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磊
(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雙減”是黨中央關心、群眾關切、社會關注的重大民生問題,[1]其目的是通過加強學校教育,提高學校課堂教學質量,優化作業布置,提升課后服務質量,減輕學生的課余負擔,達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構建教育良好生態的目的?!半p減”意見出臺后,各地教育部門高度重視,都將“雙減”作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加強省市縣校四級統籌協調,健全體制機制,狠抓政策落地見效。目前各地已初步實現“五項管理”有序落地,課后服務全面覆蓋,校外培訓機構常態化整治,贏得了家長的充分肯定?!半p減”減輕了家長的經濟和心理負擔,也讓教育教學回歸主陣地、回歸本真,讓學校的教育教學提質增效。作為“雙減”政策背景下學生的第一責任人,家長對教育的期望值較高,不同區域、不同年級家長狀況如何?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與西部地區有關行政、督導部門合作,對政策實施一學期后的家長狀況進行調研,初步把握家長群體狀態和特點。[2]
本研究以西部某省義務教育階段一到九年級學生為樣本。樣本學生家長填寫調查問卷,共有206 746名學生家長參與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99 097份,有效問卷率96.3%。本研究組織調研組深入學校,通過聽取匯報、座談交流、實地調研查看、隨機訪談等形式重點從學校作業管理、課后服務、校外培訓治理情況等方面進行了實地調研。調查問卷克倫巴赫系數為0.76,信效度良好,使用SPSS20.0進行數據處理分析。
1.家長月收入普遍較低
2021年,某省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 839元/月。調研顯示,收入在1 000元/月及以下的占比為18.70%,僅有2.8%的家長收入在萬元及以上(圖1)。該省人口數量多、但卻是人均收入和人口受教育水平都很低的欠發達省份,部分偏遠地區、民族地區等陷入了“教育資源短缺—教育水平低—收入低—教育資源短缺”的惡性循環之中。根據人口的受教育狀況來調整教育資源配置,是促進貧困落后地區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促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根本措施。

圖1 家長的月收入分布情況
2.家長高中或??萍耙韵聦W歷占比近九成
總體來看,學生家長的學歷呈現金字塔形,初高中及??茖W歷占比為89.6%,本科學歷的家長約占一成,碩博士研究生的占比僅為0.4%和0.2%(圖2)。

圖2 家長的學歷分布情況
家長的月收入與學歷水平、不同地區之間的二元線性回歸結果表明家長的月收入與學歷水平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與不同地區呈現負相關關系。[3]總體來看,家長的月收入和學歷水平、不同地區之間關系密切,也可以說與受教育年限之間關系密切。增加人口受教育年限,不僅是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項目,也是增加人均收入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途徑,更是“雙減”政策落地見效的間接體現(表1)。

表1 家長月收入與學歷、地區的二元線性

續表1
隨著學校教育質量和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作業布置逐漸科學合理,課后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讓學生更好地回歸校園中。調研結果有50.8%的家長認為學生的主要負擔來自作業。
1.不同年級學生作業時長達標率差異較大
有58.1%的家長表示自己的孩子周內書面家庭作業在1小時內完成,仍有1.1%的家長認為孩子作業在4小時及以上(圖3)。

圖3 周內完成書面家庭作業情況
小學作業完成時間達標率最高的為一年級,四、五年級達標率不足六成,初中三個年級的達標率分別為78.45%、71.59%和73.97%(圖4)。

圖4 不同年級作業時間達標情況
2.不同地區學生作業時長大幅度減少
不同地區學生家長認為孩子的作業總量減少情況不同,從城市到農村的家長認為學生作業大幅度減少的比例呈現下降趨勢,有83.12%城市地區的家長認為學生作業大幅度減少(圖5)。從農村到城市,家長對學生的“雙減”成效認可程度呈現遞增趨勢。

