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勉
【摘要】晚清政府為擺脫內外交困局面,宣布實行新政,而新政的重頭戲之一,是頒布并施行的癸卯學制。作為清政府最后一部學制,其改革措施和辦學理念既有進步的一面,又有維護封建統治的一面。滄州依照癸卯學制的規定,組建了小學堂、師范學堂、女子學堂、工藝學堂等。研究癸卯學制下地方州縣的實際辦學情況,觀察滄州在學堂教育中的教學模式,可以了解滄州地區近代教育的早期發展,進而剖析癸卯學制在促進教育近代化、公平化和提高民眾素質上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學堂教育;癸卯學制;清末新政
【中圖分類號】K25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7-0085-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7.027
教育在近代國家發展過程中,作為政府培養人才、開化民智的手段,一直被政府所重視。“人才為政事之本” ①,清政府在經歷了庚子之役和義和團的沖擊之后,看到了興學育才的重要性,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四月成立督辦政務處。在“培養新式人才,拯救貧弱危局”的教育改革基調下,清政府先后制定“壬寅學制”和“癸卯學制”,以此推動清末教育近代化。
滄州地處華北平原東部,原屬直隸省管轄,在天津升府以后其大部分并入天津府管轄。而直隸省位于京畿重地,是晚清實行學制改革的首創之地,滄州作為天津下轄的重要區縣,其學堂教育的發展隨著直隸的步伐前進。研究這一地區新式學堂的建設,可以讓我們在觀察整體宏觀政策的基礎上,將視角聚焦到州縣,以此觀察在新舊交織的時局下,學制改革對于教育近代化和提高學生素質的積極促進意義。
光緒二十七年(1901)五月,劉坤一和張之洞共同上奏《會奏變法自強第一疏》,在其中著重強調了改革科舉制度的必要性。八月,清政府令各省所有書院,于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院。根據《滄州志》的記載,這一年滄州各縣均改設小學堂,并設蒙養學院。②
光緒二十九年(1903),由張之洞、張百熙、容慶主持訂立的《奏定學堂章程》正式頒布施行,在“端正趨向,造就通才”的宗旨下③,清政府銳意興學,希望能夠培養出“成德達材,體用兼賅”的國民,“以備國家任使” ④。同年,滄州在渤海書院內建立了第一所高等小學堂,次年遷至牛市街,定名為滄州高等小學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青縣、交河、河間、肅寧、東光、南皮相繼創辦初、高等小學堂。鹽山縣舉人賈恩紱將魚香書院改為高等學堂,并任學董。⑤當時課程設置尚無嚴格規定,部分襲用舊教材。各省立高等小學堂均設專職監督,督察學生的日常行為,對學生的禮儀、言行、課堂紀律、起居都有明確規定。
癸卯學制的建立,具有現代進步意義,過去的書院改換名目和教學內容,以學堂的形式培養人才。不過受制于現實因素,滄州地區的各學堂在辦學場地、師資力量、籌措資金等方面皆力有不逮,而后在官紳力量結合下新式學堂逐漸發展完備。
一、資金掣肘下的滄州學堂
清政府在《奏定學堂章程》中規定國民七歲以上者皆入初等小學堂學習識字,共計五年。但是當時清政府財政資源已十分緊張,難以在學校教育上投入足夠充分的資金,并且創辦學堂伊始,生源稀少。光緒三十一年(1905)科舉制度廢除,鄉試、會試皆取消,士人無法再通過考試向上晉升,新式學堂成為孩童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徑。雖然“學堂最為新政大端”,但是其實施效果卻并沒有如清政府設想的那樣深入。各學堂的學生總數和師資力量仍略顯單薄,教學環境和教學工具也并不完善,甚至出現了口授的情況。并且,支撐學堂運行的資金問題一直讓政府頗為緊張。
直到光緒三十五年(1909),滄州各小學堂的招生人數仍不超過四十人,辦學規模受到制約。譬如當時的包公祠初小學堂,有學生二十八人。正白滿初等小學堂,有學生十三人。大倉初小學堂,有學生十六人。志悟堂初小學堂有學生三十人。⑥其實滄州成立了勸學所,作為基層府縣推廣新式教育的機關,設在包公祠。并有勸學員四人。只是當時總董尚未籌夠勸學所開支所需的款項。“每人月薪十吊,車馬費八吊。難資辦公。并且滄州面積甚大,東瀕于海。勸學員不能及時下鄉是以初小學堂不能發達。” ⑦可見交通條件和資金制約著勸學所工作的開展,推廣新式教育、勸辦學校的機構都難資運行,在官方約束力量有限的地方府縣中,肩負勸學任務的紳董還要自籌辦學經費。
