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漢壽縣芙蓉學校曾寶怡
人間四月里百花凋零殆盡,但高山古寺中的桃花卻剛剛盛開。看著這些鮮艷的桃花,白居易頓感驚奇,寫下“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北宋科學家沈括讀了這兩句詩之后非常驚訝,既已四月芳菲盡,桃花又怎會始盛開呢?便諷刺白居易“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看到這里,學過地理的同學紛紛表示白居易的“桃花”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氣溫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遞減,海拔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大林寺海拔大約1100到1200米,比“人間”的溫度低6到7℃,因此,桃花開放的時間要晚20到30天。后來沈括在相同的季節登山考察,果然發現了白居易見到的奇景,這才知道自己錯怪了白居易,并以此發現了山的高度對季節的影響。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火箭農場第一學校馬佳睿
《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中間寫景的只有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他將竹柏影比作水中交行的藻荇,的確是別具風格,跟前文的“積水空明”相得益彰,而且這里還蘊藏著影子形成的科學原理。
影子形成首先要有光,光是直線傳播的,在真空的環境中,它的傳播不受阻礙,但自然環境并非真空,有的物體是透明的,光在透過其時會發生折射,有的物體是不透明的,那么光就無法透過物體,會發生反射或吸收,此時就會形成影子。比如文中的竹柏影,就是月光照射到竹柏枝葉時,無法穿過竹柏枝葉,竹柏的影子就會映現到地上,從而讓作者有了“藻荇交橫”的奇妙想象。
湖南省漢壽縣芙蓉學校李湘怡
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句詩描繪了野火無法完全燒毀草原,春風一吹,草木又重生的景象。從生態學的角度看,這反映了生態系統的恢復力和穩定性,野火雖然能暫時破壞植被,但草原上的植物種子和根系往往能幸存下來,一旦水分充足,溫度適宜,就能迅速萌發和生長,恢復草原的生機。
王之渙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描繪了太陽落山,黃河流入大海的壯麗景象。從科學角度來看,“白日依山盡”實際為地球自轉導致的日落現象,即地球自轉使得太陽相對于地面的位置不斷改變,最終落到地平線以下;“黃河入海流”則反映了河流的流向和地球表面的水循環,黃河作為一條大河,其水流受到地形和重力的影響,最終匯入海洋。
湖南省洞口縣第九中學王秀涓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自唐朝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描述的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色不來。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玉門關位于甘肅省敦煌戈壁灘上,西北部有阿卑斯山脈,南部有青藏高原,阻擋了暖濕氣流,且玉門關遠離海洋,受到太平洋的水汽影響小,這里的大陸性季風氣候,使這里的天氣干旱到了極點。在詩中“春風”是指氣候學中所講的夏季風,因秦嶺山脈和祁連山脈阻隔了海洋的暖濕氣流,所以“春風”吹不到玉門關。
湖南省桑植縣澧源中學張月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飛奔直涌而下的三千尺流水,九重天上墜落的銀河,寫盡瀑布飛流時的壯闊氣勢。根據能量守恒定律,水流高處墜落到低處所產生的量并不會憑空消失,李白所看到的三千尺流水都轉化成了動能,而水電站也是利用這一原理,實行綠色發電。
湖南省攸縣上云橋中學陳淑金
南宋時期,在愛國詩人陸游的《村居書喜》中,“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涉及熱學和分子運動理論。詩句中“花氣襲人”是指花朵分泌的芬香油分子做無規律運動加快的結果,而溫度影響分子運動激烈程度,當溫度上升時,分子運動加快,芬香油分子更容易擴散在空氣中,使人聞到花香,這是一種擴散現象,也是分子熱運動的表現。詩句中“鵲聲穿樹”指鵲鳥叫聲在空氣中傳播,而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當天氣晴朗,空氣中水汽減少,空氣密度下降,聲音傳播速度加快,使人聽到的聲音更清晰,這是一種聲學現象,也是物理波的特性。
湖南省安化縣第八初級中學賀弘宇
蘇軾的名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不僅描繪了一幅英勇的射箭場景,還隱含了物理學中的彈性勢能與動能轉化的原理。當我們拉弓時,弓身因受力而發生彈性形變,儲存了彈性勢能。松手放箭的瞬間,弓的彈性勢能迅速轉化為箭的動能,使箭以高速飛出。這個過程,就像是積蓄的力量在一瞬間釋放,展現了自然界中能量轉換的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