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楠,張盼良,曾樂林,唐課文
(湖南理工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在“十四五規劃”中,人才培養被視為重要的發展領域之一,各級政府將加大對人才培養的投入,推動人才培養改革和創新,提高其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在化工產業不斷發展和技術不斷進步的當下,化工專業的人才培養愈加重要。地方高校作為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方面的發展和創新,對推動中國化工產業發展和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作為為地方經濟和社會服務的重要一環,也承擔著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的重要任務[1]。
然而,當前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一方面,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方法已經無法滿足行業需求,無法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教學與產業脫節、與企業實際需求脫節,無法為企業提供專業人才[2]。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化工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制約著地方應用型高?;I的發展和進步。
本文以地方應用型高?;I為例,旨在探討如何在“十四五”規劃下加強地方應用型高?;I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以適應化工產業發展的需求,培養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優秀人才:第一,建立以產業為導向、以啟發為方法的教學模式;第二,建立校企雙向交流機制,定期組織教師到企業實習、培訓等,并邀請企業專家到校授課、指導、評審等;第三,建立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實施訂單式、定向式、定制式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發展,市場需求發生了深刻變化,化工行業作為現代化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地方應用型高校的化工專業應當調整專業設置、改革教學方法,以滿足新時代經濟發展對化工人才的需求,培養更符合現代化產業發展需要的復合型和創新型人才[3]。
其次,化工產業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地方應用型高校化工專業的培養質量和效果對于地方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4]。通過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改革,地方應用型高??梢詾榈胤浇洕鐣l展提供更多具有實用性和適應性的高素質人才,以推動地方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
最后,隨著“雙循環”的提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轉向內循環,這要求地方應用型高?;I人才培養需要更加注重實踐和應用,培養更多適應內需市場的高素質化工專業人才,以緊跟國家發展戰略和應對緊迫的人才需求,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化工人才。
傳統的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但往往缺乏實踐性。地方應用型高?;I人才培養模式中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缺乏實踐性[5],使學生無法掌握實際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導致其在面對工作中的實際問題時,可能無法解決問題或只能通過試錯來嘗試解決。這不僅浪費了時間和資源,也給企業帶來了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失。
此外,缺乏實踐性的教學也可能導致學生對化工行業的實際情況缺乏了解[6]。當其進入工作崗位后,面對的一些實際問題往往不能通過課本知識解決,導致學生不能快速適應工作狀態,進而影響工作效率和質量。
地方應用型高?;I人才培養中教學模式單一,無法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生,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不同學生在學習速度、理解深度上存在著較大差異,單一的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無法得到個性化培養,從而難以找到適合自身的職業方向。
一些地方應用型高校在化工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產教脫節、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資源匱乏等問題[7]。在化工領域,由于產業發展較快,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但教學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相對滯后,給學生和高校帶來很大挑戰。
創新是推動發展的關鍵,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把課程內容和實踐環節有機結合,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掌握和應用知識,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聚焦實際需求和瓶頸問題,以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為抓手,勇于創新,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發現和創造新機遇和新業態。
實踐是創新的源泉和落腳點。在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勇于實踐,探索新的發展模式。另外,還要善于總結實踐經驗和創新成果,形成規范化、標準化的操作流程和創新實踐的經驗。例如在交叉學科領域,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創新,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構建融合創新的育人平臺與科研平臺,不斷提升整體科研創新能力。同時學校應建立學科交叉融合資助機制和資源配置模式,打破傳統的學科專業壁壘,整合不同學科專業的師資力量和科研平臺,形成多學科對綜合性復雜問題的協同攻關。完善學科交叉的同行評議制度和評價體系,包括評審專家選擇、意見申訴、評委培訓等制度,建立對交叉項目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甄別具有交叉科學研究特點且值得資助的項目。
(1)建立校企合作委員會
地方應用型高?;I建立校企合作委員會,由學校和企業代表共同組成。合作委員會負責協調、管理、推進校企合作,通過召開會議、開展調研等方式,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
