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紅元 葉海絲 韋榮玲
摘要:綠色防控技術在水稻病蟲害中的合理應用具有保障水稻產量與稻谷質量的重要作用,是提高水稻種植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有效途徑。病蟲害是威脅水稻高效高質生產的主要因素之一,將綠色防控技術應用于水稻病蟲害管理中能夠使防治工作更加科學、安全以及高效。因此,為貫徹落實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提高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水平,本文利用分析法與綜合法,以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水稻病蟲害為例,分析與研究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策略。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隨著綠色低碳循環理念的深入推進,綠色防控技術在農業生產種植中的應用備受人們關注與重視。病蟲害問題會直接影響水稻生產種植的產量與品質,在以往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過度依賴化學農藥的狀況,化學農藥的長期大量應用會導致農藥殘留,導致稻谷質量與產量下降,且會嚴重危害自然生態環境。因此,必須加快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全面保障水稻高質高產,維護自然生態環境。鑒于此,開展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策略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水稻病蟲害概況
病蟲害問題對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以前為實現低成本、高成效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多數水稻種植人員十分依賴化學防治手段,導致多數類型的水稻蟲害逐漸對化學農藥產生了抗藥性,而在通過加大藥量換取良好防治效果的惡性循環下,導致蟲害抗藥性越來越強,實際防治效果也越來越差,最終造成水稻病蟲害發生概率激增,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難度。2023年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水稻病蟲害發生與防治及損失情況如表1所示。柳江區水稻病蟲害發生程度為2,病蟲害發生面積為1920 hm2次,
防治面積為3.37萬 hm2次,共挽回損失7280.7 t。經過合理制定物理、生物、化學等防治措施,大幅降低了農藥的使用,植保效率有效提高,同時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推廣為水稻病蟲害防治提供了堅固的綠色屏障。
2 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的應用舉措
2.1 農業措施
2.1.1 培育抗病蟲害水稻品種
水稻的品種會影響其自身性狀,盡可能選擇綜合性性狀表現良好、符合當地氣候條件的水稻品種進行種植,以此從根源上解決水稻出現病、蟲、害等相關問題的概率并切實提高水稻產量。為此,需要依據當地水稻病蟲害類型、流行趨勢等因素,圍繞因地制宜原則合理選擇合適的水稻品種,同時根據地區實際情況還可以動態化更換水稻品種,避免在同一區域內長時間大肆種植同種水稻,防止同種水稻在該區域內的抗性降低[1]。
2.1.2 優化種植格局
一方面,應當以中熟品種的水稻作為主要種植品種,同時合理少量種植晚熟品種水稻,以此切實降低第二代二化螟的負面影響,同時通過降低溫度能夠有效確保晚稻齊穗,從而減少四代二化螟所致使的白穗問題的出現概率。另一方面,應當盡可能統一水稻的播種、培育、移栽環節,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因種植時間差異化所引發的各類病蟲害遷移、傳播、擴散等問題,同時合理計算密植度,結合實際情況可選用寬窄行的培育方式進行移栽工作,以此提升水稻抗病蟲害能力。
2.1.3 科學除蟲
首先,需要合理落實水稻低茬收割,同時以集中堆放漚肥、粉碎還田等方式處理秸稈,或是使用驅蟲處理后的土壤進行覆蓋,使其自然腐爛、發酵,以此有效減少蟲卵、成蟲數量。其次,在水稻收割工作完成后需要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將周邊環境中的雜草去除,其中包括但不限于機耕道旁、溝邊、路邊、田邊、田埂等環境中的病稻、枯稻、雜草等,以此減少病蟲數量。再者,預測三化螟預蛹期并在此期間進行深灌水滅蟲,合理把控水位,將其控制在完全浸沒稻茬的滅蟲效果最佳,持續3 d后排干水即可。最后,工作人員需要在氣候適宜時節,如陽光充足、風力充足等氣候中及時翻整、深耕閑置農田,使田間土壤保持一定時間的干燥、通風,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滅殺土壤中潛在的病菌、蟲卵、害蟲的效果。
