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信息傳播的方式和途徑發生了巨大變革,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深入探究新媒體時代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與路徑。采用理論研究的方法,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和總結,了解到新媒體如微博、微信等已經滲透到高校師生的學習和生活中,成為他們獲取信息、表達觀點的重要渠道。研究結果顯示,新媒體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新媒體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通過新媒體平臺,學生可以獲取到豐富的國內外新聞資訊、歷史文化知識、社會熱點話題等,這些內容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的國家,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其次,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和便利性,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創造力。通過新媒體,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愛國主義教育的討論和交流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高校應積極借助新媒體平臺,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鼓勵學生參與相關活動,并注重引導其正確使用新媒體獲取信息。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4-0164-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價值意蘊與實現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H-220823
高校作為培養未來社會棟梁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培養人才、傳承優秀文化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使命。新媒體平臺憑借豐富多樣的內容,給年輕學子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感知世界的空間,同時也為高校愛國主義教育注入了新的元素。在新媒體背景下,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的探索,需要引起重視。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新媒體時代年輕人的需求,因此需要運用創新的思維和方法來開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利用新媒體平臺,憑借多樣化的表達形式、豐富的內容,加深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傳統、先輩事跡的了解,增強其國家意識和責任意識。
(一)傳統方式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通常以課堂講授的形式呈現,缺乏針對性和吸引力,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新媒體背景下,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對知識獲取的需求,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廣,更多的是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因此,高校應該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如開設公眾號、建立網絡課程等,使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吸引力,滿足學生的需求。
(二)信息碎片化和謠言對教育產生負面影響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信息碎片化且沖擊力強。學生容易受到各種信息的干擾,很難專注于愛國主義教育內容。同時,新媒體環境下存在著各種謠言和虛假信息,這可能對學生的價值觀和思想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高校應該培養學生對新媒體的應用能力和信息辨別能力,使其能夠辨別真假信息,抵御謠言的侵襲。
(三)實踐活動相對較少
高校組織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相對較少。實踐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偏向于理論知識灌輸,缺乏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機會。為了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高校應該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開展社會實踐,讓學生切身體會到祖國的高速發展與強大。
(一)拓寬教育載體,創新教育方式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載體應該不斷拓寬,教育方式應持續創新。首先,開設網上課程。高校可以利用網絡平臺,開設在線課程,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參與學習。通過網絡課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學習與愛國主義相關的知識,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發展成就[1]。同時,網絡課程也可以提供互動的機會,讓學生在線討論,分享自己的看法和體驗。其次,舉辦線上研討會和論壇。高校可以利用視頻會議等技術手段,組織線上研討會和論壇活動。邀請專家學者舉辦在線講座,學生在家中就可以聽到權威的觀點和解讀。這種形式的活動可以打破時間和地域限制,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提高他們對愛國主義教育的關注度和參與度。再次,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傳遞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現在的學生更習慣于通過手機和社交媒體獲取信息[2]。高校可以制作精彩的微視頻,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愛國主義教育相關內容。
(二)優化課程設置,融入實踐要素
新媒體背景下,優化課程設置,融入實踐要素,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專業課程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梳理和完善課程內容。通過對各門專業課程內容的梳理,可以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其中。高校可以選擇與國家發展相關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國家發展問題,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3]。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用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和經典文獻,展示國家的發展歷程和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其次,開設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或模塊。高校可以單獨開設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或將其納入通識教育課程中。可以教授與國家發展、民族精神等相關的知識,以培養學生對國家、民族、社會發展的關注和認同[4]。再次,注重實踐要素的融入。高校應注重將實踐要素融入課程中,可以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親身體驗國家發展和社會建設的過程。最后,邀請社會名人、專家學者進行交流。高校可以邀請具有影響力的社會名人、專家學者等舉辦講座和座談會,與學生面對面交流。
(三)加強網絡輿論引導,形成正向聲音
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應該加強對學生的網絡輿論引導,幫助學生篩選正能量的信息,防范錯誤觀點的滲透。首先,高校可以加強對學生的網絡輿論引導。通過組織網絡輿情分析研究,了解當前網絡上存在的主要輿論動態,把握輿論走向,為學生提供準確、權威的信息參考。高校可以開設相關課程或講座,指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互聯網,如何辨別信息真偽、正確評價信息價值,提升學生的媒介素養和辨別能力[5]。其次,高校可以組織網絡素養培訓,培訓內容包括信息搜索和篩選技巧、如何判斷文本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如何辨別網絡謠言和虛假信息等[6]。再次,高校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正能量的網絡活動[7]。例如,可以組織學生撰寫關于愛國主義的博客或參與線上社群討論,分享個人體驗和感悟。最后,高校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發布校內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報道,包括舉辦各類愛國主義主題講座、紀念重大歷史事件等。報道內容應重點突出學生參與的情況,包括他們的表現、感悟和收獲等。此外,高校可以報道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情況,包括組織的公益項目、參與人數和效果等。這樣的報道既展示了學生對社會的關注,也向外界傳遞了積極向上的信息。
