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核心素養理念,探討小學美術教學的創新策略,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分析了當前小學美術教學的現狀,指出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教學策略。這些策略旨在促進學生創造力、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的發展,同時也為小學美術教育的改革提供了理論和實踐上的參考。
1 核心素養的內涵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需具備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涵蓋了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核心素養的內涵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學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和技能,如繪畫技巧、色彩運用以及構圖布局等。其次,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美術教學應當致力于培養學生對美的感知、欣賞和創造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欣賞不同風格的藝術作品,教師能夠幫助他們發現美、感受美,并激發他們創造美的能力。在核心素養的指引下,教師需要特別關注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藝術表達,不僅能夠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還能夠讓他們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體驗情感的變化,從而培養情感表達能力。
2 當前小學美術教學的挑戰
當前,小學美術教學主要以傳授基礎知識和技能為主,注重學生的作品創作和技法訓練。教師通常會在課堂上講解美術的基本概念、技法和歷史背景,然后指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完成課堂作業或個人創作[1]。
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小學美術教學中也暴露出一些明顯的局限性。首先,教學內容過于單一,缺乏創新性和多樣性。許多教師過于依賴教材,未能充分利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這導致學生接觸到的藝術形式和文化背景相對狹窄。這種教學內容的局限性不僅限制了學生的視野,也影響了他們對美術的多元理解和欣賞。其次,傳統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存在諸多弊端。一方面,它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在傳統模式下,學生常被要求按照教師的示范和指導進行創作,缺乏自主探索和創新的空間。另一方面,學生對這種單向傳授方式缺乏參與感和主動性,因此,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進而導致他們對美術學習的興趣逐漸減弱。
3 核心素養在小學美術中的重要性
3.1 核心素養對于小學美術教學的意義
核心素養指導下的美術教學,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美術技能訓練,而是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教學目標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為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多元整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掌握基本的美術知識和技能,還能夠培養審美能力、創新思維和人文素養。
基于核心素養的美術教學,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不僅包括傳統的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還可以融入科技、文學、社會科學等跨學科內容。教學形式也更加多元化,如項目式學習、情境化教學、合作學習等,使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環境中提升綜合能力。
核心素養的引入促使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主體性發揮,通過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和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和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2 核心素養對小學生發展的意義
美術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核心素養指導下的美術教學,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基本的美術知識和技能,還能夠通過對不同藝術形式的欣賞和創作,提升自身的審美感知、欣賞和創造能力。這種審美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核心素養強調創新思維的培養,這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尤為重要。通過多樣化的創作活動和創新性的教學設計,學生能夠在美術學習中發揮想象力、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形成獨特的藝術表達和個性化的創作風格。這種創新思維的培養對于學生的未來學習和職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2]。
美術教育不僅是技能和知識的傳授,更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核心素養指導下的美術教學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形成。通過藝術創作和欣賞活動,學生能夠體驗到快樂、自信和成就感,培養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4 核心素養下小學美術教學創新策略
4.1 跨學科融合策略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跨學科融合策略通過將美術與語文、科學、社會等學科相結合,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
美術與語文的融合:美術與語文的融合可以通過繪本創作、詩歌配圖等活動實現。繪本創作不僅要求學生具備美術技能,還需要他們運用語言表達和故事敘述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一個主題,如季節變化或傳統節日,通過繪畫和文字相結合的方式,在美術創作中融入文學元素,創作屬于自己的繪本。學生在創作過程中,不僅提升了繪畫技巧,還鍛煉了語言表達和故事編排的能力。這種跨學科的融合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美術與科學的融合:通過科學實驗和觀察,引導學生進行美術創作。例如,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繪制植物變化的素描和色彩變化圖,從而將科學知識與美術技能相結合[3]。
