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對文化產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設置了全新的目標。為了更好地回饋、反哺鄉村,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機和活力,我國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國家開發銀行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其中,“音樂產業賦能”強調既要充分尊重鄉土社會音樂傳統,又要開拓新時代鄉村音樂生活的新路徑,讓音樂文化的內涵豐富起來。山東省作為抗日戰爭初期創建的全國著名根據地之一,有著豐富的紅色音樂文化資源,有必要積極響應文旅融合政策、鄉村振興政策,將紅色音樂文化資源與鄉村旅游產業進行深度融合,以此來助力鄉村振興與城鄉一體化發展,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1 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鄉村紅色文化旅游業的意義
1.1 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鄉村振興是我國為了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期望能夠循序漸進地促進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村繁榮、提升農民福祉。然而,部分地區的鄉村振興實施成效并不顯著,根源在于缺乏具有競爭力的經濟產業,導致鄉村人才大量流失,空心化、老齡化的問題逐年加劇。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振興鄉村要充分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綠色生態資源,在優質資源的支撐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以此來盤活農村經濟、拓寬增收渠道[1]。齊魯大地的紅色音樂文化資源豐富,包括革命歌曲、民謠等,這些資源蘊含著深厚的革命精神和民族情感,是厚重歷史記憶的載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應將齊魯紅色音樂文化與鄉村旅游業進行融合,通過打造沉浸式紅色音樂演出、設計紅色旅游線路、開發紅色音樂主題紀念品等,更好地傳承齊魯紅色音樂文化,逐步打造齊魯鄉村旅游品牌,持續增強鄉村旅游業的市場競爭力。也可以鼓勵有條件的鄉村增加人物財三項資源的投入,用于支持音樂會、音樂園區等特色項目的建設,努力打造主題鮮明、富有特色的文化鄉村,吸引更多游客來到齊魯大地進行參觀,促進鄉村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協同提升。
1.2 培育鄉村文明風貌
齊魯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鄉村旅游業,對于培育鄉村文明風貌具有深遠意義。紅色音樂文化蘊含豐富歷史記憶、深邃文化內涵。一首紅歌就是一段鮮活的歷史,諸如《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沂蒙山小調》《高舉紅旗大步走》等紅色歌曲,均生動鮮活地記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奮斗歷程,表達了山東人民對自由、獨立、和平、正義的執著追求。深入挖掘當地紅色音樂文化資源并巧妙地融入鄉村旅游業中,既能厚植鄉村文化底蘊,同時也有助于擦亮鄉村振興最美底色[2]。另外,齊魯紅色音樂文化中蘊含豐富的精神內涵,包括對真理與理想的堅守、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英勇無畏和堅韌不拔精神等,以鄉村旅游業為載體,采取現場演唱、音樂展覽、紅色故事講解等多樣化形式大力傳承、弘揚齊魯紅色音樂文化,并引導廣大村民積極參與進來,有助于把村民的愛國熱情最大程度激發出來,潛移默化地熏陶村民,使之道德素養、文明程度以及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得到穩步提升。長此以往,在齊魯紅色音樂的引領下,鄉村內的各個角落勢必會充滿歷史厚重感,營造出濃郁的文化氛圍,進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為鄉村旅游業注入活力。
1.3 吸引優質人才回流
大部分鄉村都是以農業產業為主,產業結構較為單一,所以高質量就業崗位十分有限。很多青年人才、勞動力為了獲得更高收入,或者為了追求更好的職業發展,選擇前往城市尋找就業機會。而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的核心在于傳承、弘揚紅色文化,因此在紅色旅游講解、紅色文化演藝、紅色旅游產品開發等方面,對于文化藝術底蘊深厚的人才需求量非常大,這也意味著鄉村地區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助于吸引優質人才回到鄉村、留在鄉村[3]。特別是紅色文化演藝,是鄉村紅色文化旅游的重要內容,不論是紅色音樂會,還是紅色歌劇、紅色舞劇,這些演藝活動均離不開專業的演員、導演、編劇等人才的支撐。齊魯紅色音樂文化與鄉村旅游產業的融合,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創新創業,很多專業知識豐富、專業技能過硬的村民及大學畢業生紛紛從城市回到鄉村嘗試進行創新創業,比如開發紅色文創產品,或者依托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打造沉浸式旅游體驗項目,依托紅色基地舉辦夏令營、研學旅游等實踐活動,不僅推動了鄉村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也為鄉村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2 齊魯紅色音樂文化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的實踐路徑
2.1 挖掘紅色音樂文化內涵
齊魯大地擁有豐富的紅色音樂文化資源。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為了將齊魯紅色音樂文化的價值最大程度發揮出來,有必要對文化的內涵展開深入挖掘,將其中蘊含的獨特藝術價值、精神特質提煉出來,為鄉村旅游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4]。落實到實踐中,有關人員需要聚焦齊魯鄉村現存的代表性紅色音樂,包括革命歷史歌曲、民歌、抗戰歌謠等,結合相關資料,充分了解紅色音樂的創作背景、藝術風格、精神特質。以《沂蒙山小調》為例,此首歌曲誕生于山東臨沂沂蒙山的上白石屋村,是由駐沂蒙山區抗大文工團團員李林和阮若珊等人采集創作的《反對黃沙會》改編而來的,原本是以抗日為主題,后續經研究決定改為歌頌家鄉的主題,并在結尾處增添了兩段歌詞,重新進行了譜曲,并更名為《沂蒙山小調》。歌曲的歌詞語言質樸、旋律簡潔明快,通過對沂蒙山風光的贊美,生動地表達了人民對家鄉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盡管歌詞主題發生了改變,但是人民在抗日戰爭期間表現出的堅定信仰、自強不息的精神卻沒有改變,這也是此紅歌得以傳唱至今的原因之一。各地應當從自身的區位優勢出發,嘗試打造紅色音樂文化產業鏈。對于山水秀麗的鄉村,可以定期舉辦紅色音樂節、音樂會等藝術活動,邀請知名歌手、合唱團、樂隊,現場演唱紅色經典歌曲、原創音樂作品,充分展現齊魯紅色音樂文化的魅力[5]。
