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曲 秦燕
【摘要】從政治傳播的視角,考察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如何通過讀報組創新了報紙的傳播方式。在報紙出版發行工作受限的戰時環境中,中國共產黨為發揮報紙以一當百的作用,同時適應和提升根據地民眾文化現狀,創造性地建立了以集體讀報為核心的群眾組織形式。讀報組通過“民教民”的人際傳播模式、有計劃地選擇讀報內容、巧妙利用讀報策略和技巧,使讀報組成為教育民眾、動員民眾的有效組織形式。
【關鍵詞】讀報組;集體讀報;政治傳播;人際傳播;延安時期
報紙,作為信息傳播的媒介,促進著社會溝通和交往,提供了一種民眾政治參與的路徑,即“人民有可能通過報刊參與國家的政治事務”[1]。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萊茵報》的籌備階段就已認識到,報紙是革命者宣傳群眾和組織斗爭的最好工具之一,列寧也認為黨的寫作事業應當成為社會民主主義機器的“齒輪和螺絲釘”。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時起,就尤為重視報紙工作,將其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陣地、作為駁斥反動思想言論的戰場。到了延安時期,為了廣泛動員民眾發展生產、建設根據地、抗戰救國,報紙更是承擔起了教育民眾、動員民眾的“集體的組織者”[2]的角色。毛澤東曾說過,報紙的作用相當于開會、開訓練班,是一種重要的工作方式和教育方式。[3]因此,中國共產黨以報為媒,開展了諸如辦墻報、演活報劇、集體讀報等工作。而其中的集體讀報工作,以群眾性組織為依托,以人際傳播為途徑,契合了鄉村社會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受到了黨和邊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讀報運動蓬勃開展,還選舉產生了模范讀報員、模范讀報組,《解放日報》、大眾讀物社等報社對讀報組和讀報活動進行了大量報道,還出現了以“讀報”為主題的木刻創作。
一、讀報組的興起
“報紙、刊物、書籍是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最銳利的武器,黨應當充分善于利用這些武器。”[4]就連屢見報端的廣告也反映了政治宣傳的廣泛性和鼓動性,如《解放》周刊發布促銷口號:“多訂購一份解放報,多增加一分救國的力量!多介紹一份解放報,多充實一分抗戰的影響!”[5]但是隨著戰時環境的改變,國民黨政府于1940年秋停發了軍餉,再加上日偽和頑固派對根據地不間斷的經濟、軍事封鎖,報紙的出版、發行工作受到極大阻礙。一方面導致根據地發生“紙荒”,1940年紙張類物價較之三年前竟上漲15倍多[6],新聞紙供應緊張,中央不得已決定收縮出版工作,一大批報刊停辦,有時甚至一個縣一個區才能有一份報紙;另一方面,為了將報紙及時迅速送到讀者手中,交通員、發行員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工作,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據統計,八年全民抗戰中,晉察冀日報社發行系統有12人為國捐軀,從1942年到1948年,山東各級郵政管理局約有345人光榮殉職。[7]為了物盡其用,發揮報紙以一當百的作用,中國共產黨提倡集體閱讀報紙,或者將報紙貼在街頭,或者一人讀大家聽。例如,中共晉綏分局要求通訊員和黨的各級機關組織讀報組,“使每份報紙,能經常有一百人讀到或聽到”。[8]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所轄各根據地大多為生產落后的農村地區。一方面,貧窮和較高的文盲率使得絕大部分農民根本就接觸不到報紙;另一方面,民眾的文化水平、社會風氣和政治意識亟待改善和提升。因此,變“看報”為“聽報”,將個人閱讀轉化為集體閱讀,“一人讀大家聽”的讀報方法可以說是報紙宣傳鼓動工作的順勢而為。中宣部發布通知:“各地黨報的文字,應力求通俗簡潔,不僅使一般干部容易看懂,而且使稍有文化的群眾也可以看。通俗簡潔的標準,就是要使那些識字不多而稍有政治知識的人們聽了別人讀報后,也能夠懂得其意思。”[9]這樣,鄉村、部隊、機關、學校、工廠中的群眾都“組織起來”了,讀報組應運而生。
二、誰來讀:“民教民”的人際傳播模式
讀報組相較于墻報、活報劇的獨特作用,在于它依托于群眾性的組織形式,形成了基于社會交往的人際傳播模式。讀報組采用“民教民”的學習方法,注意培養民眾中的積極分子,以其為核心組建讀報組。子洲縣的苗子興,因其對革命工作有一定認識,善于團結群眾,于是在鄉政府的幫助下,經過一個多月就成立了一個13人的讀報組,還專門設了一個閱報室,隨之推進了打柴、掏谷茬、鋤草、衛生、打井等工作。[10]讀報組還提倡父教子、夫教妻、哥哥教弟妹,擴展讀報的影響范圍。馬家溝村陳德發讀報組的溫漢生曾因不識字吃了不少虧,所以對于讀報工作格外認真,還幫助弟弟學習,自覺承擔起老師的責任。在其督促和鼓勵下,弟弟已經能夠在讀報會上發言了。[11]該讀報組還發動全村男人參與,并要求將讀報知道的東西經常講給婆姨聽。聽了男子的宣傳解釋,全村的婦女知道了勞動英雄郭鳳英,也認識到了變工互助的好處,生產熱情隨之提高。這樣,讀報組又延伸出一個從組員到民眾的二級傳播結構,推進和擴大了讀報運動以持久團結民眾推動工作。
