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欣賞水平也不斷提高。廣場舞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已成為城鄉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場舞的創作來源于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新時代開展廣場舞創作創新,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和鄉風文明建設。本文重點分析農村廣場舞創作創新策略。
1 廣場舞的主要特征及功能
1.1 廣場舞的集體性和自發性特征
廣場舞屬于大眾性文化,能吸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其中。與專業性舞蹈相比,廣場舞具有集體性和自發性特征。廣場舞是群眾參與性很強的表演藝術形式。廣場舞一般都是以集體舞的形式來表現的,很多是居民自發組織的,場所一般是當地社區的公園和廣場。在當地居民的帶動下,跳舞的居民越來越多,以致后來有很多人主動集資添置音響設備,也有不少人從網上、手機上看舞蹈視頻學習,學會后教大家。這樣一來,廣場舞的肢體動作變得更為復雜,表現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
1.2 強身健體、緩解情緒和增強自信的作用
跳廣場舞可以很有效地達到減肥塑形、增強體質、提高身體免疫力的效果,這是廣場舞令中老年婦女著迷的一個主要原因。經常跳廣場舞可以改善心肺功能,促進消化,加速新陳代謝,消除疲勞和精神緊張,從而提高全民健康素養。跳廣場舞還能讓舞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歡快的舞曲和舞姿上,大腦的思維轉移到舞曲與舞蹈動作中,使舞者內在的情感得以宣泄,在消除緊張情緒、緩解壓力的同時,身心達到最佳的狀態,使得舞者認知自我,增強自信。
2 廣場舞創作創新的背景
廣場舞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為鄉村振興的發展也增添了活力。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廣場舞活動中來,人們對廣場舞的形式和內容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廣場舞的創作創新提上了日程。廣場舞受眾廣、群體龐大,很多文藝創作人員都對廣場舞的創作創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具有進行廣場舞編創的動力。充分挖掘廣場舞文化活動內涵,將廣場舞與舞蹈藝術、地方民族文化相結合,通過編創出集娛樂、健身、社交、提升城鄉居民藝術修養、滿足審美需求等功能有機統一的廣場舞作品,讓廣場舞活動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全民藝術普及和鄉村文化振興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是相關領域從業人員的職責所在。
3 廣場舞的創作創新要點
廣場舞只有接地氣,擁有較強的親和力,才能被人民群眾所接受。因此,舞蹈創作者一定要堅持群眾路線,根植傳統文化,努力開發地域文化資源,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廣場舞舞蹈作品,使廣場舞既具有生活性、娛樂性又具有藝術性[1]。
3.1 創新思想觀念
創新思想觀念指的是更新人們的思想,在此基礎上,轉變行為。創新思想觀念是文藝創新的重點。為了更好促進廣場舞文化的持續發展,其一,需正確認識廣場舞的本質,將它融入精神文明建設中,將廣場舞文化當作促進群眾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民生工程,來抓重點、促發展。其二,在發展廣場舞文化的過程中,要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及民族文化特點,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秉持著包容、開放的文化建設思想意識與態度,為廣場舞文化的制度建設奠定基礎。
3.2 確定創新方向
在進行廣場舞創作創新時,要堅持創新方向不動搖。一是易懂。廣場舞有著很好的群眾基礎,參與人數多,舞蹈教師們不可能對所有人言傳身教,這就要求創作者堅持廣場舞創作創新的易懂性方向,創作出對于群眾來說簡單易懂的舞蹈。二是易學。除了動作簡單明快之外,還要考慮動作的難易度。大部分參與廣場舞的群眾沒有舞蹈基礎,創作者要考慮群眾的接受能力,創作出群眾易學的舞蹈。三是易演。舞蹈要能夠在群眾中推廣,讓廣場舞隨地能演、隨時能跳。
《禮記·大學》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斷創作創新,向群眾提供舞蹈精品,才能讓廣場舞這一文化活動形式經久不衰,為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3.3 創新組織形式
如果想讓廣場舞文化不斷發展,需要建設規范化的制度,同時還需創新廣場舞的組織形式。當前,許多農村的廣場舞都是由人民群眾自發組織的,缺乏專門的組織,致使時間、地點、人員參與情況雜亂無章,缺乏管理。因此,需創新并采用多樣式的組織形式,確保廣場舞文化的順利發展。其一,政府部門可以參與其中,加大對文化廣場的管理力度,投入資金,采購相應的配套設備,確保硬件設備的完善。政府部門還可安排專業人士來維持廣場秩序,加強治安管理,及時保潔。其二,文化部門可以參與其中,提供廣場舞比賽、展演的平臺,鼓勵人民群眾參與到廣場舞活動中來。同時,文化部門通過開設培訓班的方式,系統地培訓和指導廣場舞老師,使老師的理論知識、舞蹈水平以及綜合素養得到有效提升,為人民群眾提供指導。通過組織開展交流性的比賽、展演活動,加強交流和溝通,能夠增進人民群眾對廣場舞的學習,提升水平,促進廣場舞的創作和創新。
3.4 創新編排原則
人民群眾參與廣場舞的目的多種多樣,涵蓋了健身、娛樂、社交等多個方面。在創編廣場舞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參與者的需求、興趣和能力,確保廣場舞既具有廣泛的參與性,又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多樣化需求。
廣場舞的創編應采取簡潔易學原則。考慮到參與者多為非專業舞者,動作設計應簡單易懂,避免過于復雜的舞步和技巧編排,讓每個人都能夠快速掌握。通過重復某些動作序列,幫助參與者更好地記憶和練習,提高舞蹈的整體感和流暢感。考慮到不同群體的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編排時應設計多種難度級別的動作供選擇,確保所有動作都是安全的,避免可能導致受傷的高難度動作或劇烈運動。鼓勵編排中的互動環節,如對唱、對跳等,增強舞者之間的交流和團隊協作。注重情感的表達,通過傳達積極的情緒和態度,讓舞者在跳舞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和滿足。