圖5 不同地區家長認為作業總量減少情況
家長給孩子報校外培訓班或者請家教的目的各有不同,有42.9%的家長認為校外培訓機構可以鞏固校內課堂所學知識,有42.5%的家長認為可以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或孩子的特長。
1.過半數家長獲取信息通過推薦
絕大部分家長依賴于社會上的口碑,這直接影響著家長的判斷和選擇。同事朋友或其他學生家長的推薦均超過了半數,分別達到了54.7%和50.6%(圖6)。

圖6 家長獲取校外培訓信息渠道
2.校外培訓負擔率為5%以下的占比過五成
家庭校外培訓機構負擔率(指每生每年校外培訓機構的支出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不僅在城鄉之間存在差異,不同家長學歷之間也存在差異。51.24%的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投入要遠比其他投入更重要。家庭的校外培訓機構支出負擔率呈現明顯下降趨勢,校外培訓支出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在5%以下的占比過五成,表明家長在校外培訓機構上理性看待、慎重選擇(圖7)。

圖7 校外培訓支出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
校外培訓支出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負擔率)按照1-7賦分,分數越大表明占比越高。城市家長尤其“急功近利”,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廂情愿地去參加輔導班,城市平均得分最高,這表明城市家長的校外培訓負擔較重(表2)。從家長的學歷情況看,學歷的高低與校外培訓負擔率呈現正相關關系,這說明隨著家長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校外培訓負擔率逐漸遞增,家長越重視孩子的培養和教育(表3)。

表2 不同地區與支出比例統計表

表3 不同學歷與支出比例統計表
校外培訓負擔變化成效維度為李克特量表5點計分,分數越高家長的培訓負擔減少的程度越大。結果顯示,中等收入家庭受益最大(表4)。經兩兩比較,月收入最高和最低,1 000-3 000/月和7 000-10 000元/月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減輕家庭在校外培訓上的負擔已經是重要成效之一,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表4 不同收入與校外培訓支出負擔情況統計表
3.學科類培訓大幅度減少,非學科類培訓有所增加
從調研情況來看,有86.1%的家長給孩子減少了或沒有參加語數外等學科類培訓;有79.1%的家長給孩子減少了或沒有參加音體美等非學科類培訓。在有關部門強力推動下,工作帶來了質的變化(圖8)。

圖8 本學期學生參加學科類和非學科類培訓變化情況
結果表明,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有近半數的家長表示要自己多花時間輔導孩子,但仍有不少家長未轉變教育理念,在“成績至上論”思想的驅使下,繼續以各種形式給孩子加強學科類培訓輔導(圖9)。

圖9 家長對待學科類培訓態度
學校的課后服務按照學生自愿、全面發展等原則,聚焦學生校外培訓和家庭經濟負擔過重,緊盯家長接送子女上下學難等問題,充分利用校園資源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后服務。95.7%的家長對學校提供的課后服務表示滿意,滿意度較高。
1.學校課后服務中完成作業占比為78.8%
調研顯示,82.1%的家長讓學生參與了學校課后服務,其中城市學生參與比例為89.1%,縣城和鄉鎮學生參與比例分別為84.5%和81.8%,最低的則為農村。在學校提供的課后服務內容中,78.8%的家長表示學生在課后服務中完成家庭作業。學校課后服務基本以作業輔導和各類興趣小組為主(圖10)。

圖10 家長了解的課后服務內容
2.學生課余時間增加
“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學生的學習壓力得到了有效緩解,課外輔導班等受到了嚴格控制,學生們的課余時間明顯增多,家長表示學生放學回到家,近九成學生在家看書閱讀或學習,63.6%和53.5%的家長分別表示學生到家幫助家里做家務和做運動(圖11)。
3.47.71%家長認為課后服務費用在100元
義務教育階段課后服務按照公益性、非營利性原則,堅持家長自愿,通過收取服務性收費或代收費的方式籌措經費,68.7%的家長愿意支付一定的課后服務費用,其中愿意支付的家長中有47.71%的家長認為課后服務費用應該是100元/學期(圖12)。

