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映雄,張冶,李頔
課程是落實勞動教育目標、 開展勞動實踐活動的核心載體。新時代勞動教育特別強調課程化實施。沒有剛性的課程要求和獨立的課程支撐, 勞動教育就不能落到實處。 目前多數基地的勞動實踐課程建設相對薄弱,主要問題是缺乏頂層設計,勞動實踐內容碎片化、隨意性、盲目性嚴重,難以支撐學生勞動實踐體驗的需求。 構建具有實踐性、針對性,富有地域特色的勞動實踐指導課程體系, 確保勞動教育課程化實施,是基地必須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
課程設計一般包括需求分析、學習目標制定、驗證評估等環節。 需求分析是一切課程設計的源頭,要求課程設計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 筆者認為,基地課程開發的需求分析必須聚焦四個不同層面。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簡稱《意見》)指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 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 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 教育部《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簡稱《綱要》)強調勞動教育要注重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防止把勞動教育窄化為上課,或者泛化為學生的一切學習活動[2]。 《勞動課程標準(2022 年版)》(簡稱《課程標準》)強調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學生培養成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的“懂勞動、會勞動、 愛勞動的時代新人”[3]。 這些意見和要求代表了黨和國家在新時代加強學生勞動教育的根本需求——立德樹人,以勞動教育鍛造時代新人,為基地課程開發指明了方向。
2020 年7 月,教育部印發的《綱要》細化了勞動教育目標內容:一是明確目標框架,即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 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二是明確育人價值定位、主要內容和具體要求,切實解決了勞動教育教什么的問題。 2022 年3 月,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將《意見》《綱要》要求進一步具體化,構建了以任務群為基本單元的勞動教育內容結構, 為基地勞動實踐指導課程內容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
《課程標準》提出的“三類勞動”“十個任務群”,是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學生勞動教育內容的頂層設計,也是對學生勞動實踐內容科學性的基本要求。基地課程開發必須把握這一要求, 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勞動項目規劃,保證國家規定動作不走樣、基地自選動作有特色,形成科學完整的基地勞動實踐指導課程內容體系。
學校是實施勞動教育的責任主體,但不少學校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由于受資源和條件限制,面對國家勞動教育的內容要求,存在一些力所不能及的短板。
首先,勞動教育涵蓋三類勞動,但生產勞動教育更具基礎性。學生在生產勞動中除掌握知識技能外,更能直觀感受和深入體驗勞動創造財富的過程,體會勞動創造財富的艱辛與快樂,感悟勞動者的偉大,懂得珍惜勞動產品的意義。 但是不少學校在開展生產勞動教育過程中,面臨著場地、場景、工具、課程、師資等多方面的困難。
其次,勞動課程內容十個任務群在不同學段各有側重。 《課程標準》提出“學校結合實際,自主選擇確定各年級任務群學習數量; 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課程內容涵蓋十個任務群”[4]。 除日常生活勞動中的“清潔與衛生”“整理與收納”和服務性勞動中的“公益勞動與志愿服務”外,其余任務群對勞動實踐場地、場景、設施、設備、工具、課程、師資等都有嚴格規范要求,一般學校很難達到。
基地以滿足學校開展校外勞動實踐實際需求為立足點,聚焦學校開展勞動教育實踐的短板,開發豐富多樣的勞動教育課程, 以滿足學校開展勞動實踐教育活動的需要。
學生是勞動教育實踐的主體,基地應盡力開發適應學生經驗和實際生活需要的課程,使課程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一是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特點,把握勞動教育的重點內容,科學安排適宜的勞動實踐活動項目,使勞動教育實踐指導課程與學生心理和認知發展特征相適應。
二是突出不同生活學習背景學生的針對性。 在不同的生活學習背景下,學生接觸到的事物有所不同,導致學習需求存在一定的差異。 城市與農村、山區與平壩、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學生各有特點,課程需求也有所不同。 基地課程設計要精準了解學生需求,針對不同生活學習背景的學生特點,使勞動實踐活動指導方向更準確、方法更靈活。
