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欣 (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中云中心幼兒園 266300)
在倡導“自主游戲”活動的當下,很多教師一味追求“自主”,將戶外活動也變為角色游戲的場地,難以體現戶外“運動”的價值。為彰顯戶外“真運動”的價值,本文以“活”為基礎,多策略開展幼兒自主運動的研究,讓戶外運動助力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通過跟蹤觀摩戶外體育運動,教師座談、問卷等方式,發現如下問題:有的教師怕出現安全事故,因此要么高控圈地,讓幼兒在既定的滑梯、沙池等地方開展便于照看的活動;要么進行“排排隊”的等待游戲,不斷提出安全要求,進行所謂的指導,導致幼兒沒有運動的自主權;有的戶外成了社會性游戲場地,導致幼兒大肢體運動的機會變少,失去戶外運動的價值。有的教師認為戶外活動是幼兒的“自主游戲”,教師應“放羊式”不管不問。另外,幼兒可使用的運動器械少,戶外運動單一,缺少趣味性。
為了讓幼兒戶外自主運動起來,破解問題的癥結,我們要讓教師理念先行,多策略支持,引領教師“點對點”深入研究。
(1)破舊立新,堅定戶外運動初心。在學習中改變思維中的堵點:一方面,走進名園跟蹤學習,觀摩有經驗的幼兒園,結合班級的特點和自身組織風格,組織幼兒戶外體育運動,取精去難,探索出適合本園實際與特色的戶外運動。另一方面,邀請權威專家、名師走進本園,舉辦一系列主題培訓,豐富教師戶外運動的組織經驗,與教師原有的組織經驗產生碰撞,激發教師主動反思、調整,形成適合班級幼兒并體現教師特點的組織方式。在理論層面與經驗層面,轉變教師組織戶外運動時“不敢放手”或“過于放手”等觀念。
在園本教研中,以身示范,思改變。結合幼兒日常戶外運動時的選擇與運動特點,本園針對堵點、難點開展專題教研。首先,在材料投放前,教師先進行玩法探索。以盒子為例,利用園本教研的時間,結合幼兒年齡特點,教師分級部探索盒子的不同玩法,如將盒子擺成S型、弓形、方格以及壘高等,進行奔跑、跳躍、鉆爬等運動,并用繪畫的形式記錄運動過程,體驗、積累創造性、多樣化的運動方式,為有效引導做豐富的準備。其次,集體觀摩與研討。組織教師共同觀摩幼兒的戶外運動,自主選擇跟隨記錄一名幼兒運動的過程及玩法。最后,交流分享自己的觀察故事。在共同討論、反思、總結的過程中,教師體驗到戶外活動時應該在觀察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這樣才能有效助推幼兒體能的發展。因此,教師只有自身愛上運動,才能全身心地支持、參與,會運動、愛運動的老師才能帶出悅享運動的幼兒。
(2)破平為凸,戶外場地野趣十足。根據幼兒年齡特點和動作發展需求,結合本園戶外場地與建筑的地理位置,打造了開放、富有野趣的運動功能區。
一是留一隅“野味”的區域:為了滿足幼兒大肢體動作的發展,我園結合戶外區域結構,打造了充滿“野趣”的戶外運動區域。為了鍛煉幼兒跨跳、攀爬、平衡、懸垂等綜合運動技能,我們與幼兒一起創設了原生態的土坡區。大小不一的兩堆土,中間設有一個圓洞,三面可以自由鉆進鉆出。經幼兒玩耍,土堆已經被踏成足夠堅硬的土坡;經幼兒日積月累“淘寶”,土坡之間被挖出一道道溝壑;坡上又設了滑索,幼兒從高處握環懸垂滑下,充分鍛煉了臂力。這一多功能的生態區域,滿足了幼兒大肢體運動發展的需求。
二是享一段“撒野”的狂歡:在充滿野趣的戶外場地中,教師做到充分放手,便是給予幼兒自主運動的機會。他們將長木板架在土坡之間向下翻滾、跳躍,在高矮不同的樹木上爬上爬下,在山洞里匍匐、爬行,坐在塑料盆、紙盒、盤子等上面從土坡上漂移而下等,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盡情撒歡,強健體魄,使運動欲望得到充分滿足。
(3)破簡為豐,戶外器械靈活多變。一是提供大量低結構材料。幼兒園專門設置了低結構器材區,里面存放如下:大小不一的紙盒,粗細高矮不同的塑料瓶、報紙球、棒、曲棍、橡膠輪胎等。幼兒在運動過程中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興趣隨意選擇。他們的創新運動方式有:紙盒一字間隔排開,在空隙間單腳跳、S型跑;將紙盒壘高當鞍馬跨跳;將紙盒搭成門洞鉆爬;將紙盒搭成堡壘用報紙球擊打。
二是購置可百變的器械。豐富多樣的材料能夠支持幼兒的創新運動。我園根據幼兒運動需求和動作發展,投放了很多“萬能”材料,任由孩子們自由地、有創造性地進行組裝和玩耍。以“萬能工匠材料”為例。幼兒可以百變組合運動:搭成小屋在其中鉆爬,搭成跨欄跳躍著玩,搭成各種類別的車推著跑,搭成杠鈴上下舉重,搭成小橋在上面平衡走,搭成了梯子爬越等。看似單一的材料不斷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致,可在玩耍運動中充分鍛煉幼兒體能。