美術與社會的融合:結合社會熱點和歷史事件,設計主題性美術活動。例如,學生可以通過繪畫表達對環境保護的理解,或者通過繪制歷史人物畫像,了解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
4.2 情境教學策略
情境教學是一種通過創設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和體驗的教學方法。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情境教學可以通過創設具體的美術創作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來進行。
真實情境的創設:學校可以定期舉辦藝術節,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設計海報、制作裝飾品等活動。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學習和應用美術技能,不僅提升了學習興趣,還在實踐中增強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模擬情境的創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古代工藝品的制作過程,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工匠,學習和體驗傳統工藝的制作方法。在“陶藝制作”活動中,學生可以模擬古代陶藝工匠的工作場景,通過實際操作,學習陶藝制作的基本技能。這種模擬情境的創設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增強了他們的歷史感和文化認同感。
4.3 項目式學習策略
項目式學習策略通過設計基于項目化的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項目式學習策略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師可以設計基于真實問題的項目任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例如,設計一個“社區美化”項目,學生需要調查社區環境問題,提出美化方案,并通過實際操作完成美術創作。通過這種基于項目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夠深入理解和掌握美術知識,還能夠培養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在項目中分組合作,共同完成任務。通過團隊合作,學生可以學習分工合作、溝通協調等重要技能,增強團隊協作能力。例如,在“環保海報設計”項目中,學生需要分組合作,共同設計海報和宣傳材料。在合作過程中,學生不僅提升了美術技能,還鍛煉了溝通和合作能力。
5 案例分析——跨學科融合策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四季之美”
5.1 課程目標
學生能夠理解四季的特點和變化,掌握不同季節的繪畫技巧。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增強學生對自然美的感受和熱愛,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5.2 準備階段
教師準備:收集四季的圖片、視頻和文字資料;準備繪本創作的模板和材料;設計科學觀察記錄表和社區訪問調查表。
學生準備:分組,確定每組的角色和任務;收集與四季相關的詩歌、故事等語文素材。
5.3 實施階段
5.3.1 美術與語文的融合:四季繪本的創作
教師講解繪本的基本結構和創作步驟,引導學生選擇一個季節為主題,創作繪本內容。
學生分組,每組負責一個季節的繪本創作。內容包括季節的特點、代表性動植物、人們的活動等。每個頁面配有相應的文字描述。
各組展示自己的繪本,進行小組互評和教師點評。通過繪本創作,學生不僅提升了繪畫技巧,還鍛煉了語言表達和故事編排能力。
5.3.2 美術與科學的融合:四季變化的科學觀察
教師講解四季變化的原因和科學原理,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和記錄。
學生分組,定期觀察學校周圍的自然環境,記錄動植物的變化情況。
學生將觀察數據整理成圖表或報告,分析四季變化的規律和影響因素。通過科學觀察,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自然環境的理解,還提升了觀察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5.3.3 美術與社會的融合:社區訪問與環境美化方案設計
教師講解社區環境美化的意義和方法,并指導學生設計一個社區環境美化方案。方案包括美化點的設計圖、材料和實施步驟等。通過社區訪問和方案設計,學生不僅增強了社會責任感,還鍛煉了團隊合作和問題解決能力。
6 結語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小學美術教學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核心素養的提出為小學美術教學指明了新方向,著重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及職業能力,這些均是未來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質。本文詳細闡述了在核心素養框架下小學美術教學的創新策略,旨在通過這些策略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培育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其未來學習與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展望未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小學美術教學將面臨更多挑戰與機遇。如何在核心素養理念下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與學生綜合素質,成為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這需要我們不斷探索與實踐,總結經驗,推廣行之有效的教學創新策略,為小學美術教學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們有理由堅信,小學美術教學將在創新道路上不斷邁進,為培育更多具備創新精神和全面素質的未來人才貢獻更大力量。
引用
[1] 薩日娜.小學美術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微探 ——《風華正茂·語文寫作櫥窗》[J].內蒙古教育,2019 (33):57-58.
[2] 李苗苗.核心素養視角下創新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途徑探究[J].考試周刊,2021(2):153-154.
[3] 閔余梅.新課標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創新性研討[J].新課程導學,2023(8):44-47.
作者簡介:薛昆(1984—),男,山東青島人,本科,一級教師,就職于山東省青島市青島西海岸新區柳花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