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文化、歷史和現實意義。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的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融入文旅融合發展成了一種新的發展趨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讓人們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黨的二十大報告也作出了“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部署。回望歷史,眾多發生在遼寧的歷史事件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紅色資源。遼寧是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近年來,遼寧省持續加大力度打造“六地”紅色旅游地標,通過加強對紅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力度,促進紅色文化融入文旅融合發展,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僅2024年上半年,遼寧接待游客33156.1萬人次,同比增長50.8%。旅游綜合收入3565.1億元,同比增長58.9%,紅色景區景點的熱度不斷攀升。遼寧紅色“六地”文化蘊藏著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新時代,如何持續推進遼寧紅色“六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以促進旅游業高質量發展,成為遼寧文旅工作的全新命題。
1 遼寧紅色“六地”文化融入文旅融合發展現狀
1.1 遼寧紅色“六地”文化資源豐富
遼寧紅色文化資源豐富。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紅色主題的紀念館超過100家、烈士陵園近100處、紀念碑200余座、紅色歷史遺跡300余處。
近年來,遼寧對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新中國建設時期發生在遼寧境內的歷史事件進行系統總結梳理,將遼寧紅色文化凝練為“六地”。遼寧紅色“六地”所蘊含的抗戰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等都能讓人們從中發現遼寧紅色文化在這里留下的深深烙印,感受到紅色遼寧的深厚底蘊與精神氣質。
(1)遼寧是抗日戰爭起始地: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了一段位于沈陽北郊、由日方自己修筑的南滿鐵路,嫁禍于中國軍隊,并以此為借口向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發起進攻,后又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的爆發,14年抗日戰爭第一槍從這里打響。
(2)遼寧是解放戰爭轉折地:1948年9月12日,震驚中外的遼沈戰役打響。遼沈戰役的主要戰場在遼寧,正是因為這場戰役的勝利使國共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上的變化,同時也使中國的軍事形勢出現新的轉折點,為全國解放奠定了堅實基礎,升起新中國的第一縷曙光。
(3)遼寧是新中國國歌素材地:20世紀30年代,遼寧抗日義勇軍隊伍中廣泛傳唱著“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這些豪邁誓言成了新中國國歌創作的重要素材,呈現出了一幅幅頑強抵抗侵略者的壯麗畫卷。
(4)遼寧是抗美援朝出征地: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為了保家衛國,中國人民志愿軍從遼寧出發,開赴朝鮮戰場,最終取得了勝利。這場戰爭對于中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不僅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提高了民族自信心,還為中國在改革開放后走向富強奠定了基礎。
(5)遼寧是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遼寧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重要的工業基地,創造了1000多個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的第一,為新中國工業化進程做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同志曾評價遼寧是“全國工業化的出發點”。
(6)遼寧是雷鋒精神發祥地:遼寧是雷鋒的第二故鄉。雷鋒曾在遼寧工作、參軍,最終在遼寧犧牲。習近平總書記在撫順市雷鋒紀念館考察時強調:“我們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
1.2 紅色文化融入旅游業的發展態勢良好
紅色陣地遍布遼沈大地:遼寧擁有沈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本溪市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館、錦州市遼沈戰役紀念館、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丹東市鴨綠江斷橋、沈陽市中國工業博物館、撫順市雷鋒紀念館等22家國家級、109家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近年來,遼寧更是積極推進建設志愿軍烈士陵園、志愿軍文化主題公園等紅色主題公園,圍繞紅色旅游紅色主題公園、戰爭遺址公園,配套推進紅色演出場館、紅色驛站等,并著力打造圍繞紅色“六地”文化開展的多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數量眾多、種類齊全的特點,為遼寧的紅色文化融入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各類活動精彩紛呈:多年來,遼寧各地區為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開展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社會教育活動。在重要時間節點,通過舉辦黨課、開學第一課、紅色主題攝影展、書法繪畫展、紅歌大賽等紅色主題活動,拓展了紅色教育的寬度和廣度;為實現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作用,將紅色文化編入中小學校本教材,不僅進校園,還要占課時;丹東市開展“千名大學生行萬里路" 尋訪百位抗美援朝老兵”活動,8年時間足跡遍布十余個省份;錦州市組織20多萬名師生開展“紅色第一課——重溫總書記關注的遼沈故事”活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遼寧紅色“六地”文化融入文旅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遼寧紅色“六地”文化資源融入文旅融合發展缺乏深度和廣度
