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傳統剪紙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底蘊。本文聚焦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在幼兒園活動中的引入,首先剖析了剪紙藝術的歷史、流派、技法等概況,凸顯其獨特魅力,進而探討了在幼兒園引入剪紙藝術對幼兒身心發展及文化傳承的重要價值,提出加強教師培訓、營造活動環境等引入策略,為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在幼兒園的發展提供理論基礎,以期說明合理引入剪紙藝術可以有效促進幼兒多方面發展且利于文化傳承。
民間傳統剪紙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它以紙為媒介,通過剪刀或刻刀創造出豐富多彩、寓意深刻的圖案,廣泛地反映了民眾的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與精神追求。在幼兒園活動中引入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具有深遠的雙重意義。就幼兒個體成長而言,剪紙活動能夠有效鍛煉幼兒的手部精細動作,促進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激發他們天馬行空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在專注剪紙創作的過程中逐步培養耐心與專注力等良好品質。從文化傳承的宏觀視角來看,幼兒是文化傳承的新生力量與希望之星,教師讓他們自幼接觸并深入了解民間傳統剪紙藝術,有助于其在幼小的心靈中播撒下傳統文化的種子,使其親身體驗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進而樹立起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感與自豪感,為民間傳統剪紙藝術乃至整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奠定堅實基礎。
1 民間傳統剪紙藝術概述
民間傳統剪紙藝術是中華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獨特的藝術魅力。
剪紙藝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早期人類在樹葉、皮革、金箔等薄片材料上進行雕、鏤、剔、刻等活動,雖然當時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剪紙,但為剪紙藝術的誕生奠定了基礎。隨著造紙術的發明與普及,紙張成為剪紙的主要材料,剪紙藝術逐漸發展成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剪紙都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與功能用途。例如,在唐代,剪紙已處于大發展時期,從陜西古墓中出土的唐代剪紙作品可以看出當時剪紙技藝的高超。到了宋代,剪紙開始應用于陶瓷工藝等領域,吉州窯的陶瓷就常以剪紙作為裝飾花紋。明清時期,剪紙藝術更加普及,成為民間裝飾家居、慶祝節日的重要手段,每逢春節、婚慶等喜慶場合,人們都會用剪紙來增添歡樂祥和的氛圍。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的剪紙藝術風格迥異。北方剪紙往往具有粗獷豪放、質樸夸張的特點。例如,陜西剪紙,造型古樸厚重,多以動物、人物等為題材,在表現手法上大刀闊斧,強調大的形態和輪廓,具有濃郁的黃土高原風情。河北蔚縣剪紙則以彩色剪紙聞名,色彩鮮艷豐富,在制作工藝上采用刻紙的方法,細膩地表現出各種花卉、戲曲人物等形象,生動逼真。南方剪紙相對細膩婉約、精巧秀麗。例如,江蘇揚州剪紙,線條流暢柔美,構圖精巧雅致,題材多為花卉、鳥獸、山水等自然景觀,展現出江南水鄉的靈秀之氣。廣東佛山剪紙結合了當地的銅箔、金箔工藝,色彩金碧輝煌,圖案多以神話傳說、戲曲故事為主,富有濃郁的嶺南文化特色。
