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Mozart)的歌劇《唐·璜》(Don Giovanni)作為經典藝術作品,以其豐富的情感表現和復雜的人物關系在音樂史上占據重要地位。這部歌劇不僅成功塑造了唐·璜這一角色,展現了一個極端自由主義者對愛情的態度,還深刻剖析了多位女性角色的情感選擇及其對愛情的理解,揭示出唐·璜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深重傷害。本文將通過對《唐·璜》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音樂語言的解讀,探討愛情與自由的碰撞如何推動戲劇發展,并揭示莫扎特通過這一作品對人性沖突表達的哲學思考。
1 歌劇《唐·璜》中唐·璜的背景
1.1 歌劇《唐·璜》的背景
《唐·璜》是一部享有盛譽的經典歌劇,由莫扎特作曲,洛倫佐·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編劇。作為一部“詼諧戲劇”(Dramma Giocoso)——即帶有喜劇元素的悲劇,它自1787年首演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對自由與道德之間的矛盾最復雜、最深刻的表達之一[1]。該作品不僅展現了唐·璜的浪蕩生活與最終審判,還以此為載體探討了人性中的自由與道德沖突。這一角色不僅象征著追求自由的欲望,還暗含了對社會規范的挑戰,體現出人性在愛情和自由之間的矛盾[2]。
1.2 研究問題與目的
本文聚焦于《唐·璜》中唐·璜對自由的極端追求,以及在這種追求下各人物所表現出的愛情觀。通過分析歌劇中的情節沖突、人物性格和音樂表現,本文旨在揭示莫扎特如何通過這一故事揭示愛情與自由的不可調和性,并探討這種人性沖突的哲理意義[3]。
2 唐·璜的形象分析:自由與道德的挑戰者
2.1 唐·璜的性格特征
唐·璜是自由與放蕩的象征,他在追求欲望和享樂的過程中完全不顧社會道德。他的自由觀意味著逃避一切責任和規則。他的極端自由觀在歌劇的開場戲中即得以體現。這一場景中,他試圖侵犯唐娜·安娜(Donna Anna),并在與她的父親的沖突中將其父殺害,表現出對法律與倫理的蔑視。
2.2 唐·璜的愛情觀
在唐·璜眼中,愛情不僅僅是短暫的情感體驗。他把愛情視為一種征服和享樂的方式,而非責任與忠誠的表現。他不斷地追逐不同的女性,將每次新的征服視作對自由的印證,但這種無責任的愛情觀最終讓他身陷困境。他對女性的征服不僅是出于欲望,更是一種宣泄個體自由的手段。唐·璜的行為揭示了極端自由的危險,并且也在無意中揭露了人性中無法逃避的道德束縛。在歌劇第一幕中,唐·璜在《唐·璜名冊》一曲中列出被其征服的女性,這一場景顯示了他對感情的輕蔑態度。唐·璜的行為反映了他將愛情視為對自由的挑戰,而非情感的真摯付出。
2.3 唐·璜的自由觀
唐·璜是極端的自由追求者,他視一切社會規則為束縛,并將愛情作為享樂的手段。他的自由觀體現在他對個人欲望的極端追求和行為的極端放縱上,體現在他不受任何道德約束的生活方式中,這種極端自由主義反映了他對社會規范的挑戰。正如他在與唐娜·安娜的糾葛中所表現的那樣,他不斷通過玩弄他人情感來驗證自己的自由。這種自由雖然充滿吸引力,但也導致了唐·璜最終的毀滅,因為它無法與社會的道德規范和責任意識相容。
3 人物關系中的人性沖突
3.1 唐娜·安娜與唐·璜
唐娜·安娜是指揮官(ll Commendatore)的女兒。歌劇一開場,唐·璜企圖侵犯唐娜·安娜,她奮力反抗并試圖揭露唐·璜的身份。隨后,唐·璜與前來營救女兒的指揮官展開決斗,最終殺死了他。此事促使唐娜·安娜誓要為父親報仇,激發了她對唐·璜的強烈憎恨。
唐·璜代表著無法無天的欲望和放蕩不羈的自由,而唐娜·安娜則象征著對正義和道德的堅守。她與唐·璜的沖突不僅是個人的復仇心愿,更象征了善與惡之間的較量。唐娜·安娜的角色充滿道德感和正義感,她渴望為父親復仇,揭示了人性中對正義的追求與對邪惡的痛恨。她的憤怒和痛苦使她成為唐·璜的對立面,象征著對道德秩序的捍衛。
3.2 唐娜·艾爾薇拉的角色定位
唐娜·艾爾薇拉(Donna Elvira)是唐·璜的舊情人,但他很快拋棄了她。她對愛情表現出深深的執著,甚至不惜承受自我毀滅的代價。她不斷追隨唐·璜,試圖讓他悔改,恢復他們的關系。她是唯一一個試圖讓唐·璜面對他自己的道德敗壞的人物。她表面上看起來無法割舍唐·璜,但在內心深處,她也一直無法接受唐·璜對她的背叛。她在愛與恨之間徘徊,既痛恨唐·璜的背叛,又無法完全放下對他的感情。這種追逐表面上是一種執著的愛,實際上也是對道德的執著。在唐娜·艾爾薇拉與唐·璜的感情糾葛中,愛情表現為一種不可磨滅的羈絆,同時也表明愛情也構成了對自由的另一種挑戰。她的角色象征了一種無奈的愛情,表現了人性對失控自由的矛盾心態:即便唐·璜一次次背棄她,她依然執著于一種道德上的救贖。
3.3 唐·璜與澤爾莉娜:欲望與誘惑
澤爾莉娜(Zerlina)是一位天真活潑的農家少女,她即將與馬賽托(Masetto)結婚。然而,唐·璜試圖勾引她,希望將她從未婚夫那里奪走。在唐·璜的甜言蜜語的引誘下,澤爾莉娜一度動搖,但最終選擇了回歸自己的未婚夫。