(四)鼓勵學生參與社會服務,培養公民責任感
高校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培養他們的公民責任感。通過組織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等形式,讓學生關注社會問題,了解國家發展需求。首先,高校可以組織志愿者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8]。通過與社會組織、公益機構的合作,開展各類志愿者活動,如扶貧幫困、環境保護、文化傳承等[9]。這些活動可以給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了解國家和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挑戰,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其次,高校可以設立教育基地,提供相關培訓和資源支持。該基地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和實踐場所。高校可以組織法制知識講座、社會問題研討會等,引導學生關注國家法律法規,了解公民權益和義務。同時,基地也可以提供社會工作實踐崗位、實習機會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社會責任感。再次,高校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活動[10]。通過與社區合作,開展志愿者服務、社區調研等活動,讓學生深入了解社區居民的需求和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貢獻力量。最后,高校可以通過設立社會創新實踐基金、提供創業支持等方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資助學生開展創新性的社會實踐項目,如創辦公益組織、推廣創新產品等[11]。
(五)建立多元評價體系,促進全面發展
高校應該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僅注重學生的學科成績,還要關注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12]。
首先,高校應該完善評價指標,不僅注重學生的學科成績,還要關注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傳統的以學科成績為主的評價方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高校可以引入多種評價指標,如學生的技能培養、綜合素質評價、社會實踐能力等,綜合考量學生的各方面表現。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強調社會實踐和服務能力。高校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并將其納入評價體系。評價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可以考察他們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和解決能力。其次,高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活動,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13]。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進行深入學習,鍛煉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14]。此外,還可以組織科研競賽、實踐實習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問題解決能力、創新能力。
(六)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應該積極采取措施,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
首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可以提高教師的思想素質。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需要具備較高的思想覺悟和堅定的政治立場,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們深入了解國情、民情和國家政策,堅定愛國主義信念。其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新媒體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樣化,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師需要具備較高的教學水平和能力,才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高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考核,使他們掌握新媒體技術,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服務。再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還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速度快、覆蓋面廣,教師之間應該加強交流與合作,共同探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高校應該為教師搭建交流平臺,鼓勵教師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借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教學水平和能力。最后,高校應該注重對教師的考核和評價,建立完善的激勵機制。對于表現優秀的教師給予表彰和獎勵,對于工作不力的教師進行指導和幫助,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高校還可以通過建立教學團隊、開展集體備課等方式,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普及,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需要與時俱進,借助新媒體平臺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通過探索新媒體背景下的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現狀,能夠更好地引導青年學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成為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社會棟梁。
參考文獻:
[1] 張嘉琪.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優化路徑研究[J].品位·經典,2023(8):100-103.
[2] 鐘秀.后疫情時代醫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3,22(7):160-162.
[3] 伊安玲.網絡直播融入高校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23,43(2):115-116.
[4] 段丹東,劉婧童.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創新路徑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1):66-68.
[5] 柴堅,孫小悅.新媒體時代提升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J].呂梁學院學報,2022,12(5):72-74.
[6] 許文.新形勢下高校青年愛國主義培育的路徑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9):59-61.
[7] 常濤.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8):193-194.
[8] 王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新媒體路徑構建探析[J].黑河學院學報,2022,13(6):68-70,77.
[9] 曾淑文,潘立.新媒體視域下優化高校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路徑研究[J].大眾科技,2022,24(2):187-189.
[10] 常江.利用新媒體進行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現路徑研究:以抖音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2(7):1-3.
[11] 李婷.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學生主流價值觀教育路徑探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33):102-103.
[12] 李振山.愛國主義教育在新媒體下的創新發展[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30):96-97.
[13] 紀燕,武凌蕓.新媒體背景下優化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探索[J].大學,2021(49):118-120.
[14] 叢懿潔,劉敏楠.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及教育路徑:以威海市高校為例[J].辦公自動化,2021,26(4):12-14.
[15] 武兵,楊穎.新時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路徑創新[J].德州學院學報,2021,37(1):107-110.
作者簡介 崔慶淼,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