(2)通過調研確定行業需求
為了制定符合行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需要了解當前行業的需求和發展趨勢。通過調研企業、行業協會等方式了解當前行業的發展情況和需求,為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提供數據支持和指導。
(3)聯合編制人才培養方案
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方案編制組。通過合作委員會確定人才培養方案編制組成員,由學校和企業代表共同參與。在編制人才培養方案時,需要充分考慮企業對學生的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以培養符合企業和行業需求的高質量人才。
(4)聯合編制課程體系
校企共同制定課程體系是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一環,課程體系應根據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編制,由課程體系編制組聯合編制。在編制課程體系時,要確保課程內容貼近實際需要、符合行業要求,如圖1所示。

圖1 課程體系設計整體思路
校企合作交流機制是學校與企業間建立的一種雙向互動運行機制,主要包含制度保障和組織運行兩個層面。其中,制度保障主要包括合作協議、合作計劃、合作評估等;組織運行主要包括教師到企業實習、培訓等,邀請企業專家到校授課、指導、評審等。
(1)堅持“合作雙贏”理念,構建“雙向互動”校企合作機制,實現校企資源共享。
首先,學校應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資源,加強學生實踐教學環節,將課程內容和實踐操作緊密結合,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實際應用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學校應充分發揮自身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積極與企業建立聯系,建立校企合作平臺,共同開展創新研究和實踐教學活動,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建立校企共同研究機制,推動教學科研成果向企業轉化,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推動產學研一體化發展。
最后,學校應加強與企業的聯合培養,通過實習、見習、實訓等方式,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需求和發展方向,培養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層次人才,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高質量人才輸出渠道。
(2)建立“雙向引進、雙向互聘、雙向培訓、雙向服務”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實現校企之間、學生與崗位之間有效對接。
雙向引進意味著高校和企業的人才應互相引進,高校應根據人才培養需要和學科發展方向,積極引進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和技術專家到校任教或兼職指導學生實踐,推動教學內容與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同時,高校師生也應積極交流、學習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生產工藝,為課程設置和實踐教學提供實踐基礎。
雙向互聘指高校應鼓勵教師與企業開展聯合研發項目,實現產學研緊密銜接。通過與企業的聯合研發,教師可以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獲得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和應用成果,進而將這些內容融入教學和科研中。同時,企業也可以通過與高校的聯合研發項目,獲取高校研究成果和人才支持,推動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
雙向培訓指高校開設企業員工專業技能培訓課程,培訓企業員工的專業技能和管理知識,提高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同時,高校也可以邀請企業員工到校參加研討會、學術交流等活動,讓企業員工與高校師生共同交流和學習,拓寬員工和學生的思路和視野。
雙向服務指高校應積極開展科技服務,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技術培訓、技術轉移等服務,解決企業在生產和技術創新中的問題,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同時,企業也可以為高校提供實習機會、就業崗位、科研經費等資源支持,幫助高校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在校企合作機制運行中,應注重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推動教學和科研深度融合。
(3)建立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企業技術專家、能工巧匠到學校任教的雙向交流機制,打造“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
加強校企合作,支持學校和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企業實踐基地,建設開放靈活的職教教師培養體系。企業專家可以到校進行教學,學校也鼓勵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了解最新的技術發展和市場需求,通過實踐積累工作經驗,將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相結合,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素養。同時,教師在企業實踐中也可以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創新思路。在打造雙向交流機制過程中,落實固定崗和流動崗相結合的人事管理制度,鼓勵和支持“雙師型”教師在校企之間交流輪崗,提高其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促進產學研一體化。
突出“雙師型”導向的教師考核評價改革,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等指標,強調主動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發展以及區域發展需求,并培養與之匹配的具有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學校與企業定期舉行交流會,交流教學內容、實踐經驗、技術創新等方面的經驗和成果,推動校企共同發展。
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是當前地方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改革的重點之一,也是“十四五”規劃下的必然需求。“十四五”規劃下的地方應用型高校化工專業人才培養改革需要在課程設置、教學模式、師資隊伍建設、綜合評價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逐步形成具有特色和優勢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