剪紙藝術的技法豐富多樣。最基本的是折疊法,通過不同方式的折疊紙張,可以創造出對稱或重復的圖案效果,如對折剪可以剪出左右對稱的圖形,多次折疊后能剪出連續的花邊圖案等。剪刀剪是最常用的手法,藝人憑借一雙巧手和一把剪刀,在紙上剪出各種形狀和線條,通過剪痕的長短、疏密、曲直等來表現物體的形態和質感。刻紙法則是用刻刀在紙上刻制圖案,這種方法能夠更加精細地表現復雜的細節,適合制作大型或多層剪紙作品。剪紙作品可以是單色剪紙,以簡潔的黑白或單一色彩呈現圖案,依靠線條和形狀來表現主題;也可以是彩色剪紙,通過染色、套色、填色等方式使剪紙作品色彩斑斕,增強視覺沖擊力。剪紙的構圖形式不拘一格,有對稱式構圖,給人以平衡、穩定的美感;也有均衡式構圖,通過元素的大小、疏密、輕重等的巧妙安排,使畫面富有動感和變化。圖案題材廣泛,包括人物、動物、植物、風景、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吉祥圖案等,這些圖案往往都蘊含著美好的寓意,如蝙蝠象征著福氣,牡丹代表著富貴榮華,鴛鴦寓意著愛情美滿等,反映了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 幼兒園活動中引入剪紙藝術的教育價值
2.1 鍛煉手部精細動作與手眼協調能力
剪紙需要幼兒靈活運用手指控制剪刀,進行裁剪、轉彎、鏤空等操作。這些動作能夠有效鍛煉幼兒手部的小肌肉群,如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間的協調配合。例如,在剪一個復雜的雪花圖案時,幼兒需要精準地控制剪刀沿著線條移動,這一過程對手部精細動作的要求很高。同時,幼兒在剪紙過程中需要眼睛觀察圖案的形狀、線條走向,然后指揮手部動作進行裁剪,這對發展手眼協調能力非常有幫助。例如,在剪一個連續的花邊圖案時,幼兒要一邊看著圖案,一邊控制剪刀剪出連貫的形狀,從而促進了手眼協調[1]。
2.2 培養創造力與想象力
剪紙是一種開放性的藝術活動,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自由地創作形狀和圖案。他們可以把一張紙剪成各種奇奇怪怪的形狀,再組合成新的東西。比如,幼兒可能會把剪成的圓形當作太陽、餅干,或者是小動物的腦袋,通過這種自由組合和想象,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故事和形象。而且,剪紙沒有固定的模式,幼兒可以突破常規思維。例如,在傳統的剪紙圖案基礎上,幼兒可能會添加自己喜歡的元素,如給小兔子穿上輪滑鞋,或者讓房子飛起來,這極大地激發了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2.3 培養耐心與專注力
剪紙是一個需要靜下心來完成的活動,尤其是當幼兒嘗試剪出比較復雜的圖案時,更需要集中注意力,仔細地操作每一個步驟。例如,要完成一幅多層的剪紙作品,幼兒需要耐心地一層一層地剪,這個過程可以鍛煉他們的耐心。在剪紙過程中,幼兒會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世界里,專注于手中的作品,避免被外界干擾。這有助于他們養成專注做事的好習慣,對于幼兒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非常重要。
2.4 傳承和弘揚民間傳統文化
幼兒作為文化傳承的新生力量,剪紙藝術為他們打開了了解傳統文化的大門。通過接觸剪紙藝術,幼兒能夠感受到民間文化的深厚底蘊。例如,在學習剪傳統的窗花圖案時,幼兒可以了解到春節期間貼窗花這一民俗習慣的意義,包括祈福、驅邪等傳統寓意。剪紙作品往往包含豐富的民俗風情元素,如人物、動物、花卉等圖案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義,反映了不同地區的風俗習慣。幼兒在學習剪紙的過程中,可以深入了解這些民俗文化,樹立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例如,當幼兒剪出帶有“連年有余(魚)”圖案的剪紙時,就會對這一代表吉祥如意的傳統觀念有所認知,從而讓剪紙文化在年輕一代中得以延續和發展[2]。
3 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引入幼兒園活動的策略
3.1 加強教師剪紙技能,開展剪紙藝術專項培訓
