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中等職業學校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場所之一,也是民歌文化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陣地。文化自信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最深刻最持久的動力。在中職音樂欣賞教學中,培育學生文化自信,是傳承和發展民歌文化的關鍵所在。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民歌教學在培育文化自信中的重要性,并審視當前民歌教學中文化自信培育的現狀。接著,以《中國民歌》一課為例,深入探索中職音樂欣賞課中文化自信的有效培育對策。旨在通過這一研究,豐富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文化價值觀,并主動承擔起傳承和發展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
1 民歌教學在培育文化自信中的重要性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集,其中《風》收集并保存了全國各地的民間歌謠。西漢時期,《楚辭》的問世標志著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而民歌創作也在這一背景下不斷發展,從“相和歌”“相和大曲”“清商樂”,到唐宋兩代的曲辭、元朝的曲藝,其形態與內涵都在發生著變化。民歌是由勞動群眾口口相傳而來的一種文化形式,它們或長或短,長的蘊含著各族風情,吟唱起來悠揚綿長;短的則像一道長長的嘆息,言簡意賅。這些民歌不僅展現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多樣性,還體現了其真實性和現實性。此外,民歌不僅能發揚民族精神,還能展現民族個性,是民族氣節、民族感情和民族思想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民族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的折射。例如,新疆民謠曲調輕快活潑,往往伴隨著歌舞表演,體現出新疆各族人民熱情、活潑的性格。蒙古民歌具有深遠的意蘊和緩慢的韻律,具有明顯的草原地區特色。民歌是傳統文化之精華,是中國人的精神命脈,民歌根植于人民群眾,又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具有很強的活力,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孕育出了豐厚的文化內容,并在新的語境下產生了新的意蘊。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化,也體現出明顯的經濟性質和市場價值。同時,中國民歌的審美特征和民族特征也日趨明顯,從而使其具有較強的文化發展價值。
現階段各個地區在經濟、文化上的較量也日趨激烈,很多人的文化觀念已經發生變化,傳統文化正處于日益嚴重的發展形態之中。大力發展民族文化,培養民族精神,是我們全體人民的愿望。文化自信建立在文化認同上,文化是民族得以發展的基礎,是民族精神得以傳承的基礎,文化自信是更為深刻、更為持久的精神力量。培育文化自信,主要就是培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崇敬之情,培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意識。民歌作為傳統文化的集中呈現,借由民歌教學培育文化自信,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到民歌的生成環境,更好地了解到民族精神與文化特點,這將會幫助他們對自己的國家文化產生強大的信心和深厚的情感。所以,在中等職業學校音樂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優秀民歌作品,運用多種方式展開民歌教學,滲透文化自信,實現更深層次的音樂育人價值。
2 民歌教學中文化自信培育現狀
2.1 學生學習意識有待增強
在中等職業學校中,學生往往偏愛時尚、活潑的流行音樂,而對于傳統民歌則知之甚少。這種偏好導致學生在學習民歌時難以激發熱情。例如,許多學生在民歌課堂上僅僅是跟隨教師唱歌、背誦相關的民歌文化知識,以應對音樂考試為主要目的。在課外,他們很少主動尋找民歌的相關信息,對民歌演唱或民族器樂演奏的了解,也相對匱乏。因此,學生對民歌的文化認同度有待提高。
2.2 學生學習積極性有待提高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普遍存在著自身文化底蘊不足、缺乏對民歌的深刻理解和認識等問題。例如,許多同學熟悉流行音樂、網絡歌曲,但對于民歌演唱家、民歌文化特點了解得不多。許多學生對民歌演唱抱著一種敷衍的心態,音準、節奏、音調都不夠準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很少會積極地提出問題,也很少會積極地唱歌。在這樣的學習狀況下,他們很難體會到民歌的獨特民族文化韻味,這對于文化自信培育極為不利。
3 中職音樂欣賞課中的文化自信培育對策
3.1 運用通俗音樂作品
在培育文化自信的過程中,要注重對民族文化進行深入教育,只有當學生更加關注民族文化時,他們才會對民歌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會受到優秀的民族文化影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靈活地運用通俗音樂作品,將它們與民族音樂(特別是民歌)以及更廣泛的民族文化相結合,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更傾向于喜歡流行歌曲和通俗歌曲,而對于民歌的學習熱情相對較低。鑒于民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唱法、旋律,教師在教授民歌時,可以采取以點帶面的策略,巧妙地利用通俗歌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推動民歌教學。例如,在欣賞山東民歌時,教師可以收集一些融入了民間元素的通俗歌曲,如《九兒》。這首歌不僅充滿了濃郁的民族風情,還采用了通俗的演唱方式,深刻展現了民族情感。其旋律優美動聽,節奏震撼人心,極具感染力。通過播放這樣的歌曲,可以激發學生對山東民歌文化的興趣,進而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民歌的學習中。
3.2 整合音樂背景知識
中職音樂欣賞課中涵蓋了許多民歌,大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承載著某一時期的歷史與文化,可結合具體民歌作品做出具體賞析教學。例如,《沂蒙山小調》這首民歌生動地描繪了沂蒙山人民真實的勞動生活。在學習這首歌曲時,可以適當融入相關的背景知識,以加深學生對這首民歌的理解。透過背景情節滲透,讓同學們對沂蒙山有更為全面和立體的認識,并結合圖片、視頻等可視化素材,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與聯想,在腦海里呈現出沂蒙山的山石、小橋流水、樹木蔥郁的景色,體會沂蒙山人民的思鄉之情,以及保家衛國的熱血情懷,進而對學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學生文化自信??傊?,借由民歌背景知識引出各種文化,有助于提升學生文化素質,全方位提升音樂欣賞教學質量。