2.1.4 加強田間管理
一方面,需要工作人員合理撫育施肥。加大對有機肥的使用力度,條件允許下可以使用沼肥,同時結合水稻生長情況與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營養物質合理調整氮、磷、鉀比例,避免出現偏施氮肥情況,防止出現禾葉幼嫩貪青。一般情況下,基肥可選用磷肥、有機肥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等制成,而磷肥、氮肥的施放可以按照以穗肥、分蘗肥、基肥的2:3:5的比例進行。另一方面,需要精細化調控田間水分。工作人員需要結合水稻不同生長期進行合理控水,同時遵循“淺水插秧、寸水回青、薄水分蘗、有水抽穗、夠苗曬天”的原則落實田間水分管理工作。返青階段需要確保田面水深保持在2~3 cm、移栽后半個月需要確保水分充足但不宜過多,以此促進分蘗早生快發、待分蘗苗夠厚需要進行排水并晾曬田塊,對于肥田、泥田等田塊則可以適當提升晾曬時間,以田間剛好開裂為基準,合理把控晾曬時間。除此之外,工作人員還應當定期拔除田間枯稻、病稻、雜草等,確保田間的良好通風、光照條件。
2.2 物理措施
2.2.1 燈光誘蟲、滅蟲
該方式可以有效滅殺具有趨光性的害蟲,同時也是現階段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措施中較為常用的技術之一。頻振式殺蟲燈是目前較為常用的殺蟲燈之一,其能夠有效引誘、滅殺鱗翅目害蟲,可以最大限度起到避讓益蟲、滅殺害蟲的防控效果。若想進一步提升燈光誘殺害蟲的效果,工作人員可以結合實際情況提高稻田中燈光密度,即縱橫距離每隔150~200 m放置一盞殺蟲燈,將其高度設置在離地1.3~1.6 m為宜,在此過程中需要做好電線排布,避免出現絆倒、漏電等問題[2]。工作人員應當每天定時清理殺蟲燈中的害蟲尸體,同時檢查殺蟲燈外觀完整性并進行及時清理、調整復位、檢測殺蟲性能等。
2.2.2 性誘劑殺蟲
性誘劑殺蟲是利用害蟲所分泌的性信息素進行大批量誘捕、滅殺害蟲的方式,此種方式不僅能夠起到良好的害蟲滅殺效果,同時也可以阻礙害蟲間的正常交配、產卵并有效減少害蟲子代數量。該方式在實際應用時具有高度集中性、針對性特點,因此不會對田間益蟲產生影響,是一種綠色可控的水稻病害防控技術。工作人員可根據稻田蟲害實際情況合理設定集群誘殺劑投放密度,一般情況下僅需要每650 m2的稻田投放一個有效期約在180 d左右的干式誘捕器、害蟲滅殺揮發劑即可,將誘捕器設置在距離地面高約70 cm位置處即可發揮最佳誘殺效果,同時也可以在稻田中每隔0.2 hm2或0.25 hm2安裝智能施噴裝置,并將高濃度害蟲性信息素放在其中,使其每天傍晚、黎明時段進行自動噴灑,每次噴灑時間在600 s最佳。在使用性信息素進行誘蟲、滅蟲時需要避免出現不同類型害蟲的性信息素放在相同誘捕器中進行同時使用的情況[3]。如水稻卷葉螟食誘器,該食誘器中有綠色、環保、安全的生物食誘劑,可以借助高分子緩釋載體向田間釋放卷葉螟偏好的利它信息素質物,達到誘殺田間雌雄成蛾的目的。
2.2.3 設置防蟲網
防蟲網是一種綠色、環保的物理性滅蟲方式,在實際使用時需要工作人員選取足量的防蟲網對整個稻田種植地進行圍蓋,此種方式能夠有效避免化學藥劑大量使用或長期使用后所產生的不良影響。通常情況下,可以在育秧階段選取18~20目的防蟲網進行圍蓋,以此實現隔絕育秧效果,能夠有效防治水稻螟蟲、飛虱等蟲害,同時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水稻黑條矮縮病、紋枯病等癥狀,有效提升水稻產量。
2.3 生物措施
2.3.1 建立生態養殖系統
在水稻培育、養殖過程中,可以建立稻鴨共育生態養殖系統,以此起到有效管控、防治水稻中的病蟲害情況。以600 m2的水稻區域為一單位,根據具體情況選取15~30只20日齡左右的雛鴨,確保每只雛鴨的體重在0.2 kg左右即可,將其投放于分蘗初期的水稻稻田中,同時在水稻齊穗階段將投放的鴨子收回,避免其影響水稻產量[4]。稻鴨共育生態養殖系統不僅可以有效防治稻田中所存在的葉蟬、福壽螺、二化螟、稻飛虱等蟲害,同時鴨排泄物也可以充當有機肥使用,從而切實提升稻田土壤肥力,助力水稻提質高產,此外在放養方式下,稻鴨可以自由穿梭于田間,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踏除水稻黃葉、雜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水稻底部的透光性與通風性,減少水稻紋枯病的發生概率。除稻鴨共育系統外,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取稻魚共育、稻螺共育等生態系統,均能夠起到良好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5]。
