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是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文化思想、勇擔新時代文化使命的重要舉措。《山海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在日本的文化傳播中展現出了獨特的魅力和價值。如何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去,是我們亟須解決的問題。對此,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推動科技創新與中華文化深度融合,通過加強與各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中華文化走向國際舞臺。
1《山海經》傳入日本的途徑與本土化探析
《山海經》在日本的傳播歷程,實為一場深刻的文化交融與創新實踐,日本在汲取《山海經》經典元素的同時,巧妙融合了本土民族特色與文化精髓,從而孕育出別具一格的日本妖怪文化。
1.1 傳播途徑
1.1.1 日本遣唐使的交流與傳播
據歷史記載,隋朝時期日本已派遣遣隋使四次,而至唐朝,遣唐使的派遣次數更是顯著增加。這些使者不僅將中國的珍貴文化遺產帶回日本,還攜回了包括《山海經》在內的大量寶貴書籍。通過遣唐使的深入交流,《山海經》中豐富多彩的妖怪形象在日本社會廣泛傳播,為后來日本學者對《山海經》的深入研究與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1.1.2 書籍貿易的盛行
江戶時代是日本書籍貿易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日本的印刷技術不斷進步,商品經濟蓬勃發展,書籍市場迅速擴張,為《山海經》在日本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日本巧妙地將《山海經》融入日本獨特的文化背景之中,催生出一系列高質量的注釋本與翻譯本,滿足了日本不同階層對知識的渴望,使得《山海經》被日本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所接受。
1.1.3 朝鮮半島的間接傳播
早在公元4世紀至7世紀間,隨著朝鮮半島與日本交流日益密切,眾多中華文化通過朝鮮半島流入日本。早在郭璞對《山海經》進行系統研究及注解之前,《山海經》在朝鮮半島上的接受與傳播就已悄然開啟[1]。在這一傳播過程中,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成為兩國間文化溝通交流的橋梁。《山海經》中的妖怪傳說借助朝鮮半島得天獨厚的地理區位優勢,逐漸滲透至日本的文化土壤之中,引起了日本學者們的濃厚興趣。
1.2 本土化探析
1.2.1《山海經》的翻譯與研究
日本漢學家小南一郎翻譯的《山海經》譯本,在日本文學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記。在翻譯過程中,小南一郎巧妙運用注釋與語境重構等手法,將《山海經》中的傳統妖怪元素巧妙地融入日本特定的文化語境之中,實現了文化的跨越與對話。他既嚴格把控翻譯內容的準確性,又注重日本文化信仰的傳承與妖怪文化的本土化表達,力求在忠實于原著的基礎上,讓日本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山海經》中妖怪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邃的哲學思想。
1.2.2日本對《山海經》的吸收與重塑
在現代日本文學創作領域中,作家對《山海經》中的古典妖怪元素進行創新與塑造,使得《山海經》中的妖怪形象得以煥發新生。以“饕餮”為例,這一在《山海經》中以貪食著稱的妖怪,在日本作家夢枕貘的《陰陽師》系列小說中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作者將“饕餮”與人類內心深處的欲望和貪婪緊密相連,使得《山海經》中的妖怪形象不再是單純的神話符號,而是成了探討人性、社會等多維度議題的載體。
2《山海經》與日本妖怪文化的內在契合點
《山海經》中的妖怪與日本妖怪之間在形象上存在著對應和演變關系,通過中日妖怪形象的對比分析,能夠揭示中日文化交流如何影響和塑造了這些形象的演變以及《山海經》為什么能夠對日本妖怪文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2.1《山海經》妖怪與日本妖怪文化的對應形象及演變
2.1.1 九尾狐
在《山海經》中,九尾狐被視為不祥的象征,常與災難與邪惡力量緊密相連。與九尾狐形象相對應的日本妖怪名為“玉藻前”,其故事往往交織著權力、欲望與背叛的復雜主題。傳說在平安時代末期,玉藻前進入皇宮,導致天皇久病纏身,還禍國殃民[2]。由此可見,《山海經》中的九尾狐與日本妖怪玉藻前均蘊含了妖媚、邪惡等意象,兩者在文化功能與象征意義上具有共通性。
2.1.2 天狗
《山海經》中,天狗被賦予了保護安寧的寓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天狗食月”的說法,天狗被視為不祥之兆。而在日本,一方面,天狗常被描繪為邪惡的象征;另一方面,天狗也被視為山岳信仰的守護神,與自然力量緊密相連。盡管天狗在日本地位非常高,但必須承認天狗這一妖怪形象也是源自中國古籍《山海經》的[3]。日本天狗形象的演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從中國傳入的原始形象出發,逐漸與佛教和山岳信仰相融合,從最初被視為邪惡的怪物轉變為被尊為山神的存在。這一系列的演變不僅體現了日本妖怪文化的深厚底蘊,也彰顯了其在傳承中不斷創新的精神。
2.2《山海經》融入日本妖怪文化的原因分析
2.2.1 社會心理層面
《山海經》中的妖怪形象與日本妖怪文化彌合了人類對未知事物的恐懼。霍夫斯泰德的“不確定性規避”文化維度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山海經》為什么能夠融入日本妖怪文化。受自然災害頻發等地理環境的影響,日本人在面對不確定因素時畏懼程度較高,其更傾向于依托某種“媒介”以減少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而《山海經》的到來讓一些超出認知范圍的現象得到了一種“官方解釋”,這種內在契合性為《山海經》在日本妖怪文化中的融合與傳播提供了便利土壤。
2.2.2 文化認同層面
《山海經》對日本妖怪文化的影響更深刻體現在價值信仰的傳遞與文化觀念的共鳴上。例如,《山海經》中的“麒麟”與日本妖怪“河童”所展現的善良與仁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告誡人們要摒棄內心的惡意與雜念,追求積極向上的人生境界。《山海經》與日本妖怪文化中所展現的“善惡觀”體現了對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的深刻思考。
