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舒曼
19世紀的歐洲是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浪漫主義成為主要藝術流派。作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曲家,羅伯特·亞歷山大·舒曼(Robert Alexander Schumann 1810年6月8日-1856年7月29日,以下簡稱舒曼)強調音樂情感表現的目的和意義,其作品充分體現了浪漫主義精神。他的創作對德國浪漫主義和民族樂派音樂家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風格上,他不僅繼承了前人的傳統,還進行了創新,常常以套曲的形式創作,注重詩意的內在意境[1]。
作為音樂評論家,舒曼熱情推崇巴赫、貝多芬,贊美肖邦和勃拉姆斯的才華。他于1843年創辦的《新音樂報》(Neue Zeitschrift fur Musik),旨在反對浮華庸俗,捍衛藝術尊嚴,宣揚歐洲音樂傳統。在辦報期間,他創立了“大衛同盟”,代表藝術革新派,其三個“盟友”分別是舒曼常用的筆名弗洛雷斯坦、歐塞比烏斯和拉洛,分別象征著他性格中的不同面向[2]。舒曼通過這種形式對當時音樂界的低水平和思想偏頗進行了犀利的批評。他認為:“如果評論家不敢攻擊惡劣的作品,那么對好作品的贊美也不會是真誠的。”
2 《交響練習曲》的音樂特色與演奏分析
24歲的舒曼因練習鋼琴時損傷右手而放棄了鋼琴家的夢想,轉而成為音樂批評家和作曲家。他的第一部杰作《交響練習曲》的主題源自他初戀情人艾爾內斯汀(Ernestine)的父親弗里金(Fricken)男爵,這位業余長笛家在1834年為舒曼寫了一首長笛變奏曲。舒曼深入研究該主題,創作出了《交響練習曲》這部杰作,在經歷了三版的變動后,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隨后從手稿中選出五首,形成了最完整的第四版 —— 一部由主題、九首變奏曲、兩首練習曲和一首終曲組成的杰作[3]。
作品的主題貫穿了感慨與嘆息的情感基調。在A段中,舒曼似乎陷入沉思,發出悲哀的嘆息,夾雜著遺憾與抗爭的情緒。演奏時需沉靜,以深厚的琴聲傳達感慨。主旋律由右手高聲部勾勒,深而慢的觸鍵可以發出有穿透力的聲音。為達到和聲平衡的效果,需要對各聲部的音量小心控制。旋律的流動方向非常重要,強調高點音,但需要保持節奏,避免過于自由。A段的高潮情感達到頂點后又陷入遺憾與妥協。在更多情感抒發的B段,雖然音色明亮,但情感主線仍為感慨嘆息。八分音符的流動能更好地體現出情感波動。演奏時需要保持連貫,呼吸與樂句匹配。結尾處的后續(attacca)標記意味著主體部分與變奏應緊密相連,避免間隙。
在變奏一(Variation I)中,盡管調性與和聲基本取自主題,但強烈的節奏動機帶來了截然不同的聲響和情感效果。指尖的集中在此章節中尤為重要。“一點一點地漸強”(poco a poco cresc)提示我們應以階梯方式漸強,隨后的漸強(cresc)和突然恢復到弱音(piano)自然地創造出情緒張力。變動正是變奏一的魅力所在,這是演奏者應該特別注意的。弱音與中強(mf)的轉變帶來了開闊的音樂形象。在音樂高潮處可進行適當的放緩以進行強調,但漸慢和強調不宜過于緩慢或突然,以免破壞旋律的流動。此外,左手的跳音也不可忽視,演奏過程中應盡量少用踏板,以保持音色的清晰。
音樂的流動性是演奏變奏二(Variation II)的關鍵,且不能只關注單一旋律線。主題出現在左手的最低音聲部,貫穿全曲,可想象為大提琴低沉柔和的聲音。右手高聲部旋律雖然速度較快且音域相隔較遠,但同樣需要給予同等關注。兩條旋律線之間的和弦伴奏需要精心處理,呆板的演奏會破壞音樂流動。內聲部和弦具有方向性和強弱變化,烘托音樂氛圍并推動整體進行。左右手旋律線可視為男低音與女高音對唱,低聲部如男低音抒發情感,情緒激動,最終達到高潮;右手女高音聲部則輕巧詼諧,與左手形成對比。強弱控制需特別注意,音樂從突強(sf)轉到弱音,音色變溫和,隨后再次漸強,達到新的高潮,表現出作者內心情感的漸進抒發。這樣的情緒需貫穿至結尾。
