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敏(黑龍江大學)
在股權激勵計劃被引進國內后,尤其是我國也完善了相關法律法規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眾多企業相繼跟風實行股權激勵計劃,但實行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眾多國外研究人員一直在關注這個問題,研究成果也可算是碩果累累,但我國起步較晚,國內環境跟絕大多數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也有很大區別,對于那些結論我們應該秉持謹慎小心的態度。近年來,關于股權激勵中盈余管理相關問題也有了很多研究,本文以光明乳業股權激勵中盈余管理相關案例為基礎進行闡述,為解決當前股權激勵中盈余管理相關問題提出了一些建議。
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正式成立,光明乳業的原始資本組成種類非常多,在國家掌控全局,擁有決定性話語權的前提下,還額外吸納了國外投資和民間私人資本。光明乳業的股權激勵計劃從2010年開始,一直到2014年,此次激勵計劃授予被激勵對象限制性股票,此次授予對象的選擇范圍非常大,從公司高管到業務骨干,與此同時,也充分考慮到部分有優秀突出表現的基層員工。光明乳業股權激勵方案準備用5年時間來完成,這5年被分為兩個時期,禁售期和解鎖期。禁售期是從授予日起2年的時間,解鎖期是禁售期之后的3年。此次激勵計劃做出了非常明確的業績限制條件:從2010年到2013年營業收入、凈利潤、凈利潤比重、經營性收益比例等方面具有明確的要求,如表1所示。這樣的限制條件很有可能產生嚴重的后果:管理層會為了利益冒險,在此期間利用自己的優勢條件進行盈余管理行為,使報表數字達到業績要求的理想數值;3年的解鎖期較短,且激勵對象包含決策層,這大大提高了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率。

表1 光明乳業股權激勵計劃相關指標要求
盈余管理實質上是一種行為手段,選擇激勵對象范圍的大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計劃的執行進度,而且對股權激勵對象選擇的范圍越大,被授予股權的中高層管理人員越多,進行盈余管理違規操做的能力就越大,出現盈余管理行為的可能性就越大。光明乳業此次激勵計劃選擇的激勵對象范圍十分廣泛,從中高管理層到業務骨干,甚至到部分優秀基層人員,僅從激勵對象的分布狀況而言,光明乳業此次激勵計劃出現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與可操作性都非常大。激勵計劃總時長為5年,對收入、利潤等指標要求年年大幅度上漲,要求有些過高,難免顯得有些不太合理,這就促使被激勵對象通過一些手段來實現自己的財富最大化。
在股權激勵計劃實行過程中,激勵對象在完成激勵計劃的限制并經過禁售期和解鎖期后,按照計劃只有購買股票和放棄購買股票兩種選擇。這種情況下,讓被激勵對象沒有其他選項,且一旦業績在規定時間內沒有達到要求,激勵對象就無法獲得約定的利益,而努力達成業績要求,有利于公司股價的提升,對任何公司的股東來說都是很可觀的利益創造,也可讓激勵對象得到約定的巨額收益。因此,在實際收益情況與理想要求收益相差不是很大的情況下,管理者極有可能會進行相應操作。
股東和管理者的關系實際上就是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關系,雙方產生的利益沖突肯定會對委托代理關系產生影響。代理人也可以說是經營管理者,負責公司實際發生的業務,比委托人掌握了更全面詳細真實的信息,所以在沖突發生時有很大概率會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根據光明乳業往年披露的相關數據來看,光明乳業2006—2009年的營業總收入一直在70億元~80億元這個范圍內浮動,但股權激勵計劃的業績要求中卻要激勵對象在幾年之間達到158.42億元的業績,這樣的條件是否合理?在計劃正式實施后,光明乳業的營業收入等相關財務指標穩步前進。實際上早在2007年光明乳業發展的乳業、酒糖和連鎖超市等產業就分別達到了百億左右。之后幾年,光明乳業每年都有16%的提升,順利地在2010年達到了百億的營業額。從中不難推測,中高管理層在計劃正式實施前就已經未雨綢繆,開創新版圖來為業績添磚加瓦。以上屬于光明乳業真實活動的盈余管理。
在應計盈余管理中,光明乳業首先掌控調整了相關應計項目,借此達到提高營業收入的目的。2009年之前,光明乳業的應收款項基本保持在一個固定的金額:7億元左右。光明乳業此次實行的股權激勵計劃中對未來5年營業總收入的要求相對較高。實際中,2010年光明乳業通過經營活動等實現了95.72億元的總收入,金額比2009年多了16.29億元,其中應收款項指標在之后的幾年里呈遞增狀態,在2014年甚至出現了21.71億元的金額。在禁售期和解鎖期內應收項目出現這樣的持續遞增狀態,使公司營業總收入產生了較大幅度的提升。
通過對光明乳業公布的數據分析來看,光明乳業的股權激勵費用攤銷也存在一些被調整的跡象。根據光明乳業此次實行的股權激勵計劃相關數據計算要求,需要在未來4年時間內完成大約3835萬元激勵成本的攤銷,但實際上是在5年內完成的,且2010年預計分攤1438萬元,實際卻只有338.8萬元,相差1000多萬元。
光明乳業股權激勵計劃前后的凈利潤數據對比也讓人產生疑惑。2007年、2008年兩年的凈利潤數據整體一直呈虧損的不良狀態,但2009年后凈利潤數據可以說是急轉直上。在總利潤一片向好的態勢和盈利能力大大提高的表象下,光明乳業基本每股收益和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卻跟前面繁榮的表象有較大反差:只能維持在一個慢速提高的程度。反差的產生是否會是因管理層背后盈余管理的操縱。
更加嚴謹科學的股權激勵計劃能有效地減少盈余管理行為的發生,也能幫助股權激勵計劃更順利地實施,并獲得更佳效果。想讓管理層在公司經營治理上發揮更大熱情,就必須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計劃,在規則限制內要充分了解并結合企業的特有情況,制定合理的限制解鎖條件,在合理與理想狀態間找一個平衡點,同時在制定計劃時要充分考慮外部環境的變化。
想要股權激勵計劃順利實施,并取得良好效果,規范完善的內部治理結構分外重要。在股權激勵之下公司的管理層極有可能會產生投機行為:為了自身利益而損害相關主體的合法權益。從這個角度出發,改善內部治理結構、完善內部監督制度勢在必行。相比之下,內部監督更容易發揮作用。公司可對監督人員與管理人員進行不同標準的激勵計劃,來刺激相關成員的熱情,給他們動力,同時還可有效避免監督人員同流合污。
我國引進股權激勵計劃的時間較短,雖然相關部門針對這一激勵方案已努力推行了很多法律法規,也基本完備構建了相關制度框架,但時間還是太短。相關部門要對比國外相關經驗,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結合國內環境完善更多制度細節。另外,對于股權激勵中的盈余管理等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提高執行力,這樣才能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為,促進股權激勵計劃相關制度發展。
股權激勵計劃的產生并被應用于實際的重要原因就是這種方式能極大地刺激管理者的工作熱情,達到為公司創造更大價值,股東和管理者雙贏的目的。然而,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要比理論更加復雜,當能獲得更大利益時,管理者便會為了利益冒險,盈余管理就是管理者進行冒險的突出表現。無論是正當或是不正當的盈余管理手段,相對來說都是投機取巧的行為,被暫時掩蓋的真相是永遠無法消失的,總有一天真相會水落石出,但這種行為對企業和股東等相關利益群體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管理者最終也難逃法律的懲戒和內心的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