雒建利. 城市設計教學體系中的培養重點與方法研究[J]. 城市規劃, 2011, 35(8): 55-59.
[3] 金廣君. 城市設計教育:北美經驗解析及中國的路徑選擇[J]. 建筑師, 2018(1):24-30.
[4] 孫一民. 近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城市設計教育[J].建筑學報, 1999(5):50-52.
[5] 孫一民, 肖毅強, 馮江, 等. 厚基礎 深發展 國際化:華南建筑學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 城市建筑, 2015(16):53-56.
[6] 李敏稚, 趙曉鶯. 傳承·融合·創新: 東工大國際聯合城市設計工作坊評析[J]. 高等建筑教育, 2020, 29(2):139-151.
[7] 李敏稚.基于景觀都市主義視野的城市設計教學研究:以城市景觀設計課程教學為例[J]. 中國建筑教育, 2017,(5): 46-53.
[8] 李敏稚, 王亭亭, 尹亞森. 整合與協同視野的風景園林研究生城市設計教學研究: 以華南理工大學為例[J].廣東園林, 2022,44(3):25-30.
[9] 金廣君. 建筑教育中城市設計教學的定位[J]. 華中建筑, 2001(2):18-20.
[10] 王建國. 從理性規劃的視角看城市設計發展的四代范型[J]. 城市規劃, 2018,42(1):9-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