當前,遼寧紅色“六地”文化在旅游業中的應用比較單一,主要以觀光游覽、教育培訓、紀念品銷售等形式存在。遼寧紅色“六地”文化資源未能進行統籌規劃,紅色資源與相關產業缺乏聯動,沒有在創建品牌方面形成合力,導致遼寧紅色“六地”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能走向深入。
2.2 對遼寧紅色“六地”文化內涵挖掘不足、把握不準
遼寧紅色“六地”文化的研究仍存在不夠深入、對紅色文化資源背后的文化內涵挖掘不足、把握不準的現象。盡管已經建立了一批紅色教育基地,但主要聚焦于革命歷史事件的紀念與展示,對紅色文化本質的深入探索仍顯匱乏,未能精準把握其精髓。這限制了對遼寧紅色“六地”文化內涵的全面闡釋,阻礙了文旅融合的深入發展。
2.3 文旅融合發展缺乏專業人才
遼寧紅色“六地”文化融入旅游業的過程中,從業人員專業素質有待提高。旅游業從業人員對遼寧紅色“六地”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認識,且與紅色教育陣地的工作人員間缺乏有效溝通與協作。這導致難以向游客提供既專業又高質量的紅色文化體驗服務,成為制約紅色文化與旅游業深度融合的關鍵因素之一。
3 遼寧紅色“六地”文化融入文旅融合發展的建議
3.1 加大政策支持,構建文旅融合發展產業鏈
(1)強化資金保障。全力組織開展招商引資。精準對接央企、國企、大型民企等,通過導入社會資本,靈活拓寬投融資渠道;舉辦主題招商推介活動。實行文商旅“聯動招商”“抱團招商”,建立招商新格局,發揮好資金杠桿撬動作用。
(2)大力推進開放合作。實施重大旅游項目帶動戰略,保障項目用地,謀劃建設標志性、牽動性旅游項目,培育壯大文化和旅游市場主體,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部門參與、企業配合、內外并舉”的全社會共同推動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格局。
(3)精心引育旅游人才。將旅游人才納入省級人才隊伍建設規劃,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引導院校專家,紅色陣地研究人員參與文旅融合發展,培養一批網紅導游、打造金牌紅色導游員隊伍。
(4)完善交通與服務設施,打造舒心放心的旅游環境的同時,優化提升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強化服務保障,積極為游客提供旅游咨詢、地方特色餐飲、交通集散、文創產品體驗等服務。
(5)加強文旅市場監管。加強綜合執法的同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文旅市場信用監管體系建設,常態化開展旅游市場專項整治。
3.2 深入挖掘遼寧紅色“六地”文化資源,加快文旅產業深度融合
(1)加快遼寧紅色“六地”文化旅游資源保護利用。要堅決杜絕“過度開發”,堅決防止因短期利益損害長遠效益。要加大文史資料的收集整理、文物征集保護的力度,做好展示工作,讓紅色資源綻放時代光芒,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2)加強紅色資源整合,統籌規劃、配套保障、科學建設,讓各類紅色資源點連成線,形成合力。鼓勵演藝資源、公共服務資源、網絡作品、數字藝術等融入紅色文化資源,以提升其旅游價值,并促進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充分利用各類文化資源發展紅色文化旅游、實景體驗、紅色研學旅行等。
(3)深度挖掘遼寧紅色“六地”文化背后的故事,深入挖掘紅色資源里的故事細節及其中所蘊含的精神,讓黨員群眾領略歷史的溫度、精神的力量,發揮紅色文化在旅游吸引力塑造、地方品牌形象建設等領域的溢出效應。
3.3 聚焦新型業態,不斷延伸文旅產業鏈條
(1)持續開發英雄城市紅色游精品線路系列旅游產品。引進文創、藝術、特色酒店等業態,打造一批短途“微度假”目的地。
(2)打造旅游新業態新賽道。通過沉浸式體驗的營造,打造一批體驗式、互動式“網紅打卡地”。同時,在周邊發展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點亮“夜經濟”。
(3)提升數字化應用水平。借助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紅色旅游產品進行開發和設計,如數字場景、數字人的虛實結合,提高紅色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完善智慧旅游平臺,加快建設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景區等。
3.4 創新宣傳營銷,提升文旅市場競爭優勢
(1)加強對紅色旅游的宣傳和推廣,構建全新營銷模式。采取線上、線下并行發力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開展紅色旅游品牌推廣,通過對遼寧紅色“六地”文化品牌研究、品牌(IP) 打造、大型活動策劃,探索旅游營銷新模式,讓遼寧紅色“六地”文化品牌的辨識度更加清晰。
(2)需要加大旅游市場的開發力度,并加強區域間的交流合作。具體而言,應開展精準的客源地推介活動,以鞏固京津冀和東北三省作為主要客源地市場的地位。同時,還應積極開拓長三角地區,以及山東、山西等省的客源地旅游市場。
(3)打造遼寧“六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推動遼寧省的文旅融合發展。打造文創品牌,豐富開發紅色文化系列文創伴手禮,布設一批銷售門店。開展文創大賽,與互聯網頭部平臺合作,拓展優秀文創產品銷售渠道。
4 結語
遼寧紅色“六地”文化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新時代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資源。面對當前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趨勢,遼寧應持續深化對紅色“六地”文化的挖掘與利用,不斷創新文旅融合模式,以打造更加具有吸引力的紅色旅游品牌。未來,遼寧應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持,優化人才結構,提升數字化應用水平,并創新宣傳營銷策略,以拓寬旅游市場,加強區域交流合作。通過這些舉措,遼寧紅色“六地”文化將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不僅為游客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體驗,也將為推動遼寧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讓我們攜手共進,共同書寫遼寧紅色“六地”文化融入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篇章。■
作者簡介:李夢璐(1990—),女,遼寧錦州人,本科,館員,就職于遼沈戰役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