2.2 創新紅色旅游演藝產品
山東地區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的過程中,可以在齊魯紅色音樂文化的支撐下,創新紅色旅游演藝產品,進而探索出一條有特色的鄉村旅游業發展路徑,不斷提升紅色鄉村旅游吸引力,豐富游客的旅游體驗。山東省各鄉村可以立足革命歷史背景,著力創作紅色音樂劇目,把齊魯大地的革命故事、歷史人物等融入音樂劇目中,利用多媒體聲光電打造戰爭實景特效,采取情景式、沉浸式、體驗式等多樣化演繹方式,生動地塑造人物、講述故事,讓觀眾產生強烈的代入感,更好地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6]。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地引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現代技術手段,制作沉浸式體驗劇,觀眾只需要坐在席位佩戴專業設備,便仿佛穿越歷史,置身于平行時空感受革命歷史場景,從紅色音樂中感受信仰的力量。
在鄉村旅游景區設置展覽區、演出區、工作坊區、互動體驗區等若干個紅色音樂體驗區,其中展覽區主要以圖文結合、多媒體等形式,直觀地展示齊魯經典紅色音樂的歷史背景、創作故事,在區域內設置觸摸屏、虛擬現實設備,供游客在虛擬環境中沉浸式體驗紅色音樂的演奏過程。演出區內部每天定時會有專業團隊、紅色音樂愛好者現場演繹革命歌曲、紅色歌劇、紅色舞蹈等,展現齊魯紅色音樂及其文化的多樣性。工作坊區是紅色音樂創作、演奏、教學的主要場所,游客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實際需求,選擇參加紅色音樂創作課程、樂器演奏指導課程、紅色音樂編曲課程。互動體驗區則是以紅色音樂猜謎、革命歌曲填詞等游戲形式,與游客展開互動,將游客的參與熱情充分激發出來。紅色旅游演藝產品的創新,很好地促進了齊魯紅色音樂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在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散發出熠熠光輝。
2.3 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是齊魯紅色音樂文化與鄉村旅游業有機融合的另一有效方式,對于推動鄉村旅游業高質量發展、順利實現鄉村振興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在實踐過程中,應當以濟南、臨沂、青島、淄博等城市為中心,充分整合周邊的革命遺址、紀念館、紅色音樂文化體驗區等紅色景點,特別是諸如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沂蒙山革命根據地等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景點以及紅色音樂會場館、紅色音樂主題公園等紅色音樂文化資源,形成多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并在旅游線路中巧妙融入民俗文化,讓旅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游山玩水,讓游客在線路上幾乎每時每刻都能欣賞和參與紅色演藝節目,努力為他們提供更加優質的旅游服務[7]。以山東省沂南縣的山東紅嫂家鄉旅游區為例,為了提高游客的體驗性和參與度,當地充分利用常山莊六百年古村、景區“山村好萊塢”影視資源,打造了“重走支前路”特色旅游線路,游客在景區內一邊觀看演出,一邊跟著演員重走一遍支前路,親身體驗當年烽火歲月中的軍民魚水情深、老區群眾無私奉獻精神。在融合齊魯紅色音樂文化與鄉村旅游業時,由點及面地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集中展示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既能很好地彌補單一景區在吸引力、資源上的不足,形成強大的共生效應,又能為游客帶來別具一格的旅游體驗。
3 結語
綜上所述,山東省在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進程中,積極地融入齊魯紅色音樂文化,既是傳承、發展紅色文化的有效路徑,同時也可以為鄉村旅游業注入更多活力,賦能鄉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山東省各鄉村應當深刻認識到齊魯紅色音樂文化的應用價值,在實踐中從自身的資源稟賦、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規劃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方案,通過挖掘紅色音樂文化內涵、創新紅色旅游演藝產品、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等多樣化策略,生動地彰顯齊魯紅色音樂文化的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在欣賞鄉村美景的同時,切身感受革命歷史的厚重。■
引用
[1] 王蕾,田小紅.鄉村振興戰略下山西特色文化與鄉村旅游耦合式發展模式研究[J].改革與開放,2024(12):9-16.
[2] 馬翠花.鄉村振興背景下河北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路徑探析[J].西部旅游,2024(8):28-30.
[3] 陸曉麗.鄉村振興下紅色文化助力鄉村旅游發展的路徑探究——以順昌縣洋口鎮為例[J].農村實用技術,2024 (4):59-61.
[4] 彭石軍.鄉村振興戰略視域下紅色文化旅游發展路徑研究——以湘江戰役紅色文化旅游為例[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4,38(2):7-14.
[5] 付嘉文,李明.紅色文化為鄉村振興提供精神動力——界石鋪紅色文化開發利用為例[J].大慶社會科學,2024 (1):130-135.
[6] 李清娟,張旭.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與傳播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4,41(2):106-109.
[7] 謝琴.鄉村振興視域下黔北紅色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研究[J].藝術評鑒,2024(3):19-24.
作者簡介:于季平(1988—),女,山東泰安人,碩士,講師,就職于山東農業大學。
通訊作者:胡琦(1987—),男,山東青島人,博士,副教授,就職于山東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