3.3 基于模仿培養音樂技巧
中職音樂欣賞教學中培育學生文化自信,要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情感和體驗,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此,可應用模仿教學方法,通過指導同學們進行民歌翻唱和學習,使他們親身體驗民歌感情,在民歌模仿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各地區的音樂風貌和民俗,把握好地理環境對其產生的作用,對各種民歌種類和演唱方式進行全面研究,使他們的音樂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在音樂學習和體驗中培養出良好的個性。例如,可選擇《茉莉花》《青春舞曲》等流行范圍廣、為人們所熟知的民歌作品,教師先進行示范演唱并提出問題:“同學們在我演唱的過程中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你們聽出了什么樣的內容?”基于問題驅動,引導學生帶著問題思考歌詞內容,賞析歌詞文化,自主表達自己的傾聽感受,在此基礎上再組織學生進行模仿練習,學生在一定的情感認知基礎上展開演唱表演,能夠比較容易地表達出真情實感。接下來,教師可以組織對唱比賽,鼓勵學生積極展示自己的歌聲,跟著音樂的旋律唱歌,體驗各種風格和主題的民歌,使課堂氣氛更加活潑。在進行民間歌謠翻唱時,也可以利用經典的旋律搭配現代的歌詞,注意歌詞與旋律的協調,通過翻唱提升自己的音樂修養?;蛘咭部梢匀谌胛璧?,利用舞蹈的韻律與形態展現民歌的韻律與魅力,讓學生們的音樂鑒賞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讓他們的文化自信得到進一步提升。
3.4 組織實地考察
音樂實踐實質上是把傳統的課堂講授和現實的音樂實踐緊密地聯系起來,對于中職音樂欣賞教學來說,就是要通過完整的教學計劃,讓學生既要掌握各種民歌的歷史背景、音樂風格以及理論系統等方面的理論知識,也要讓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從而加深對這些理論的認識。實地考察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就是組織同學們實地考察,與當地的民間音樂產生最直接的聯系。福建省福安職業技術學校地處畬鄉,筆者組織學生前往畬族村了解畬族民歌的起源,讓他們現場感受畬族的音樂文化與生活。通過實地參觀,同學們不但可以觀摩畬族民歌,了解其文化歷史,更可以親身體驗參與畬族民歌等真實的音樂活動。例如,組織學生和畬族民歌傳承人進行溝通,通過與傳承人的直接對話,同學們能夠更直觀地認識到畬族民歌的繼承與發展情況,深刻地認識到其發展歷程與現代化演繹方式。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記錄畬族民歌的演出情況、搜集畬族民歌材料,或者在傳承人的帶領下進行畬族民歌創作。通過這種方式,既提高對畬族民歌文化的認識,又提高他們的創造意識與動手的能力。在回歸課堂教學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實地考察所獲得的畬族民歌材料及其演繹形式進行深入思考與探討。具體而言,學生可以分析自己收集到的畬族民歌歌詞、旋律以及表演風格,探討其背后的文化內涵與藝術特色。同時,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畬族民歌與其他不同種類的音樂文化進行對比研究,如與漢族民歌、少數民族音樂等進行對比分析,以此來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豐富他們的音樂審美體驗。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畬族民歌文化的理解與認識,還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認同感,促進他們對多元音樂文化的尊重與欣賞。
3.5 注重教學評估
在對傳統評估方式進行深入思考和完善的基礎上,應建立一個既考慮學生音樂技能,又涵蓋文化理解、創意表達、參與度和投入度等多維度的綜合評估系統。傳統的中職音樂欣賞教學中,過于重視對學生音樂學習成績的考評,導致學生對音樂欣賞內容的學習與體會不夠深刻,這既不利于文化自信的培養,也不利于創新能力的提升。因此,需要突破現有的評估模式,采取動態考核的方式,即在課堂上不斷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并適時給予反饋和調整。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在學習民歌時的學習態度、參與度、理解能力、創造能力和情感投入等方面的表現,并根據這些表現對教學規劃和評估標準進行相應的調整。同時,要采取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包括筆試、演唱等常規測試方法,以及民歌作品展示、項目展示等測試形式,并將其與學生自評、互相評價相結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估,對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成績進行反思,從而幫助他們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多樣化的評估方法,既能全方位地了解學生對民歌文化的認同與傳承表現,又能為教師提供教學調整和改善的直接依據。此外,在運用動態考核結果時,還應關注對有特殊愛好或特長的學生給予更多表現機會,對表現不佳的學生進行面對面輔導等,以確??己顺晒挠行н\用。
4 結語
總之,中職音樂欣賞教學在樹立起文化自信的同時,也是聯系過去和將來、傳統和現代的重要紐帶,這既是為了保存與發揚珍貴的民族音樂,也是培育學生文化底蘊與創造能力的重要手段。從長遠看,要持續加強對民歌內容的收集和補充,加強對民歌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優化,使其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喚活學生內在學習動力,促使學生真正熱愛民歌,從民歌中獲得內在的精神力量,對民歌文化予以高度認同和理解,內化自己的修養,主動承擔起傳承和發展民歌文化的歷史使命,在促進中職音樂教學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促進文化自信養成與提高?!?/p>
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職業教育研究課題“在課程思政視域下中職音樂欣賞課教學改革研究”(立項批準號ZB2023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林曉燕(1981—),女,福建福安人,本科,高級講師,就職于福建省福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