與先前幾段的沉思情緒不同,練習曲三(Etude III)營造出幻想的感覺。旋律主線在左手,右手則需要快速跳躍。應通過手臂的力量彈出圓潤強烈的音色,并隨旋律表現漸強漸弱。本段最大技術難點在于右手的快速跳躍。可以將高聲部音響效果想象成小提琴的演奏,練習時可分三個步驟:先以連奏練習,再轉為斷奏,最后逐漸加快速度。在音樂處理上,左手為主旋律,右手應以較弱力度演奏。波浪式的上下行旋律可處理得更有起伏,每句最高音重復音稍加突出,營造低聲部的舒緩與高聲部的輕快,從而形成幻想氛圍。在B段中,激動的強音與A段的輕快跳躍形成對比。經過激烈的四小節后,情感突然回歸主線,以更弱的(pp)形式呈現,最終歸于平靜。
在變奏三(Variation III)中,主題旋律明顯呈現在每個和弦的最高音聲部。該段的最大特點是左右手以卡農形式輪流進行,左手聲部晚兩拍重現右手和弦。和弦的表現類似于管樂器的合奏,簡單整齊且有力,左右手的旋律線需要分別清晰交代。無論是左手還是右手的旋律,和弦應以四個為一組,使用大臂力量強調第一個音,并順勢推出其余三個和弦,這樣的處理能夠有效展現音樂線條。盡管標有很強(ff),但由于和弦的音響效果已相當飽滿,過分強調反而可能阻礙音樂流動。結尾處的后續(attacca)標記意味著變奏三與變奏四之間的緊密銜接,因此,應避免長時間的間斷。
變奏四(Variation IV)延續了變奏三的卡農手法,整體以左右手相互模進的方式進行,并多使用附點交錯進行。音樂風格詼諧幽默,使人感到放松。在前半段,音樂力度維持在p到pp之間,雖然輕,但每個樂句的走向不可忽視,最強點通常為樂句的第一個音。右手的3、4、5指運用得當,有助于樂句的流暢。右手外聲部旋律需要控制指尖,確保明亮清晰的跳躍,使觀眾能夠感受到變奏四的獨特魅力。
在幾段“輕松”的音樂后,變奏五(Variation V)引入了感慨與糾結的風格。主題旋律通過雙手交錯節奏呈現,左手的重音標記使節奏重心轉移,形成了切分節奏的效果。本段音樂情緒激動,左右手旋律線不斷追逐,形成呼應。演奏者需要注意每個樂句的漸強漸弱,以有效傳達不安的情緒。練習中的一大挑戰是左手的跨度較大,主要使用大拇指。為了更好地彈奏黑鍵上的突出音,需要保持肘關節放松和平移,同時注意大拇指的姿勢,應平放在琴鍵上,以增大接觸面,提高準確度。
在變奏六(Variation VI)中,“堅定”是中心詞。通過和弦重音制造的附點節奏不斷重復,體現了這一音樂特點。節奏性包括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前附點,恰好反映出“堅定”的風格。此變奏是全曲第一次以大調呈現,包含大調的明亮特征。重復音形成的附點節奏是技術上的難點,練習時可采用手指貼鍵,正拍重音用指尖稍微“抓”音,避免過大動作,以免破壞旋律流動。結尾處的漸強貫穿六小節,音樂情緒達到高點,與之前不同,此章以強音結束。
變奏七(Variation VII)以AB兩段形式展開,隱藏在附點音符中主題雖然不如先前變奏中明顯,但增強了樂句的方向性。不和諧音程塑造出激動不安的性格。盡管速度緩和,情緒依然激動不安,復調音樂的特點也隱含其中。踏板的運用至關重要,需要牢牢抓住左手低聲部旋律。建議在每個旋律音上輕輕踩放踏板,以突出旋律,避免過長或過多使用踏板,以免產生不協和的和聲效果,破壞整體性。
練習曲九(Etude IX)的主要特點是輕快的跳躍和弦,為全曲唯一的三拍子樂段,具備舞曲性和歡樂詼諧的風格。舒曼要求盡可能快地演奏(Presto possible),且不使用踏板(Senza pedale)。需要注意快速的斷奏技巧和清晰的和弦演奏。右手練習建議采用與練習曲三相同的方法:先連奏后斷奏,最后加快速度。左手的八度和弦應利用手臂力量強調每個樂句的第一個音,隨后調整力量帶出后續和弦。在力度方面,本段從pp到ff變化明顯,應按作者意愿表現出不同層次的明暗對比。