定期組織教師參與剪紙藝術專項培訓工作坊或進修課程。邀請剪紙藝術大師親臨現場,傳授精湛的剪紙技法,如脫稿剪紙、染色剪紙等高級技巧,提升教師剪紙技能水平。同時,安排教育專家進行剪紙教學方法培訓,如情境教學法在剪紙課堂的應用,讓教師學會創設富有吸引力的剪紙教學情境;講解如何通過啟發式提問引導幼兒發揮創意。此外,開展剪紙文化內涵解讀培訓,深入剖析剪紙藝術背后的民俗文化、歷史傳承等知識,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好地向幼兒傳遞剪紙文化,全方位增強教師開展剪紙教學的專業素養。
3.2 建立教師學習交流平臺
搭建園內剪紙教學研討平臺,每周組織一次剪紙教學分享會,教師們在會上交流本周剪紙教學的心得、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例如,一位教師分享在教幼兒剪花朵時如何引導幼兒創新花瓣形狀,其他教師可以從中學習借鑒。同時,積極拓展園際交流渠道,通過參加區域內幼兒園剪紙教學觀摩活動,實地學習其他園所先進的剪紙教學經驗與課程設置模式。還可以利用線上交流社區,如創建剪紙教師微信群或論壇,教師們隨時分享優質剪紙教學資源,如新穎的剪紙教案、精美的剪紙作品圖片等,共同探討教學中的疑難問題,促進教師群體在剪紙教學方面的專業成長與共同進步。
3.3 打造剪紙藝術活動室或展示區
在幼兒園內專門開辟一間剪紙藝術活動室,室內裝飾以剪紙藝術為主題,張貼各種經典剪紙作品、剪紙藝術發展歷程介紹海報等,營造濃厚的剪紙藝術氛圍。配備充足且多樣化的剪紙工具與材料,包括兒童專用安全剪刀,各種質地、顏色、尺寸的剪紙,以及繪圖鉛筆、膠水等輔助材料,滿足幼兒不同的創作需求。同時,在幼兒園里顯眼的地方,如走廊墻壁、大廳等,設置剪紙作品展示區,定期展示幼兒的優秀剪紙作品,并標注作品名稱、作者班級,及作者的創作靈感,增強幼兒的成就感與自信心,讓剪紙藝術成為幼兒園環境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激發全體幼兒對剪紙藝術的熱愛與向往。
3.4 開展剪紙文化主題活動
結合傳統節日與民俗慶典開展豐富多彩的剪紙文化主題活動。在春節前夕,組織“紅紅火火剪窗花”活動,教師向幼兒介紹春節貼窗花的傳統習俗,帶領幼兒一起剪制寓意吉祥的窗花,裝飾教室窗戶與幼兒園大門,讓幼兒親身感受春節的喜慶氛圍與剪紙藝術在民俗中的重要地位。在端午節時,開展“端午剪紙粽飄香”活動,引導幼兒剪出粽子、龍舟等圖案,同時講述端午節的由來與相關傳說故事,加深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內涵的理解。此外,舉辦剪紙文化節,設置剪紙展覽區、剪紙手工體驗區、剪紙文化表演區(如邀請民間藝人表演剪紙技藝)等多個區域,讓幼兒、家長與教師共同參與其中,全方位體驗剪紙藝術的魅力,使剪紙文化深深扎根于幼兒園的教育活動與文化生活之中[3]。
4 結語
民間傳統剪紙藝術在幼兒園活動中的引入,是一項富有意義且極具挑戰性的教育實踐。通過深入剖析,筆者清晰地認識到這一舉措對幼兒成長及文化傳承的雙重意義。從教育價值來看,剪紙藝術為幼兒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多元滋養。它像一把鑰匙,開啟了幼兒手部精細動作與手眼協調能力發展的大門;又似一盞明燈,照亮了幼兒創造力與想象力的馳騁空間;更如一位摯友,陪伴幼兒在耐心與專注力的培養之路上穩步前行。同時,它還是一座橋梁,將幼兒與源遠流長的民間傳統文化緊密相連,使幼兒在剪紙的奇妙世界里領略民俗風情,播種下民族文化認同與自豪的種子。展望未來,筆者期待更多的幼兒園能夠重視民間傳統剪紙藝術的教育價值,積極探索創新,將剪紙藝術融入日常教育活動的每一個角落。
引用
[1] 陳金平.幼兒園藝術教育中民間工藝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以鳳凰縣A幼兒園美術教育為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2] 顏雯雯.幼兒教師紙工課程實施的個案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4.
[3] 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許麗敏(1992—),女,山東聊城人,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就職于聊城市東昌府區柳園街道中心幼兒園唐莊分園;劉艷艷(1990—),女,山東聊城人,本科,中小學二級教師,就職于聊城市東昌府區柳園街道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