圖12 家長愿意支付課后服務費用情況
表5顯示,從家長學校課后服務費用支付意愿的描述性統計可以看出,愿意支付費用的家長高于不愿意支付費用的家長,其對課后服務的滿意度和托管服務需求存在著顯著性差異。這就說明這兩個維度對家長的支付意愿有顯著影響。具體而言,家長對學校的課后服務越滿意、越依賴學校教育,家長愿意支付費用的程度也就越高。相反,家長對于學校的課后服務越不滿意,參與學?;顒拥某潭仍降?家長越不愿意支付相關費用。

表5 家長對托管服務需要、課后服務滿意度
通過對家長特征與滿意度交叉分析,家長對“雙減”的滿意度均分達到了4.52,“雙減”工作正在助推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從年級維度看,六年級均分最高,F檢驗顯著(F=103.270***),年級越高,滿意度呈現上升趨勢(表6)。

表6 年級與滿意度情況
從收入維度看,月收入在3 000-10 000元/月的家長均值最高,F檢驗顯著(F=33.571***),家長月收入、滿意度呈現山峰形式,中等收入的家長滿意度最高(表7)。

表7 收入與滿意度情況
從學歷維度看,家長學歷在本科水平的滿意度最高,F檢驗顯著(F=29.802***),學歷越高,滿意度反而呈現下降趨勢,這一點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表8)。

表8 學歷與滿意度情況
從地區維度看,鄉鎮家長滿意度最高,農村家長的滿意度較低,經F檢驗顯著(F=64.514***),表明農村地區政策實施效果小于其他地區,家長滿意度相對較低(表9)。

表9 地區與滿意度情況
1.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完成作業時間達標率較低
課程方案中明確作業總時長不能超過1小時,平均每科作業時間僅有6分鐘左右。同時,家長的焦慮并沒有切實減輕,壓力有增無減。很多時候學生都處于“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緊張狀態。本研究隨機訪談了數十位家長,調查表明當前受國際國內環境、就業壓力、內卷化效應等影響,超過九成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隨著教育在家長心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或提升生活質量的期望便轉移到子女身上,家長將子女的成長視為自己的首要責任,因此各種“雞娃”式教育便應運而生。
2.農村中小學作業減負效果欠佳
不同地區校外培訓負擔大幅度減輕情況存在顯著差異,農村與城市相比較低。農村地區條件艱苦、思想守舊,家長并沒有像城市家長那么“急功近利”,作業減負效果需進一步提高。客觀看,各地加快補齊教育發展短板,農村和邊遠地區義務教育條件顯著改善,辦學質量明顯提升。但研究中仍有家長反映,學校基礎條件薄弱、師資力量不足等教育資源短缺問題亟待解決。
3.部分家長未停止學生的學科類輔導
“小班”“私教”等形式的學科類輔導最近有所盛行。有近三成的家長,尤其是初中年級的家長,表示孩子的學科類輔導不能停下來,否則孩子將被中考高考甚至整個社會所淘汰。
4.家長普遍認為課后服務內容單調
現階段學校課后服務主要以做作業為主,服務內容明顯缺乏多樣化。校內承擔課后服務的教師以學科類教師為主,非學科類的課程主要由部分教師兼任,教師投入兼職課程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導致課程質量良莠不齊,課程效果大打折扣。學校課后服務占用教師的休息時間,導致其工作時間延長,增加了教師們的工作和生活負擔。在農村,問題更加突出,大部分教師兼職多門學科,音體美等專業教師嚴重缺乏,難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課后服務需求。
5.家長支付學校課后服務費用的意愿較低
學校開展課后服務的初衷本來是為了解決家長上下班接送孩子困難的問題,結果卻成了部分家長眼中的“變相收費”。他們普遍認為既然中小學是義務教育,那么學校就應該提供無償的服務才對。事實上,這一部分家長忽略了教師是一份職業,他們也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超過的時間屬于加班。之所以收費,也是想要給參與課后服務的老師一些合理的補助而已。
6.家長認知水平影響“雙減”滿意度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孩子提升認知水平的三種不同途徑,有相當的人認為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最大,學校教育次之,社會教育最小。家長的認知水平決定孩子的起點,不是家長的物質水平決定孩子的起點。月收入和學歷高的家長滿意度低于其他學歷的家長。父母的認知,處事態度,身邊朋友的素質都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從哲學觀點來看,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事物是矛盾著的聯系中存在。事物的內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依據,而外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部矛盾必須滲透到事物內部,通過改變事物內在矛盾雙方力量的對比而起作用。家長、學生、教師、學校、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可以通過內外六個方面,形成合力提高家長政策的支持程度和滿意度(圖13)。

