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雅淇
【摘要】需要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并且在未來社會也會一直存在。馬克思在其研究的內容里,人的需要是他非常關注的關鍵問題,雖然他沒有將其作為一個專題進行闡述,但需要理論始終存在于他許多的思想之中,以關注人的需要來為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基礎,同時也是唯物史觀的其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本文以《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章為主要依據,在堅持理論和邏輯的基礎上,對馬克思的需要理論與人的本質需要關系展開探析。
【關鍵詞】需要;人類社會;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A81?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7-006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7.021
馬克思站在人類發展的高度上審視問題,說明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各個階段的需要,馬克思的需要理論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對于人關于需要問題提供了有價值的論述,闡明了在共產主義社會,人的需要才可以得到真正的滿足,這也是共產主義社會的應有之義,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的需要理論的形成與特性
(一)需要理論的初步形成
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編輯時期,就已經對物質需要與物質利益產生了深厚的興趣,而在1842年發表的《關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會議的辯論》中,他提道:“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 ①,雖是簡短的話,但可以看出這是馬克思在社會生活里對物質利益而起的重要作用去進行的思考。同時,帶著對“利益”與“需要”命題的思考,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對“需要”進行了一些細節的說明,他將需要作為人類歷史活動的出發點和邏輯起點,同時表達說明歷史需要人的需要和滿足需要的生產活動的觀點,強調了需要的重要性,這標志了馬克思需要理論形成的初步階段。
(二)需要的特性
1.需要的客觀性和主觀性
需要從根本來說也就是人的需要。因為人就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個體,人受所處環境和時代的影響,“客觀需要必須是人們所處客觀條件、經濟地位下所允許的”,從這一方面來說,人的客觀存在決定人的需要的存在。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存在著的人,我們才能進一步說,因為有這樣的一些因素,人有這樣一些需要。這樣的意思就是,首先有這樣一個人,才有這樣一個需要。從另一方面來看,需要也具有主觀性,人具有意識,他能夠自己意識到自己的需要,并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努力。
2.需要的多樣性
與動物的需要相比,人的需要突出表現為多樣性。就動物而言,動物的需要僅僅只是維持其生存的需要,再加上受天性影響下,繁衍的需要。而就人來說,人的需要與人的生產相關,因而更加具有多樣性。人的需要不僅是生存、繁衍的需要,更有與發展相關的其他需要,人們懂得如何通過生產,創造各類事物來滿足自己需要。這里說的是動物所進行的生產活動只為生存和繁衍服務,并非講動物沒有進行生產活動,這與它們的生命活動是融為一體的。但是,人的生產活動是會將生命活動與享受活動區別開來,更多的還有一種精神上的需要滿足。
3.需要的層次性
需要理論是被馬克思分為三個層層遞進的方面,分別依次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舊的需要滿足后產生新的需要,生存資料的滿足催生享受的需要,享受需要滿足后進而又繼續萌生新發展的需要。生存需要指的是現實的人通過尋得對應的物質資料來維持自己的生命,人類的最基本需要生存需要,只有首先滿足這個條件才可以進行接下來的活動,而每個人對生存需要的需求都會有區別;在馬克思看來,享受需要的滿足,以人達到一定的文明程度為前提。“要多方面享受,他必須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須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 ②而人的全面發展有物質消費,也有精神消費。滿足二者消費的條件是不同的,精神消費需要人擁有足夠的消費能力,而且在自由時間上要求更長。
和需要層次相對應的是人和社會發展的三大形態,即“人的依賴關系占統治地位的階段”“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階段”“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的階段” ③。在能夠滿足人類全面發展需要的未來社會到來時,人的需要的層次性會在這樣不斷前進的進程下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人的需要層次性將發展到最高峰,即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
4.需要的歷史性
需要具有歷史性,因為它受歷史環境的影響,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不同的類型,表現出不同的需要滿足程度,并且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展。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僅限于滿足生存,即最基本的需要,如食物、水、空氣等等。伴隨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到了私有制社會時期,就出現了分化,分化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屬于社會底層人員的被統治階級,其需要就局限于基礎的能滿足生存的需要;而作為統治階級的上層社會的資本家,其需要是在生存需要的基礎上,更多傾向于自我追求和發展的需要,在不相同的社會歷史情況下對人們需要的滿足程度也會造成影響。