增強幼兒體質是戶外活動的一項重要目標。《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開展豐富多樣、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各種身體活動,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勵幼兒堅持運動。在戶外體育活動中聚焦幼兒“自主運動”,將運動與游戲相結合,引導幼兒玩出自主、動出健康、戲出愉悅。
《指南》中指出,充分尊重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相信每一個幼兒都是積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在戶外運動的過程中,教師學會了放手與支持,幼兒玩得有多么多變,運動得就有多么精彩。
(1)讓一物炫出多種體能發展。激勵幼兒利用一種器械進行創造性運動。在早操中,我園設計了幼兒單一器械花樣運動的環節。如大班早操器材是木質方磚,幼兒在這一環節與木方磚充分“互動”,通過自主探究、自由結伴、自創玩法的方式,把木塊拼擺成一字、圓形等,然后踩磚走、繞方磚跑、壘高跨跳、頂方磚練平衡走等。
(2)在多樣器械支持中發展一種運動能力。幼兒可自主選擇各種各樣的器材,利用不同的器材鍛煉一種運動技能。在鍛煉“跳”這一技能時,大班幼兒首先會選擇棍棒、繩類材料,擺成跳房子等各種平面造型進行連續跳躍,后來利用紙盒或梅花樁的組合,進行有高度的跳躍。隨著運動的深入,幼兒想到的器材越來越多,一個簡單的“跳”被幼兒玩出花樣、玩出創意。幼兒在這樣的創新運動中,不僅收獲快樂和滿足感,還促進肢體動作協調發展。
分享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幼兒一周運動的內容,更好地引導幼兒體能的全面發展。
(1)運動計劃——我的運動我做主。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傾聽幼兒的心聲,讓幼兒自主確定運動的內容。一是幼兒可交流分享自己的運動計劃。外出戶外運動前,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是否制訂計劃,并說一說自己想在哪個區域運動、運動的內容以及運動時需要注意什么。二是幼兒可表征交流運動計劃,鼓勵幼兒將自己的運動計劃用簡單的符號表征交流。運動計劃的制訂使整齊劃一的要求變為幼兒自我確定運動內容,利于教師有效分析幼兒運動的差異。
(2)運動評價——分享我的運動故事。戶外運動后,教師可及時引導幼兒用繪畫或符號的方式記錄自己的運動內容、精彩瞬間和器材的花樣玩法,形成運動故事。如大班幼兒對于單人跳繩已經非常熟練,很多幼兒創新出反跳、麻花跳、跑跳等多樣玩法。某天分享時,有學生說:“我想玩跳大繩,但繩搖得很快,我不敢往里進。”其他幼兒也產生共鳴。他們紛紛將自己的困惑、想法表達出來,并討論大繩可以怎樣跳,在與同伴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再次產生運動興趣,同時也體驗到解決問題的喜悅。
“活”,體現在教師把握好大膽的“放”與適度的“收”的度,既保證幼兒在教師的“意料之內”,又玩出教師無法預設的“意料之外”。
(1)放手靜觀。在戶外自主體育運動中,教師一是要學會放手靜觀。比如,中班教師分享說:“針對男孩子玩滾筒,他們有充分玩的經驗,教師會在旁邊鼓勵幼兒站在滾筒上保持平衡慢慢來;針對女孩子初次玩滾筒,她們還不會上滾筒,教師會手攙扶讓幼兒在高高的滾筒上學會用腳交替推動滾筒前行,以確保幼兒在玩中的安全。”二是以《指南》為支持,有目標地觀察幼兒運動行為,靜觀運動中幼兒的探索行為、某個突發的創新點、問題解決方式以及動作發展的水平,分析其行為是否有助于體能發展目標,并及時引導,確保幼兒體能的均衡發展。
(2)適宜支持。教師不應發現問題便立刻支持介入。比如,大班教師分享自己的經歷:一次戶外活動看見兩組幼兒在用兩個滾筒對抗,她怕出危險剛想介入,但發現兩組男孩玩得非常投入,長滾筒與短滾筒碰撞著行進,各組不斷招呼同伴幫忙,并無危險情況。結束后,幼兒用“運動故事”的形式將其圖文并茂地記錄下來。在分享時,他們交流心得經驗,并約好要用同樣長度的滾筒“再戰”。
借助觀察記錄,教師應定期分析幼兒的活動行為與運動狀態,發現運動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反思問題癥結所在,借助班級、級部交流研討,通過及時調整材料投放、變換支持策略等方式推進幼兒戶外體育運動的深入開展。比如,大班幼兒在玩了一段時間的梯子、木板組合以后,教師發現他們失去了玩的興趣,便在級部教研中集體研討,分析原因,最終設置一個材料緩沖區域,添置輪胎、球、大托盤等一些簡單的、所有游戲都可以利用的材料來豐富運動形式。
戶外運動的研究讓教師在適度放手與觀察支持中體驗專業成長的喜悅,更見證幼兒在自主與器材互動、創造性運動、同伴互助中,運動技能得到提升,大肢體得到發展,體質顯著增強。在戶外運動過程中,幼兒社會社交能力也獲得提升,其性格也在交往中變得越來越開朗,體現了戶外運動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