2.2.3 哲學思想層面
神道教作為日本的本土宗教,其信仰體系根植于對自然的崇敬與神話故事的承襲,妖怪在此哲學架構中常被賦予守護自然的重任。以“山姥”為例,這一形象既象征著山林的守護者,也象征著人類貪婪行徑的懲戒者,這與《山海經》所推崇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哲學思想高度契合,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山海經》在日本的滲透與融合。
3 日本妖怪文化的輸出路徑
筆者研究日本妖怪文化的文化輸出路徑,旨在深入剖析日本妖怪文化如何跨越國界,成為全球文化現象的一部分,從而探析在當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將如何以更為恰當有效的方式、途徑推向世界[4]。
3.1 日本動漫與文藝作品的傳播與輸出
日本動漫與文藝作品是日本傳播本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動漫影視領域,《鬼滅之刃》巧妙融合日本傳統妖怪元素與現代動畫技術,成功傳遞了親情、友情、勇氣等現代價值觀。在文學藝術領域,葛飾北齋的浮世繪作品《百鬼物語》系列是研究日本民間信仰、藝術和文化的重要資源,不僅在當時的日本社會中廣受歡迎,而且對后世的藝術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2 妖怪文化活動的展示與宣傳
旅游與展覽是展示日本妖怪文化的重要窗口。一方面,日本的許多妖怪形象常常與盂蘭盆節的宗教儀式和民間傳說相結合,成為日本文化輸出的重要組成部分,日本正憑借其獨特的百鬼夜行文化,吸引著全球游客的目光。另一方面,日本通過舉辦一系列妖怪主題展覽活動,成功將其獨特的妖怪文化推向了國際舞臺。
3.3 妖怪文化的網絡傳播與發展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日本妖怪文化已突破傳統局限,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傳播。日本借助數字博物館等新穎形式,將妖怪文化與虛擬現實等技術深度融合,觀眾只需滑動屏幕,便能近距離感受妖怪文化的獨特魅力。此外,短視頻的迅速崛起也為日本妖怪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契機。抖音國際版(TikTok)的熱潮將日本妖怪文化傳遞給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股“妖怪熱”,贏得了廣泛贊譽。
4 新時代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路徑探析
日本妖怪文化輸出的成功案例為新時代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提供了寶貴經驗。新時代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要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逐漸深入,中國文化必將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
4.1 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與文化精髓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民族身份和歷史記憶的載體,更是中國在國際輿論場內容輸出轉化和敘事邏輯所貫穿的主線[5]。一方面,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與包裝,深刻把握其精神實質另一方面,要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形式,充分利用社會性網絡營銷(SNS),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舞臺。
4.2 推動科技創新與中華文化深度融合
一方面,要利用現代科技,創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更加鮮活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另一方面,要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和“分眾傳播”策略,精準定位目標受眾群體,變“泛眾傳播”為“分眾傳播”,促進傳播方式多元化,最大限度釋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潛力。
4.3 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廣闊舞臺,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傳播區位優勢,通過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合作及民間交流等多種形式,持續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輸出力度;通過開展文化交流活動,不斷加深各國之間的文化認同,將中國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引用
[1] 劉捷.從《天地瑞祥志》看《山海經》的接受與傳播[J].文學人類學研究,2018(2):48-62.
[2] 王昕宇.東渡的《山海經》與日本的夜行百鬼關系考[J]藝苑,2018(5):94-98.
[3] 吳弋斐,于仰飛.中國《山海經》與日本動漫妖怪文化研究[J].視聽,2020(12):223-224.
[4] 高樂.中日古代妖怪文化對比研究——以《山海經》與《畫図百鬼夜行全畫集》為例[J].今古文創,2023(4):48-50.
[5] 曹杰.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傳播效能[J].人民論壇,2024(8):104-106.
本文系山東農業大學2024年度大學生研究訓練(SRT) 計劃項目“文化海外傳播視域下《山海經》對日本妖怪文化的影響研究”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姜申,女,山東煙臺人,本科,就讀于山東農業大學。
通訊作者:楊陽(1984—),女,山東泰安人,副教授,就職于山東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