廣場舞的創編還要以群眾適應性和娛樂性為原則,廣場舞的對象分兒童、青年、中老年,每個年齡階段的對象身體狀況都不相同,在創編廣場舞的時候,要根據運動對象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進行舞蹈動作的設計,對運動對象的需求和喜好進行充分了解,將健身與娛樂相融合,讓人們在舞蹈的過程中享受聽覺和視覺的美感,創編出滿足大部分人群需求的廣場舞。
廣場舞的很多動作是源于特色的民族舞蹈,不同的地域會有不同特色的廣場舞,在進行廣場舞創編的時候,創編者要依據當地特色民俗和特色文化,將民族特色融入廣場舞中,讓廣場舞能體現民族情感,使當地更多的人能夠接受廣場舞,同時讓廣場舞反過來加強人們的團結意識和民族意識。
廣場舞的創編要采取包容性原則,在保持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可以不斷創新,引入新的舞蹈元素和創意,嘗試將不同風格的舞蹈元素進行融合,創造出獨特的廣場舞作品。根據參與者的興趣和需求,為他們量身定制個性化的廣場舞作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豐富群眾的廣場舞體驗。與其他領域的藝術家或機構進行合作,共同創作出更具創新性的廣場舞作品。
廣場舞的創編要采取主題和時代發展相融合的原則,廣場舞是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產物,是新時代大眾文藝發展現狀的反映,對文化市場繁榮和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廣場舞的內容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彰顯時代新風貌。作為文藝工作者,在創作時一定要注意舞蹈的立意和選材,自覺地摒棄庸俗、不當的創作素材,不能為了迎合一些人的低級趣味而創作和時代主旋律不和諧的舞蹈,更不能低俗媚俗、嘩眾取寵。
4 廣場舞的創作創新實踐
4.1 多元并存
廣場舞具有群眾性和開放性,所以廣場舞參與人數基數大。參加跳廣場舞的群眾的性別、年齡和身體條件都不相同。在創編的時候,要考慮到不同的參與對象的不同情況,對廣場舞的時間、動作強度等因素進行分析。如兒童廣場舞就要求動作強度不宜過大,舞蹈效果生動、活潑。青年人群的廣場舞可以加大動作強度,加快舞蹈節奏。對于中老年人,廣場舞的動作強度不宜過大。舞蹈動作不僅要體現穩重的特點,還要讓中老年人感受到激情。
廣場舞創編需要引入新元素。在保持傳統風格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引入新的舞蹈元素和創意,嘗試將不同風格的舞蹈元素進行融合,創造出獨特的廣場舞作品。例如,可以將現代舞、街舞、拉丁舞等不同風格的舞蹈元素融入廣場舞中,使其具有多樣性和觀賞性[2]。
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現代舞元素中,可以選擇一些簡單易學的現代舞動作融入廣場舞創編中。如柔美的手臂線條,流暢的身體轉動等,這些動作相對簡單、容易掌握,適合大眾學習。街舞元素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流行性的街舞動作,如霹靂舞(breaking)的地板動作,鎖舞(locking)的定格動作等。拉丁舞元素選擇一些簡單易學的拉丁舞基本步伐和手臂動作,如倫巴的基本步、恰恰的手臂擺動等,這些動作可以顯著增強廣場舞的熱情和活力。
還可以將選定的現代舞、街舞和拉丁舞元素與廣場舞的動作進行組合,形成新的舞蹈套路。在創編的過程中,要注意動作之間的銜接和過渡,使整個舞蹈流暢自然。根據最后廣場舞與現代舞、街舞和拉丁舞元素組合的效果,選擇合適的音樂進行搭配。可以選擇一些具有現代風格、街舞風格和拉丁風格的流行歌曲或經典老歌作為背景音樂,讓參與者在熟悉的環境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舞蹈水平。
4.2 古今融合
廣場舞來源于我國的民族民間舞,很多廣場舞具有民族風格,如秧歌舞、安徽花鼓燈等。在創新廣場舞的時候,要將現代社會的時尚元素融入舞蹈中,將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相結合,讓廣場舞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首先,舞蹈創作創新,必須以人民群眾的審美為基準,要能夠激發人民群眾參與興趣,反映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實現藝術與文化的緊密結合。其次,舞蹈藝術的創新創作,要從內容、形式等各個方面,進行仔細構思與編排。最后,整個舞蹈創作必須具有真實性、整體性、多元性、創新性,既要實現傳統舞蹈元素的傳承,還要體現時代的特色,改變人們的思想認知。
5 結語
綜上所述,廣場舞是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展現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彰顯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僅是藝術和生活的融合,也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融合。同時,廣場舞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使他們更加積極樂觀。可以說,廣場舞是新時代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文藝工作者,在創作創新廣場舞蹈動作時,一定要努力把握時代主題,精心進行創作素材,同時創新思路,打造出既具有觀賞性又具有藝術性的廣場舞作品,以便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引用
[1] 李敬華.廣場舞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中的意義[J].中國民族博覽,2024(1):153-155.
[2] 敬雪梅.廣場舞在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作用[J].農家參謀, 2017(15):31.
作者簡介:化振江(1975—),男,安徽潁上人,本科,中級群文館員,就職于安徽省潁上縣半崗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