(三)需要的“異化”
人在生存中的狀態應該是通過自由自覺的勞動創造生活條件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從而獲得幸福感,但異化的需要,是難以讓人在存在中很好地發展,甚至會變成敵視與否定人的異己力量。在資本主義社會下,無產者的所有權被剝奪,資本家商品的生產目的是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讓工人被壓榨的時間最大化,資金投入少的同時獲取最多的利潤,這是會導致了需要的全面異化,工人被迫淪成資本家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的“工具”。
而“異化”可以體現在許多方面,甚至有時發展需求也就變成了一種“異化”形態的需求,一種更多反映人們貪欲的奢侈需求,一方面它使得人們的貪欲無限擴大著;另一方面它卻很難得到滿足,如果要得到滿足,就要絕大多數普通人放棄自己的必要需求,甚至是一些作為必要需求的人的天性。舉個例子,就像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中所舉的例子,“如果他交不起房租,他就每天都可能被趕出洞穴。工人必須為這停尸房支付租金。明亮的居室,曾被埃斯庫羅斯筆下的普羅米修斯稱為使野蠻人變成人的偉大天賜之一,現在對工人說來已不再存在了。光、空氣等等,甚至動物的簡單的愛清潔習性,都不再成為人的需要了……他的任何一種感覺不僅不再以人的方式存在,而且不再以非人的方式因而甚至不再以動物的方式存在” ④。也就是說,人不僅失去了人的需要,甚至失去了動物的需要,這就是在奢侈需要下,在人的貪欲的引誘下,人們必須放棄或無意間放棄的需要。如果只是因為奢侈需要就要放棄作為人的生存必要的需求,那么這就是一種本末倒置,這就是在引導人走向自我的毀滅。所以,這也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堅決反對的。
二、從“實踐關系”和“社會歷史性質”看需要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實踐被多次提到,其是為制定唯物史觀提出的,主要的非論證認識論,雖然也包含體現了認識的問題。只有把實踐的觀點引入歷史觀,才有可能建立起科學的唯物主義歷史觀。
(一)人與自然的關系最初應為實踐關系
既然人和自然的關系的理解需要在實踐的基礎上,因此就能說“實踐關系”即人和自然的最初的關系。實踐活動是人類進行其他一切活動的前提,早在人類出現以前,“自然”指的是自在自然,后面有開始有人類的出現,自在自然就在實踐過程中演變成人化自然,人類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改變了的自然界就是人化自然,也相當于人類社會。如果單純地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是“理論關系”是片面的。顯然,按照馬克思的看法,按照人和自然的關系問題考察中,主要是要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所有活動的時間基礎上,研究人與自然的認識關系,需要返回到概念前的現實生活中去探究。而非把人和自然的概念先從認識中抽象出來在理論上進行探討。因此,例如認識關系和價值關系等理論關系只有在人對自然的實踐關系中,才能產生發展。
可能會有人說,談吃、喝與談生產不僅是淺顯的日常生活問題,而且動物的機能也包括吃、喝,等等,這就會把人等同到動物的層次。但是并不是這樣,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不同于動物與自然界的關系,人的消費以生產為前提,正是從生產開始,首先滿足好吃喝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資料,也就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動物是不能生產的。
(二)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社會關系
實踐基礎上,人人之間是存在許多的聯系的,人和自然結成聯系的同時,人和人之間的接觸也會萌生出社會關系,他們之間聯系的紐帶就是人的本性的需求和人追求滿足而采取的方式。
1.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發展
人們正是在相互認識彼此和不斷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結成了人與人的關系,人和人關系的發展不僅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基礎上借助生產實踐發展起來的,而且是在需求不斷增多,生產和分工逐漸發展、交往形式轉向多樣化趨勢,人們的社會關系越來越復雜,自然關系演化為階級關系,以及各種各樣思想關系等等,都逐漸開始發展起來的。
2.人們的自然關系同社會關系相互制約
馬克思說過:“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之間的關系。”這句話可以看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密切相關。抽象的“一般人的需要”是不存在的,人在生活中也會受到其社會地位和生活方式等客觀因素的制約,人的各種需要被社會關系與歷史條件所制約。社會制度不同,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是不同的。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非單一的關系,也不是純粹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社會聯系和社會交往只有依賴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才會產生與發展,社會成為連接人和自然之間關系的“橋梁”。