由此,讀報組就打破了以往“報紙—民眾”的線性傳遞模式,創建起以報紙為核心從“讀報員—組員”遞進至“組員—民眾”的二級同心圓式的傳播網絡,報紙信息就能夠在讀報網絡中同時向所有方向迅速擴散,傳遞至鄉村每一個個體。而且,“民教民”的人際傳播模式,依托鄉村熟人社會中血緣、地緣的人際交往模式,這種“自己人”的感覺使得讀報員能夠獲得一種天然的信任,從而提高了報紙的影響力。
三、讀什么:有計劃地選擇讀報內容
讀報組尤其重視報紙對實際工作的指導和組織,目的就是要使民眾日常社交所討論的不再囿于家庭和宗族的“家長里短”,而是延伸至邊區、民族、國家甚至國際事務。因此,報紙及讀報內容的選擇至關重要。
《解放日報》作為當時中共中央機關報,主要職責是宣傳黨的政治立場、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教育人民群眾、指導革命工作。《邊區群眾報》的辦報宗旨是使“識字很少的人看得懂,不識字的人聽得懂。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一讀就懂,一聽就明白”[12]。它以農村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為主要讀者對象,行文口語化,通俗易懂,被讀者稱贊“念著順口,聽著順耳”。這兩份報紙基本涵蓋了黨政軍民各層次的讀者對象,是當時讀報組的主要選擇。
通過讀報,普通民眾也能夠了解國際事件,知曉了中國共產黨的原則立場和卓越見解,有助于激發其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和支持,開闊國際視野,激發民族主義情感。就連一個普通的鄉村老人在讀報之后都開始關心國際戰事,“好久沒有看到咱們的報紙了,究竟希特勒怎樣了?打垮了嗎?”[13]報紙對于國內政治方面宣傳的特點,主要是力求迅速、及時反映復雜尖銳的斗爭現實。此類報道集中于宣傳中國共產黨和平民主團結建設新中國、揭穿國民黨發動內戰的陰謀,是非分明,說理透徹,有很強的戰斗力和鼓動性。通過讀報,民眾了解了國內政治形勢,辨別了革命與反動,踴躍捐款獻金、節約糧食、開展勞軍運動。河南某縣的《老百姓報》讀報組,宣傳報紙所載《保衛家鄉歌》,組織了一個200多人的“砍青隊”武裝,同侵襲日軍英勇作戰。[14]在大生產運動中涌現的勞動模范吳滿有,經報紙持續性集中性的報道,被塑造為積極生產的勞動模范、多交公糧的道德楷模、保衛邊區的戰斗英雄。通過讀報,民眾不僅知曉了吳滿有,還學習了報上登載的其勞作方法,紛紛向其提出挑戰、發起勞動競賽。在更深遠的意義上,正是讀報在民眾的心理和認知上引起了一場關于“勞動”的思想革命——變“勞動下賤”為“勞動光榮”,變“窮是命里注定”為“勞動能致富”。
四、怎么讀:創新讀報策略和技巧
對執著于生計的農民來說,崇高理想的灌輸、意識形態的說教和重大理論的解釋,無異于天方夜譚,都比不上實際生活來得重要。要擴大農民的政治參與,就必須滿足其現實訴求。這就是說,讀報需要一定的策略,不僅要看讀報對象,還要滿足他們的需求。
從民眾對個人利益的關切入手。延安市的民教館組織商人讀報,起初被商人們誤解為一種負擔和刁難,耽誤他們做生意卻讓公家商店賺了錢,甚至把訂購報紙視為一種苛捐雜稅。民教館同志出面做工作,沒有講高深的理論,只是說:“聽說有兩個商家,高價買進的貨物,又低價賣出去,虧了幾千元的本,這是多么的不幸啊!為什么會這樣不幸呢?我以為是不知道時事的原故。倘若常常看報,討論時事,我們就可以知道許多事情。譬如敵人在山西進行大掃蕩,我們就看得出某些貨物要漲價;封鎖一時放松,交通路線比較暢通,我們就看得出某些貨物要跌價。”經過這次教育,商人們常常來和民教館的同志拉閑話、談選舉或者論戰爭,有些從來不愿訂報的商家也紛紛要訂報。[15]農民式的實用主義使得讀報組可以從利害、利益關系進行說理論證。這樣,讀報員能夠有計劃有策略地傳播報紙信息,民眾就能通過讀報了解到豐富、實用的信息,增加對報紙的信任和對讀報組的參與意愿。
將日常生活與政治宣傳相聯結。為避免單調枯燥,讀報組采用了組員輪流讀報的辦法,合理安排讀報材料。“例如第一次由小學教員講中共抗戰六周年宣言;第二次由農會主任講防螞蚱、造肥料、養小雞、牛交配等農業常識;第三次又由小學教員講制止內戰,挽救危亡。”[16]將政治宣傳同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相結合,以民眾所關切的日常生活為切入點弱化了其對政治宣傳可能存在的排斥態度,提高了民眾對讀報活動的認同和支持。宣傳心理學中的“名片效應”進一步印證了讀報組的這種安排。也就是說,“宣傳員把他的報告的基本主題組織到另外一些能為聽眾所接受的主題中去。這樣就能使聽眾產生一種印象,似乎這位宣傳員在觀點方面是和聽眾相近的,和聽眾有許多共同的東西,這種印象有助于造成宣傳員同聽眾意見一致的情境。”[17]
變“讀報”為“說報”“演報”。集體讀報將“報”這一媒介與“讀”這一傳播方式相結合,與其說是讀報,用說報、演報的表述方法更為準確。讀報組在多次讀報后總結了一些經驗,例如讀報員需要提前熟讀報紙內容,這樣讀給聽眾時感情才能自然而充分地代入;讀報員要能夠靈活閱讀,不拘泥于報上的文字表述,可以重復念,也可以適當增減內容輔助理解,還可以用民眾熟悉的口語代替書面語;讀報員需要具備一定的邏輯表達能力和肢體表現力,能夠把報上的內容以說笑話講故事演戲的方式呈現給聽眾。[18]經過讀報員對報紙信息的再加工,使民眾能夠有效理解和迅速掌握黨通過報紙所要傳播的政治信息。歷史證明,讀報組不僅發揮了讀報識字、宣傳時事、貫徹政策的基本功能,還逐漸承擔了更多的社會組織功能,如組員自發開展冬學,進行變工,組織開荒小組、婦紡組、自衛軍等,還為民眾調解糾紛。
五、結語
