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媒體融合的深入推進,地域文化編輯的角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轉型與挑戰。本文旨在探討新媒體融合背景下地域文化編輯角色的多元轉型、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策略。文章運用文獻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探討了編輯在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多元文化理解與整合、版權保護與內容創新平衡等方面面臨的挑戰,并針對挑戰提出了加強數字技能培訓與跨界學習、構建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內容生態系統、推動地域文化品牌(IP)開發與品牌化運營等對策建議。希望本文能為地域文化編輯的角色轉型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促進地域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承與創新發展。
在新媒體技術迅猛發展和媒體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地域文化編輯的角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轉型和挑戰。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界限日益模糊,媒體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1]。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在這樣的背景下,地域文化編輯已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內容生產者,而是需要轉變為全媒體運營者、文化傳播策劃者和跨文化交流推動者。面對這一新形勢,地域文化編輯如何適應媒體融合的要求,如何在保持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實現創新發展,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拓展文化傳播的廣度和深度,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圍繞地域文化編輯角色的多元轉型、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策略展開探討,以期為推動地域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提供參考。
1 地域文化編輯角色的多元轉型
1.1 內容生產者向策劃者的轉變
新媒體時代,地域文化編輯的角色正從單純的內容生產者轉變為全方位的策劃者。這種轉變要求編輯不僅要具備傳統的文字編輯能力,還需要掌握多媒體內容制作、用戶需求分析和傳播效果評估等綜合技能。策劃者的角色使編輯能夠從宏觀角度把握地域文化傳播的整體方向,設計多樣化的傳播策略,并協調各方資源以實現最佳傳播效果。湖南衛視的《我們的歌》節目就是一個成功案例,該節目通過巧妙融合地方音樂文化元素,策劃跨代際合作演唱的形式,成功吸引了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實現了地域文化的創新傳播[2]。這種轉變使地域文化編輯能夠更好地適應受眾的多元需求,提高文化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1.2 傳統媒體向全媒體運營的轉型
在媒體融合的大趨勢下,地域文化編輯正經歷著從傳統單一媒體向全媒體運營的轉型。這種轉型要求編輯具備跨平臺內容運營能力,能夠將地域文化內容有機地融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并在不同的媒體平臺上實現有效傳播。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的“浙江24小時”新聞客戶端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該客戶端整合了報紙、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資源,打造了一個全方位展示浙江本土文化的綜合平臺[3]。地域文化編輯在這一過程中需要熟悉各類新媒體平臺的特性,掌握數據分析技能,根據不同平臺的受眾特點和傳播規律,制定相應的內容策略和運營方案,從而實現地域文化的全媒體傳播。
1.3 單一文化傳播向跨文化交流的拓展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和互聯網的普及,地域文化編輯的工作范疇正從單一的本土文化傳播向跨文化交流拓展。這種拓展要求編輯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能夠將本土文化元素與國際化語境相結合,使地域文化在更廣闊的平臺上得到傳播和認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推出的“熊貓文化品牌(IP)”項目就是一個成功的跨文化傳播案例。該項目通過將四川本土的熊貓文化與國際流行的品牌運營模式相結合,開發了一系列動畫、游戲和文創產品,成功將四川文化推向國際舞臺。這種轉變使地域文化編輯能夠在保持文化特色的同時,實現文化的創新表達和國際化傳播,促進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融合。
2 地域文化編輯面臨的挑戰
2.1 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需求
新媒體時代對地域文化編輯的技術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們不僅需要掌握傳統的文字編輯技能,還必須熟練運用各種新媒體技術和工具。這包括但不限于數字內容制作、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應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等。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需求給許多傳統編輯帶來了巨大壓力,因為他們需要在短時間內學習和適應快速的技術環境。以浙江省博物館為例,該館在2020年推出了“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虛擬現實(5G+VR)”線上展覽項目。這個項目要求編輯團隊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文物知識,還需要掌握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以及如何將實體展覽轉化為虛擬體驗。編輯們需要與技術團隊密切合作,確保虛擬展覽能夠準確呈現文物細節,同時提供沉浸式的觀展體驗。這種跨界合作對編輯的技術理解和應用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4]。