在已正常辦學的小學堂中,也有一些學堂能夠通過捐贈和官府撥款正常運轉,但也只是因陋就簡,勉強能夠教學。包公祠初小學堂內有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由于教員只有一位國文老師,所以只能合班教授,“經費歲由僧人提錢二百吊。僅足用”。但是教師教法匱乏,只知誦讀,不知變通,學生的學習效果難以保證。相比之下,志悟堂初小學堂辦學情況更為便利,分一二三四年級。有教員一名,多有背書功課。經由學生納費年共銀六十兩和董事籌銀二十兩,可供學校正常運轉。⑧
除此之外,其他學堂的狀況也從側面反映出新式學堂在實際經營中出現的問題。長蘆公立第二初小學堂,教室寬大,有學生二十六人,分兩堂教。兩堂皆有一二三年生。教員兩人皆教魯論,學校經費歲得息四百吊敷用。滄州訓盲學堂有學生二十人。經費歲得息一千二百五十元。每人月津貼膳費二元。年貼衣履費四元。長蘆鎮官立初小學堂,經費歲進一百八十吊,由政府發給。校地就白衣寺改修。⑨地方政府在資金和場地有限的條件下,盡量通過改建原有寺廟和祠堂的方式,建立學堂。新式學堂的辦學經費,除了社會力量和官府的支持外,多為“就地自籌款項”。受到清末新政政府資金匱乏的制約,學堂章程上的很多措施都難以落地,在名義上被稱為學堂的地方,只能“為設學堂而教學”。
二、新式師資力量的構建
在癸卯學制頒布以后,各地均改設學堂,但是從前文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各學堂急缺能夠教授新式課程的教師。“學堂必須有師” ⑩,為了緩解教師培養期間帶來的人才空缺,清政府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二十六日頒布了《奏定初級師范學堂章程》,規定在“各州、縣于初級師范學堂尚未齊設之時,宜急設師范傳習所,擇省城初級師范學堂簡易科畢業生之優等生,分往傳習”。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滄州創辦了吳橋師范傳習所,此后至民國初年,滄縣、任丘、河間、肅寧、鹽山、南皮、青縣、交河等縣先后創辦了初等師范學堂或單級師范傳習所,以培養小學師資。?在這些師范學堂畢業的學生,則被派充到各屬中學初高等小學堂內任教。
作為“辦學入手第一要義”的師資力量,掌握著學堂能否興起。光緒三十四年(1908),滄州為改善教師匱乏的局面,從保定師范學堂聘請了優秀畢業生充任滄州官立高等小學堂教員?,希望通過招募優秀師范生提升師資力量,但是從光緒三十五年(1909)官報來看,這種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明顯。
由于每年畢業的師范學生數量有限,未能派發足夠數量的教師,滄州地區教師仍舊匱乏。長蘆鎮村官立初小學堂,教員系六月傳習生。教四年級《孟子》,二三年生枯坐,不能用單級教法?,滄州各學堂皆缺全科教師,傳習生也只有一位,學生難以在規定的學期內學到全科知識。教師教法單調,教學效率低下,本質上仍舊沿襲私塾式的誦經背書。
三、滄州初等小學堂的教學科目
癸卯學制在教學科目設置上,接受了西式分科分級教學的教育體制,為了能夠滿足清政府“以忠孝為本,以中國經史之學為基,俾學生心術壹歸于純正,而后以西學瀹其智識,練其藝能”的人才培養宗旨?,各學堂的教授科目也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的四書五經,而是結合了西方學科和傳統經學。在《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中規定初等小學堂的教授科目有八項:一,修身;二,讀經講經;三,中國文字;四,算術;五,歷史;六,地理;七,格致;八,體操。此為完全學科。可視地方情形加授科目。但是根據地方記載,滄州各小學堂并不能完全講授章程中規定的八項基本科目。
大多數老師只能教授國文或算術,所以一間學堂往往只能教授一門科目。在當時唯一的公立兩等小學堂內,有高等學生十人,初等學生十一人。內分三級,兩等合班教授。“教員蕭崧教高等理科。視其作文頗順適。算學程度較淺。一教員而教兩等六級。則學生每級日得一小時。” ?學堂的教學科目比較匱乏,當然這是因為新政施行伊始,師范人員并沒有配備齊全,缺少能夠教授不同科目的老師,相應的,學生自然難以接觸到章程規定的八種科目。
四、女子學堂的建立
在癸卯學制頒布之初,清政府介于“中西禮俗不同,不便設立女學及女師范學堂”,直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正月二十四日,出于“女教不立,婦學不修,則是有妻而不能相夫,有母而不能訓子”的原因?,宣布建立女子師范學堂及女子小學堂。所以滄州于光緒三十五年(1909)興辦女學。辦學資金,則由官款提充,開辦費二百吊。常年經費,由官立高小學堂地畝余款撥給。每年得一百吊。房租年得一百五十吊足用。教師則請北洋師范修業女生前來充任,招足學額,不日開辦。?隨著新政的實施,政府對于女子教育與家庭社會的益處逐漸明朗,教育對象從只局限于男子發展到面向全體學生,學堂教育更加具有進步性和平等性。