變奏八(Variation Ⅷ)與變奏六相似,風格偏向進行曲,力度與速度是主要難點。主旋律位于右手和弦的最高聲部,演奏時可用小指勾的方式突出高聲部旋律。左手的快速大跨度演奏是練習的難點,標明的非連奏(non legato)指出了旋律處理方式。練習時應重視臂膀的力量,以四個音為一組,在每樂句的第一音上輕輕加入節奏踏板,以更完整地表現音樂性。音樂表情從sf突變為p時,應以不同音色表現這種戲劇性轉變,音色需變得深沉,右手高音旋律應抒情流暢。演奏時需多運用手腕進行力量轉移,以保持右手旋律的流暢,并表現出漸強的音樂走向,強烈的音響效果是本章的亮點。
變奏九(Variation IX)在調性和風格上與其他段落顯著不同,是全曲唯一以屬調寫作的變奏。節奏上使用五對四不對稱的節奏,自第六小節起融入卡農,并標志為雙聲部(quasi a due),強調音樂性。左手的顫音般重復烘托樂章情緒,仿佛萊茵河的水波,時而平靜,時而翻涌。樂段開頭,左手以pp力度演繹,右手首次加入時,“富有表現力的”的標記(con espressione)明確了舒曼對充滿感情演奏的要求。盡管有起伏,音量主要在弱音(piano)中,演奏時不可過于激動。隨著情緒的波動,雙聲部(quasi a due)形式要求對兩個聲部的音色處理更加細致,舒曼的低聲細語轉為感慨嘆息,聲音逐漸超越pp,走向f和ff,充分抒發情感,初始的平靜被激動取代。最終,兩個聲部經歷交替后,情感逐漸歸于平靜。踏板運用上,為了烘托氛圍,可以大膽使用長踏板,以兩拍為單位踩放。
終曲(Finale)以主題同音不同調性譜寫,主要素材引用自馬施奈歌劇《圣堂騎士與猶太女郎》中的《祝賀榮耀的英國》,以表達舒曼對獻題者班奈特的敬意。樂曲情緒激動,進行曲式結構貫穿全曲,給人慷慨激昂、積極向上的感覺。終曲大量使用和弦呈現旋律,因此,快速演奏和弦是本章的重點。整體力量保持在f范圍內,音線明亮飽滿,但不應因速度快而顯得匆忙急躁。練習時需要注意樂句的呼吸、分段和語氣。在輝煌的樂章中,偶爾出現的抒情小段落為聽眾帶來浪漫感受。右手高音聲部的旋律如女高音輕聲哼唱,中聲部的單音重復與前段呼應,形成戲劇性的“沖突感”。主題共出現三次,出現在第三次的降B大調則達到了本段的高潮。建議在三次演奏中表現力度層次,以便在最后樂段以最飽滿的力度演奏時,給聽眾帶來明顯的明亮色彩,增強樂段結構的清晰感[4]。
3 結語
舒曼的《交響練習曲》在音樂風格上具有多樣性,融合了浪漫主義的情感表達與復雜的音樂結構。這部作品能夠幫助學生訓練情感傳達能力,更好地理解如何在演奏中表達內心情感,同時掌握多樣的音樂風格。此外,作品包含豐富的技巧要求,如快速音階、復雜和聲和變化節奏,能夠有效提高演奏者的技術水平和表現力。
引用
[1] 黃伊娜.前期浪漫樂派鋼琴曲的典范之作——舒曼《交響練習曲》的創作背景與演奏分析[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2):121-128.
[2] 趙怡文.舒曼《交響練習曲》Op.13的交響化體現與演繹詮釋[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7.
[3] 朱迪.變奏曲的藝術(五)舒曼的《交響練習曲》——練習曲與變奏曲的完美結合[J].鋼琴藝術,2011(4):46-48.
[4] [美]Harold c.Schonberg,著.陳琳琳,譯.浪漫樂派[M].臺北:萬象圖書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艾瀟萌(1991—),女,四川樂山人,博士研究生,就讀于美國北德克薩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