2.2 多元文化理解與整合的難度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地域文化編輯面臨著多元文化理解與整合的巨大挑戰。一方面,他們需要深入理解和準確傳播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又要兼顧不同文化背景受眾的需求,實現文化的有效傳播和交流。這種平衡需要編輯具備廣闊的文化視野和敏銳的跨文化洞察力。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的“云南印象”系列短視頻項目就面臨這樣的挑戰。該項目旨在向國際受眾展示云南的少數民族文化。編輯團隊需要在保持文化真實性的同時,考慮如何用國際化的語言和視覺表達方式來呈現這些文化內容。他們不僅要深入了解每個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還要研究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和審美偏好,找到文化傳播的共通點。他們面臨的挑戰包括如何在有限的展覽空間內平衡展示中國和西方的文物,如何設計雙語解說系統以滿足不同語言背景的觀眾的需求,以及如何通過展覽敘事架構體現文化交流的歷史脈絡。這要求編輯具備跨文化溝通能力和國際化視野,能夠在不同文化間找到共鳴點[5]。
2.3 版權保護與內容創新的平衡
在新媒體環境下,地域文化編輯面臨著版權保護與內容創新之間的平衡挑戰。一方面,數字技術的發展使得文化內容的復制和傳播變得更加容易,增加了版權侵犯的風險;另一方面,創新性的文化內容往往需要對已有文化元素進行再創作和改編,這就可能涉及復雜的版權問題。江蘇省蘇州博物館的“數字文物庫”項目就面臨這樣的挑戰。該項目旨在將館藏文物數字化并向公眾開放。編輯團隊需要在確保文物圖像版權得到保護的同時,鼓勵公眾對這些數字資源進行創造性使用。他們采取的策略包括設置不同級別的訪問權限,對高清圖像實施水印保護,同時制定了明確的使用規則,允許公眾在一定范圍內對文物圖像進行非商業性的創作和分享。這些做法既保護了博物館的知識產權,又為文化創新提供了空間。
3 地域文化編輯角色轉型的對策
3.1 加強數字技能培訓與跨界學習
為應對技術發展帶來的挑戰,地域文化編輯需要建立系統性的數字技能培訓機制。第一,建立數字技能培訓課程體系。由文化和教育部門聯合高校和科技企業,開發針對地域文化編輯的數字技能培訓課程。課程應涵蓋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等前沿技術,并通過實踐項目和案例分析,幫助編輯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第二,推動跨界交流與協作機制。定期組織編輯、技術人員、設計師等跨領域專業人士進行交流研討。通過工作坊、項目協作等形式,促進不同專業背景人員的深度交流,培養編輯的跨界思維和協作能力。第三,建立數字技能激勵機制。設立專項資金和職業發展通道,鼓勵編輯持續學習和技能提升。對于在數字化轉型中表現突出的編輯,提供職位晉升、項目資助等激勵,營造鼓勵創新的組織文化[6]。
3.2 構建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內容生態系統
構建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內容生態系統是編輯角色轉型的重要路徑。云南省打造的“數字云南”平臺是一個典型案例,該平臺整合了政府機構、文化機構、高校和民間文化組織的資源,形成了開放、協同的文化內容生態系統。平臺通過用戶參與、內容眾創等方式,鼓勵不同主體共同參與地域文化內容的生產和傳播。第一,搭建開放性文化內容平臺。整合政府機構、文化單位、高校和社會組織的資源,建設集內容生產、展示、交流于一體的綜合性數字平臺。平臺應具備開放接口,支持第三方開發者參與生態建設,實現內容的多元化生產。第二,實施文化內容眾創計劃。設立專項資金和獎勵機制,鼓勵公眾參與地域文化內容的創作和傳播。通過舉辦創作大賽、眾籌項目等方式,激發社會公眾的文化創造力,降低文化內容生產的門檻。第三,完善內容評價與推廣體系。建立包括專家評審、用戶評價和大數據分析的多維度評價機制。為優質文化內容提供展示和推廣渠道,引導內容生態的良性發展,提高文化內容的質量和影響力。
3.3 推動地域文化品牌開發與品牌化運營
為推動地域文化品牌開發與品牌化運營,具體建議如下:第一,成立地域文化品牌孵化中心。整合創意、法律、市場等資源,為有潛力的文化元素提供全方位的品牌開發支持。中心應具備品牌評估、創意設計、市場推廣等功能,幫助地域文化元素實現從文化資源到文化資本的轉變。第二,推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鼓勵傳統文化與新興技術結合,開發基于地域文化的增強現實/虛擬現實體驗、智能文創產品等。通過技術賦能,提升文化品牌的科技含量和互動性,擴大文化傳播的渠道和受眾。第三,構建多元化品牌變現路徑。探索文創產品開發、版權授權、文旅融合等多種商業模式。建立文化品牌交易平臺,促進品牌的流通和增值,為地域文化品牌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市場支持和經濟動力。
4 結語
新媒體融合為地域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地域文化編輯作為文化傳播的關鍵角色,其轉型與創新直接關系到地域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本文通過分析地域文化編輯角色的多元轉型、面臨的挑戰以及相應的對策,旨在為編輯的職業發展和文化傳播實踐提供參考。然而,文化傳播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編輯的角色轉型也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未來,地域文化編輯需要不斷學習、適應和創新,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同時,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的優勢,探索文化傳播的新模式和新路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地域文化的創新性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為構建多元化、開放性的文化生態系統做出貢獻。
引用
[1] 張子翀.基于敘事理論的地域文化類書籍設計研究[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24.
[2] 溫玉叢.地域文化視域下高校學報欄目個性化研究[J].傳播與版權,2023(22):13-17.
[3] 魏魯鑫.城市出版社地方文化出版研究[D].濟南:濟南大學,2023.
[4] 張曉軍.學術期刊的地域文化研究欄目編輯方法[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23,44(1):131-134.
[5] 佘意明.地域文化研究中的副刊學者群體探析[J].青年記者,2021(14):39-40.
[6] 王海峰,荊麗娜.我國數字出版資源開發與編輯路徑研究[J].編輯學刊,2021(2):102-105.
作者簡介:玉蘭(1975—),女,蒙古族,內蒙古興安盟前旗人,本科,高級編輯(副高),就職于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