女子學校的建立為女性進入學堂打開了大門,為了進一步推動女子教育的發展,在“民智開通,須以家庭教育為始,兒童學習,尤以婦女明達為先”的宗旨下,滄州設立官立第一女小學堂,并由學董出資修理堂室,置備桌椅,勸學總董李奉璋,酌立規則,商訂課程,并于招生足額后開學。?癸卯學制在訂立過程中,一開始便規定了男女不許同校,輕視女子教育,但是,為讓女性能夠更好地“相夫教子”,清政府對女子的教育逐漸重視,雖是出于維護封建傳統道德的目的,但在客觀上推動和加快了滄州女性接受教育的歷史進程。
五、工藝學堂的創辦
清光緒三十年(1904)十一月,滄州地方官紳合力籌款創辦了工藝學堂,希望能夠廣開社會風氣,擴展利源。于是聘請工程師購置機器,招聘學生分班學習,主要學習織布、織帶等技術。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工藝學堂的運營頗見成效。不僅第一批學生成功畢業,續招收了新生十二名,并且畢業生能夠領班授業,既節省了學校辦學經費,也能夠保證教學質量。而后學校請工匠仿制日本織布機,使辦學成本大為節省,學生畢業即可分赴各鄉以光傳授,進一步促進了技術的傳播。在抵制外貨的時代背景下,滄州當地工藝學堂制作的工省價廉的布匹,不僅能夠暢銷當地,臨近客商亦爭相購買。?既為學生提供了技術實踐機會,又能擴展實業市場。
工藝學堂的創辦為滄州培養了一批技術人才,并且能夠通過持續運轉廣開利源,發展當地經濟,不僅通過傳播技術使學生自力更生,為民族企業培養了技術力量,而且能夠開闊學生思維,在小學堂、師范學堂之外,為清末社會培養不同類型的人才。
六、結語
自清末頒布癸卯學制以來,滄州地方政府一直積極響應清政府的政令,在官紳的籌辦下,于學制頒布的同年或次年即撥款籌辦新式學堂,推動了新式教育的發展。在1904年至1909年間,滄州建立了初高等小學堂、師范傳習所、女子學堂以及工藝學堂。不同類型學堂的建立,為清末新政培養了不同類型的人才。
新式學堂入學并不需要學生繳納學費,教學理念會通中西,教學科目逐漸豐富,不僅教授國文、算術,也傳授工業技藝,多種便利措施,為新式教育的開展打開了局面。此外,女子學堂的開辦也為清末學堂教育增加了新內容,女子從此走出家門入學接受教育,開風氣之先。女學生和女教師的培養,使清末地方教育更加趨于公平。女子教育的發展,反映出癸卯學制進步性的一面,這一措施不僅擴大了受教育群體,也在社會層面解放了民眾思想。學堂從僅面向男子到建立女子學校及女子師范學堂,為女性接受教育提供了機會,開女性教育之先河。
癸卯學制下,滄州不僅大力推動普通學堂的興辦,對于專業學堂教育也著力較多,師范學堂和師范傳習所的創辦,為各中小學堂培養了新式教師,緩解了教師資源緊張的問題。工藝學堂,給學生提供了讀書就業的另一路徑,實現了學生學業和學校盈利的雙贏,為后來滄州的實業教育提供了先例。
在清末財政緊張的大環境下,地方政府將辦學宗旨和實際情況相結合,依靠官紳籌款以及稅收撥款或學校的地租盈利,通過改建公共設施為新式學堂的創辦營造條件,地方教育初具規模。學堂能夠招收不同學齡段的學生,滿足不同教學內容和就業方向的需求。政府盡力保證新式學堂的運轉并加以監督,為學堂教育的扎根提供了保障。癸卯學制的頒布,促進了教育的近代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眾素質和受教育水平,為民國時期學制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基礎。
注釋:
①《報告:省視學焦煥桐查視滄州學務報告》,《直隸教育官報》1909年第20期,第74-77頁。
②④??朱壽朋:《光緒朝東華錄》,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4719頁。
③⑩陳元暉主編,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514頁。
⑤?陳學恂主編:《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32頁。
⑥⑦⑧⑨??孟慶斌主編:《滄州市志·第四卷》,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5頁。
?《文牘錄要:滄州趙牧惟慶稟學臺遵飭查明各學堂教員成跡文并批》,《北洋官報》1908年第1619冊,第6-7頁。
??《公牘錄要:滄州萬牧和寅詳設官立第一女小學堂文并批》,《北洋官報》1910年第2325冊,第5頁。
?《文牘錄要:滄州趙牧創設工藝學堂現辦情形》,《北洋官報》1905年第802冊,第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