所以,社會地位與生活方式等總是會制約人們的需要,隨著人們需求增強,社會關系的發展和擴大,促就了當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因而人們之間的各種聯系和關系的需要,在認識過程產生需要,社會交往的需要,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發展自我獨特個性的需要,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3.人的需要不斷變化和發展
人的需要和對應時期的社會經濟條件、社會交往情況,都是互相聯系的。社會經濟落后的時代,生存需要占據了主導地位,人們忙于生計,為了能穿衣、進食、住行而努力工作;而到了經濟相對發達的社會,人們的需要就會到高一層次。正如馬克思指出:“由于人類本性的發展規律,一旦滿足了某一范圍的需要,又會游離出、創造出新的需要。” ⑤所以,這樣的變化無論是在量、質,還是橫向或縱向,都呈現出螺旋上升的趨勢。在新時代的今天也是如此,人們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之外,還會希望能受到更優質的教育、在悠然的環境里陶冶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強大的物質力量是基礎,強大的精神力量也是同樣不可或缺的。
三、馬克思需要理論與馬斯洛需要理論的對比
(一)馬斯洛需求理論
談及需要理論,除馬克思的需要理論以外,還不得不說到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提出的“五層寶塔”需要理論。
馬斯洛將人的需要主要分為了五類,它們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類需要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主體,并且自下而上有層次地排列,每當低一層次地需要滿足,就可以向更高一層的需要前進。而越是高級的需要,與人的本質距離的就越遠,是更加偏向精神方面的需要。
(二)馬斯洛需要理論同馬克思需要理論的相似與不同之處
1.馬斯洛需要理論同馬克思需要理論的相似之處
從一些方面來看,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同馬克思的需要理論有著很多的相似之處。首先,他們都將人自然生存的需要作為最基礎的需要,進而才去探究其他方面的需要。其次,他們都將人的需要看作一個整體,且位于整體中的需要都是自下而上不斷遞進的。此外,他們都認為人的自我實現是人需要的終極目標,強調并追求人的自我實現。從這三點來看,馬斯洛的需要理論與馬克思的需要理論是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的。
2.馬斯洛需要理論與馬克思需要理論的不同
雖然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同馬克思的需要理論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但實際上,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并且前者同馬克思需要理論相比,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首先,兩者的研究基礎不同。從馬克思的需要理論來看,其出發點是科學的唯物歷史觀,而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則是從唯心主義歷史觀出發的,這就決定了馬斯洛的需要理論難以逃脫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局限性。其次,兩者的研究方法不同。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主要遵從與歸納的研究方法,雖然歸納原則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方法,但歸納的方法,免不了用“一小部分人”去推斷“全部人”,以偏概全難免出現失誤。而馬克思的需要理論的研究,則是以辯證法作為方法,相較于經驗主義的歸納方法,更具有優越性。最后,兩者的研究內容也存在著不同。馬斯洛的研究集中于個體的人身上,從個人出發,而馬克思的研究雖然也強調個人,但他更多的是強調處于社會生活中的人,強調人與社會的聯系。兩者經過對比,不難發現前者由于過分關注個人,使馬斯洛需要和動機理論中的人,擺脫一切情境和他人關系,甚至擺脫任何內在規定性的孤零零、空洞洞的“自我”。因此,從以上幾點看來,馬斯洛的需要理論還存在一定的不足,而馬克思的需要理論因建立在唯物歷史觀的基礎上,其自身存在著優越性,是經過反復檢驗的真理。
四、結語
馬克思的需要理論是一個非常有意義且龐大的知識體系,需要通過馬克思寫的經典著作中來深刻體會,并不斷探尋其中的意義和價值,更需要時刻警惕和防止需要的異化。因此,今后我們在用馬克思需要理論進行指導實踐時,需要根據不同的現實情況加以運用,不斷開啟馬克思需要理論和具體實際新的結合。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頁。
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3-134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4頁。
參考文獻:
[1]曾幫飛.《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需要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寧波大學,2020.
[2]馬可.馬克思需要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論析[J].云南社會科學,2020,(06):79-83.
[3]艾四林.德意志意識形態導讀(增訂版)[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
[4]李朝偉.《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理論的生活意蘊[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07):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