2.3.2 科學應用生物源農藥
一般情況下,生物源農藥具有靶向性,因此在實際使用期間藥物對除靶標外的生物影響較小,同時也不會對水稻本身、稻田環境等造成污染與影響,具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性、穩定性以及可用性。阿維菌素、蘇云金桿菌等生物源農藥可以有效起到防治二化螟的效果;稻瘟病可以使用春雷霉素進行防治;稻曲病、水稻紋枯病可以通過井岡霉素進行防治等。工作人員在噴施生物源農藥前,需要觀察氣候條件與氣候溫度,盡可能避免在高溫干旱天氣噴藥,避免出現藥性降低、防治效果下降的現象。
2.3.3 保護蟲害天敵
在生物防治措施中,生物防治理念是中心思想,通過培育、保護蟲害天敵,為蟲害天敵創造良好生存、繁育條件同樣可以起到良好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效果。同時,利用蟲害天敵進行防治也具有綠色環保特點,可以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基于生物學角度來看,螟蟲、稻飛虱等水稻養殖環境中主要蟲害的天敵為蜻蜓、青蛙、瓢、寄生蠅、寄生蜂等,因此工作人員在田間管理期間可以適當避免或減少對此類生物的干擾行為,或是根據此類生物的特點為其創造良好的繁殖、生存條件,以此加強對稻田間蟲害的抑制效果[6]。
2.4 化學措施
化學措施主要是指利用化學藥劑,如農藥等實現對水稻病蟲害的防治效果。但是,化學農藥若長時期使用或過量使用則會產生一些不可逆或嚴重的問題,如環境污染、水稻質量降低等,同時也可能會對害蟲天敵造成影響,久而久之便會逐漸提升稻田對化學農藥的依賴性,進而造成惡性循環。因此,需要工作人員結合實際情況,合理使用化學農藥。一方面,工作人員需要精準把控蟲害具體情況,根據蟲害程度與具體表現,合理選擇農藥類型與噴量。另一方面,所選擇的農藥應當具有低殘留、低毒性、高效性的對口農藥,嚴禁使用殘留期長、毒性猛烈的農藥,同時在實際使用期間需要嚴格按照使用說明內容進行使用。除此之外,為避免蟲害對單一農藥產生抗藥性,工作人員應當結合實際情況選用多種農藥輪替使用的方式。如:在廣西柳州市柳江區的病蟲害化學防治中,對于飛虱二齡若蟲可以使用70%吡蟲啉、50%吡蚜酮、20%撲虱靈、36%噻蟲啉、25%烯啶蟲胺等進行防治;稻縱卷葉螟可以使用阿維菌素;二化螟可以使用三唑磷、甲維鹽、毒死蜱輪換施藥2~3次[7]。
3 結語
綜上所述,綠色防控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中的合理應用能夠有效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總量與頻率,通過制定科學的農業措施、物理措施、生物措施以及化學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效果與水平,保障水稻高質高產。應進一步加大水稻綠色防控技術的宣傳與基層培訓力度,完善政策配套措施,建立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創新示范區,從而有效促進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秋萍.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J].農村科學實驗,2023(4):37-39.
[2] 趙安艷,馬如兵.探析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江西農業,2023(2):43-44.
[3] 房曉康,王海霞,梅愛中.東臺市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實踐[J].種子科技,2023,41(14):127-129.
[4] 李永平,馬殊,馬秀芳.城固縣稻田養魚模式下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23(11):87-90.
[5] 朱承昌.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對策探討[J].農村實用技術,2023(9):105-106.
[6] 梁珊珊.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與應用分析[J].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機,2023(7):77-79.
[7] 陳田貴,劉超平,林秀英.水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其推廣應用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5):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