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簡介】 謝小慶,中國語言大學教育測量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統計測量分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心理學會測驗專業委員會理事(北京,100083)。
現實生活中,人們會遭遇許多被以往經驗認為是“不可能”而因此無法預測的事件。引導學生掌握思辨能力,使他們為將要面對的豐富而復雜的世界做好準備,是家長和教師的責任。編寫這套“小學審辯閱讀教學系列叢書”,就是為了給家長和教師提供支持。
生病后是否去看中醫?高考必考科目中是否應包含外語?能不能吃轉基因食品?是否應開征房產稅?在股票盈利2毛錢時,是落袋為安還是持股待漲……實際上,基于不同的邏輯起點,對許多重要問題可以做出截然相反的回答。面對這些難題,僅靠傳統的“觀察—歸納—演繹”的問題解決思路是不夠的,僅具備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也是不夠的。為了在實際生活中做出選擇,進行決策,還需要具備審辯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面對這類沒有唯一正確答案的難題,需要的不是依靠事實和邏輯“發現”解決辦法,而是需要借助審辯式思維所進行的論證“選擇”解決辦法。
以往,許多具有“正確答案”的問題需要有知識的人通過“觀察—歸納—演繹”的方式,借助相關知識和邏輯推理找到解決方法。例如,測量一棵樹的準確高度,計算火車從A地出發抵達B地的時間,根據上月的產品銷售情況制訂下月的生產計劃,等等。然而,這類依賴知識積累和邏輯推理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在不久的將來都會由計算機和人工智能(AI)來完成。就像在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和圍棋等技能領域戰勝人類一樣,AI很快將在這類僅僅需要知識積累和邏輯推理就可以勝任的工作領域超越人類,取代人類。在解決這類問題方面,AI不僅速度更快,不會疲勞和懈怠,而且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可靠性和準確性。
移動互聯網和AI帶來的這種變化,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移動互聯網時代,個體擁有的知識再豐富,也遠不及“百度”和“谷歌”。今天,國際教育界已經達成共識:創新始于對成說的質疑,審辯式思維是創新型人才的核心能力。教育重要的任務之一是發展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審辯式思維也是值得期許的、核心的教育成果。教育,重要的已經不再是培養有知識、有邏輯的人,而是培養具備審辯式思維的人;學習,重要的不再是學知識、學邏輯,而是學思維、學論證。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我們不但要提出任務,而且要解決完成任務的方法問題。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彼脑?,值得今天關心教育問題的人們思考。當前,許多人已經認識到發展學生審辯式思維的重要性,但如果不解決“如何培養”的問題,發展審辯式思維就是一句空話。李文玲教授等人編寫“小學審辯閱讀教學系列叢書”的主旨,就是希望回答“如何建橋”和“如何造船”及“如何培養和評估審辯式思維”的問題。
“小學審辯閱讀教學系列叢書”對“如何培養”和“如何評價”審辯式思維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具有操作性的建議,可以為教師、家長提供行之有效的幫助。
這套叢書系統介紹了審辯閱讀教學的概念、理論與方法,包括審辯閱讀的理論框架、審辯閱讀與寫作策略、審辯閱讀與寫作的測評、審辯閱讀的合作學習等。叢書還討論了一系列有關審辯閱讀的問題,如閱讀與思維教育的關系,審辯思維和創新的關系,審辯閱讀教學在小學和中學的區別,審辯閱讀與整本書教學,審辯閱讀與項目式學習,合作推理討論在中小學課堂的實施步驟,合作推理討論與傳統教學的有機融合,為什么要“包容異見”,為什么要包容和理解不同的個人偏好和價值取向,怎樣激發閱讀動力,怎樣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怎樣創設既有真實情境又有深刻思考的課堂氛圍,怎樣進行對話式教學,怎樣展開啟發性問題引導,怎樣實現可視化內容呈現,等等。
這套叢書包含了關于審辯閱讀的系列研究,這些研究借助系統分析法、教育實驗法和問卷調查法,對小學語文審辯式閱讀教學的基本理論形式和具體實踐方式進行了系統研究,研究了審辯式閱讀教學的操作策略、設計思路、實施過程和評價路徑,分析了審辯式閱讀教學實踐的具體影響因素。
這套叢書包含了兩本教學指導,分別是《小學審辯閱讀教學指導實務(中年級)》和《小學審辯閱讀教學指導實務(高年級)》。這兩本書圍繞閱讀教學的信息提取、分析推理、整合詮釋、反思評價和創意應用五個環節,呈現了37篇審辯閱讀教學案例,為讀者提供了教學建議。
與所有的教師一樣,本叢書的作者們希望學生在未來能有穩定、體面的工作。與傳統教師不同的是,本叢書的作者們已經預想到,在快速發展的21世紀,學生將來可能從事的行業今天或許尚未出現,今天的一些熱門職業那時可能已經消失。作者認識到,不必強迫學生死記硬背一些可能很快會變得陳舊的特定知識或很容易獲得也很容易忘記的特定知識。他們在思考,怎樣保證孩子在未來的職業競爭中不會敗于一部智能手機或一臺機器人;他們認為,以往在職場中穩操勝券的是“有知識的人”,未來在職場中獨領風騷的將是“會思考的人”“有智慧的人”。
近年來,因為關注學生審辯式思維的發展和學生的成長評估(growth assessment),筆者走訪了包括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在內的不少學校,也接觸了不少中小學教師。從繁華的一線城市到偏遠的縣城小鎮、深山草原,許許多多中小學教師正在努力為我國兒童創造更健康的發展環境,正在努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質疑精神。他們在頑強地堅守初心,他們在勇敢地突破自己的“舒適區”,他們在深夜和凌晨共同守護那盞“寂寞的孤燈”。李文玲、趙微、羅坤和李軍等幾位教師,不僅是教育問題的認真思考者和研究者,更是實踐者和力行者。他們合力完成的這套叢書,將為那些正在努力挽救“小范進”的中小學教師提供幫助。我相信,中國的希望,中國的未來,就寄托在這些教師的堅守和突破之中。他們的努力,終將匯聚成巨大的力量,突破束縛教育健康發展的局限,開創中國教育發展的新局面。
(責任編輯:張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