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報紙作為宣傳抗戰建國、指導革命工作的重要載體,不僅在報道內容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還在傳播方式上契合了人民群眾的人際交往模式。總的來說,中國共產黨依據戰時環境和民眾文化程度的現實狀況,以集體閱讀的方式創新了報紙的傳播方式,建立起一種新型的群眾性社會組織。讀報組不僅發揮了引導社會輿論、凝聚社會共識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以組織的形式教育、動員了根據地的廣大民眾,極大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在鄉村社會的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以來,一直踐行著黨報的群眾路線,始終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并不斷推進其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運用英雄模范人物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機理研究”(項目編號:21XKS014);陜西省社科基金“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政治優勢話語建構的基本經驗研究”(項目編號:2021B007);西北工業大學博士論文創新基金重點項目“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儀式化研究”(項目編號:CX20193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鄭保衛.馬克思恩格斯報刊活動與新聞思想研究: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42.
[2]列寧.從何著手?[A].列寧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
[3]報紙是指導工作教育群眾的武器(1944-3-22)[A].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新華通訊社,編.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4:157.
[4]中央宣傳部關于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提綱(1941-6-20)[A].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 1941-1942[G].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136.
[5]本刊征求五萬基本定戶[J].解放,1937(23):20.
[6]周學通,等.延安地區物價局編.延安地區物價志[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16.
[7]王曉嵐.中國共產黨報刊發行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191,194.
[8]中共中央晉綏分局關于抗戰日報工作的決定[N].抗戰日報,1942-10-20(1).
[9]中宣部.怎樣辦黨報:中共中央宣傳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N].解放日報,1942-04-01(2).
[10]子洲苗區五鄉識字讀報推動了工作[N].解放日報,1945-08-27(2);讀報組能文能武,領導人是二十歲的苗子興,組員都是十四五歲青年[N].解放日報,1946-09-03(2);郭育才,煥梧.苗子興識字組[N].解放日報,1946-10-19(2).
[11]午人.一個讀報組員的訪問[N].解放日報,1944-08-04(4).
[12]胡績偉.青春歲月:胡績偉自述[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178-179.
[13]北岳群眾熱愛報紙,讀報工作普遍開展[N].解放日報,1943-09-12(2).
[14]李敷仁.憶老百姓報及其與讀者的結合[N].解放日報,1946-09-02(4).
[15]古今.誰說老百姓不接受教育?——社教工作的經驗點滴[N].解放日報,1942-04-22(2).
[16]北岳區讀報工作普遍深入民間[N].解放日報,1943-08-29(2).
[17]肖·阿·納奇拉什維里.宣傳心理學[M].金初高,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84-85.
[18]劉國喜.八旅五團一營讀報看對象又念又講,讀后還組織漫談討論[N].解放日報,1945-04-17(2).
作者簡介:葛曲,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西安 710072);秦燕,西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安 710072)。
編校:張如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