澤爾莉娜與唐·璜的關系體現了欲望與道德的沖突。唐·璜象征著無盡的誘惑,而澤爾莉娜則代表了天真與純潔。當她面對唐·璜的引誘時,內心的欲望與對忠誠的堅持產生了沖突。
3.4 萊波雷洛的身份矛盾
萊波雷洛(Leporello)作為唐·璜的仆人,他一方面為主人效力,一方面又厭惡唐·璜的行為。他經常抱怨自己被迫參與唐·璜的惡行,但卻始終未能真正脫離他的控制。外表忠于主人的他,在跟隨唐·璜的過程中既表現出對其生活方式的羨慕,同時也不斷為唐·璜的所作所為感到不安,時常表現出道德層面的掙扎,這種矛盾既是由于他的身份所限,也是人性中道德與欲望的沖突體現[4]。某種層面,他是唐·璜的影子。萊波雷洛的內心沖突反映了人性中的順從與反叛,他的從屬地位使他陷入了道德困境:既想反抗唐·璜的不道德行為,又因自身的懦弱和利益驅使而無法擺脫主仆關系,也就難以對唐·璜進行批判。這種矛盾使他成為劇中頗具諷刺意味的角色,展示了人性在權力壓迫下的屈從與妥協。他的忠誠和不滿之間的矛盾讓他成為一名復雜的配角,他是自由的旁觀者,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參與了唐·璜的墮落。
萊波雷洛的角色顯示出人性在極端自由觀面前的掙扎,同時也預示了唐·璜最終的悲劇性結局。
4 音樂表現中的人性沖突
4.1 音樂主題的對比
莫扎特通過音樂將人物進行對比,表現了人物之間的對立。他通過鮮明的音樂主題展現了唐·璜和其他角色之間的矛盾。在唐·璜與萊波雷洛的二重唱中,莫扎特暗示了兩人之間對道德的不同態度。萊波雷洛的音樂比較壓抑和沉重,而唐·璜的音樂主題則充滿活力,而這正表現出萊波雷洛對唐·璜的矛盾心態,極大地豐富了人物性格,強化了歌劇對自由與道德沖突的藝術表達張力。莫扎特在《唐·璜》中,通過對比不同的音樂主題,為每個角色賦予了獨特的聲音,使歌劇成為了一幅豐富多彩的音樂畫卷。無論是唐·璜與石像的對峙,還是三位女性角色的情感表達,都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上的非凡才華??偠灾?,這種主題對比不僅增強了戲劇沖突,還揭示了人物內心的復雜性,使《唐·璜》成為歌劇史上的不朽杰作。
4.2 唐娜·艾爾薇拉詠嘆調中的情感表現
唐娜·艾爾薇拉是一個復雜且富有情感深度的角色,她的詠嘆調充滿了矛盾與激情,展示了她在愛與恨之間的掙扎。唐娜·艾爾薇拉原本是唐·璜的舊情人,卻被他無情拋棄。她深受背叛之痛,卻仍對唐·璜抱有希望,這種矛盾的情感在她的詠嘆調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她的詠嘆調《??!誰能告訴我》(Ah!chi mi dice mai)表現了她對唐·璜的失望與憤怒。在這段詠嘆調中,她剛剛得知唐·璜背叛了她,憤怒和痛苦令她失去理智。這首詠嘆調不僅表現了她強烈的憤怒,還透露了她內心的傷痛與不解,展現了她對唐·璜的復雜情感。莫扎特在音樂中通過高亢的音調和快速的節奏,表現出她內心的掙扎和對唐·璜的不滿。通過這一音樂處理,莫扎特不僅表現了唐娜·艾爾薇拉的情感狀態,也揭示了愛情與自由沖動的悲劇性,更是對人性中愛情與理智沖突的深刻剖析[5]。
4.3 結尾場景的音樂表現
在結尾場景里,唐·璜面對石像審判拒絕悔改。在這段音樂里,莫扎特運用了強烈的和聲和節奏表現出唐·璜對死亡的抗拒與傲慢。這種音樂安排象征了對極端自由的最終審判,揭示了極端自由觀的悲劇性后果。這一音樂處理象征了人性對終極審判的抗拒,并揭示了無節制自由所導致的悲劇結局的必然性。
5 結語
莫扎特的《唐·璜》通過描繪愛情與自由的碰撞,展現了人性中的矛盾。唐·璜的形象揭示了個人欲望對自由的追求是如何影響他人的,反映了個人欲望與社會道德的沖突。在音樂的表現中,莫扎特通過旋律的對比和和聲的安排,強化了人物的情感與內心沖突,使《唐·璜》成為一部富有哲理深度的歌劇作品。莫扎特通過音樂和劇情塑造了一個既令人向往又令人畏懼的自由世界,讓觀眾在欣賞歌劇的同時,也不由得對人性本質進行深刻的反思?!短啤よ凡粌H是一場視聽盛宴,更是一部關于人類道德與命運的深刻寓言?!?/p>
引用
[1] Smith, Mozart Opera Studies[M]. London: Routledge,2005.
[2] Kerman, Opera as Drama[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8.
[3] Taruskin,The Oxford History of Western Music: Music in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0.
[4] Brown, Mozart's Operatic Wome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
[5] Fisher, Mozart's Moral Drama[M]. 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7.
作者簡介:楊云瑞(1998—),男,河北邯鄲人,碩士研究生,就讀于巴里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