圖13 形成合力內、外因的六個方面
1.家長要做轉變思想的引領者
家長要給孩子一種科學、良性的教育?!半p減”是始于新時代教育觀念的變革,每位家長都要認識到孩子的成長之路不止一條,我們努力為教育“充值”但不能盲目“充值”,需要共同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空間和環境,讓教育回歸本真。新時代的家長一定要有新時代的思想,要明確教育決策者的初心和使命,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素養,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共同構建起和諧良好的教育生態鏈。
2.學生要做行動自覺的踐行者
“勤未必補拙,熟未必生巧?!痹谝欢ǚ秶鷥?努力學習是必須的,但超過了一定限度,學生的學習成效猶如“開口向下的二次函數”反而會下降。因此,學生的課余時間除了消化和吸收所學的知識,還可以用來鍛煉身體、培養興趣愛好。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更多自主空間的探索,家長可以通過引導孩子不斷探索和重復體驗,提高孩子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把學習變為一種自發的行為。進入高年級,孩子開始思考自己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3.教師要做教育初心的堅守者
教育要回歸育人的“初心”,堅守教書育人的初心,需要教師和管理者作出表率,能夠從教育本質出發,能夠為教育發展奉獻力量。“雙減”要減去學生繁重的作業負擔,絕不是減去不同參與人的責任,尤其是教師要積極探索個性化教學,設計個性化作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實踐等學科核心素養。
4.學校要做家校共育的助推者
學校要積極構建家長學校,通過家校論壇、專題講座等不同形式開展家庭教育培訓,傳播新時代家庭教育理念、引進科學的教育方法,宣傳有關政策法規,弘揚優良家風和傳統美德,切實形成家校共建、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學校要及時更新家長教育理念,讓家長認識清楚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相得益彰的有機共同體,對孩子采取切實可行的培養方式,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家庭氛圍。[4]
5.教育行政部門要做教育改革的開拓者
教育行政部門要推進高中招生綜合改革,積極完善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高中招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錄取模式,依據科目特點,完善考試形式和成績呈現的方式,探索建立“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考制度,實現“招—考—錄—學”全流程無縫銜接、良性互動,緩解家長的緊張與焦慮。在職普比大體相當的情況下,深化“職教高考”制度改革,打通職業教育人才成長上升通道,破除人為性的歧視政策,實現高質量的平等就業。
6.社會要做教育正能量的傳播者
我們應利用社會各方資源,加強優質資源共享,使社會教育有效配合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互相補充、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的有機共同體。新聞媒體應當大力宣傳實施“雙減”政策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引導整個社會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問題,以政策為導向,使全社會特別是學校、家庭都能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教育觀,創造出輕松愉悅、健康向上的環境。
“雙減”政策促進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長態度和行為上的轉變,發揮了“雙減”政策的正能量。盡管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還有一些有待磨合的地方,但是這場聲勢浩大、空前規模的改革實踐開始啟發我們如何構建立德樹人的根本之路?如何構建更好的未來教育之路?改革的過程肯定會遭遇困難和坎坷,這就更加要求我們必須上下一心,同心協力,共同讓孩子們成長的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