三是突出不同個性發展學生的針對性。 學生興趣愛好是廣泛多元化的,如參與“編織”項目勞動實踐,女生可能更喜歡絨線編織項目,男生可能更喜歡竹編、藤編項目。基地課程設計者應關注學生興趣愛好和差異性需求,開發多種多樣的課程,滿足學生自主選擇的需要。
課程資源是實施勞動教育課程的必要條件,開發勞動教育課程關鍵在于課程資源的挖掘、整合與利用。基地課程開發應遵循以勞育人的視角,深入理解《課程標準》關于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建議,重新審視新時代勞動課程資源的內涵、特征和類別,仔細研究基地及周邊物質文化資源,深入挖掘九類資源,打造基地勞動教育資源庫。
1.農業生產勞動實踐類資源
利用基地土地資源開展以農事生產、種植、養殖等項目的農耕勞動實踐體驗活動, 將基地周邊的種植園、養殖園、果園等農業企業作為基地勞動實踐資源;請基地周邊種糧大戶、養殖大戶、能工巧匠等擔任勞動教育兼職教師。
2.工業生產勞動實踐類資源
包括工業生產勞動中的金工、木工、電工、陶藝、布藝等勞動項目及傳統工藝制作,家用器具、家具、電器等修理店鋪,基地周邊知名品牌工業企業、工業項目、傳統工業文化遺產等。
3.新技術體驗與應用生產勞動體驗類資源
利用基地周邊職業技術院校、職業中學,以及相關企業的三維打印、激光切割、智能控制、數控加工、液態金屬打印等設備資源,為學生提供新技術體驗與應用勞動實踐的場景和平臺。
4.非遺傳承勞動體驗資源
基地周邊的非遺項目如蜀繡、布藝、泥塑、剪紙、根雕、藤編、竹編等,以及非遺文化傳承人,都是非常珍貴的勞動教育資源。
5.現代服務創新體驗型資源
利用基地周邊城鄉社區、福利院、醫院、博物館、科技館等,組織學生前往參加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管理服務、創新創意勞動體驗。
6.農耕文化勞動體驗型資源
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物候與節氣文化、節日節慶文化、茶文化、蠶桑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都是基地的課程資源。
7.數字教育資源
既包括文本、資源包、紀錄片、音視頻等,也包括教學課件、網上數據庫、教學資源庫、在線討論平臺等。基地可借助這些數字資源,豐富勞動教育形式與手段, 讓學生沉浸式參與虛擬仿真的勞動實踐學習活動。
8.網絡教育資源
包括網絡課件庫、網絡課程庫、案例庫、參考資源庫、共享軟件庫及基礎資源庫、專題學習網站等。基地可深入挖掘網絡教育資源中的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創新“互聯網+勞動”教育模式,使勞動教育形式靈活多樣、內容生動有趣。
9.混合類資源
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以為學生提供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所需為主,也可以挖掘基地周邊的研學旅行、紅色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國防教育、非物質文化資源,使勞動教育與實踐教育基地融合,充分發揮基地的綜合實踐教育功能。
課程資源開發既能提高基地資源的使用效率,又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蘊藏在基地及周邊的課程資源,把基地內外資源整合起來,形成橫縱交叉的課程資源庫。
基地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為學生提供勞動實踐項目和勞動實踐指導課程, 重點是構建勞動教育實踐指導課程內容體系。
1.構建以“三類勞動”“十個任務群”勞動教育內容為經、基地勞動實踐項目為緯的基地課程內容框架體系
國家勞動教育課程《綱要》《標準》,對不同學段學生課程內容做了詳細說明,可圍繞“三類勞動”“十大任務群”構建勞動教育課程內容結構。但要設置好基地勞動教育實踐指導課程,必須對勞動教育內容分解細化,構建基地課程內容框架體系,然后再進行具體的課程設計,以解決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碎片化、無序化、形式化、表面化”等問題。
我們構建了“四縱兩橫”基地勞動教育課程內容框架體系,即“勞動類型”——“課程任務群”——“勞動內容板塊”——“勞動內容主題”四個縱向系列,以及“課程內容單元”和“勞動實踐項目及課程名稱”兩個橫向系列。基地課程整體內容框架包含17 個課程任務群、66 個勞動內容板塊、330 個勞動內容主題、720 個勞動內容單元、1080 個勞動實踐項目及課程名稱,為基地課程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內容基礎。
2.構建以課程標準指定的學段勞動實踐活動項目為經、基地勞動教育資源為緯的四學段課程內容體系
《課程標準》對“三類勞動”“十個任務群”在各學段的分布設計,提出了整體規劃、縱向推進,學期有側重、學段全覆蓋等原則,并將四學段涉及的每個任務群進行三個方面的具體描述: 提出本任務群可開展的常見、典型勞動項目;在“素養表現”中提出在本任務群中落實本學段勞動素養的具體要求;在“活動建議”中提出組織本任務群勞動實踐的操作路徑[5]。根據這些要求,我們按”四縱兩橫”內容框架體系,構建了以《課程標準》指定學段勞動實踐活動項目為經、基地勞動教育資源為緯的四學段課程內容體系,縱向統籌考慮三類勞動的各學段分布,橫向統籌各年段應達成的勞動教育目標梯序,以及基地能提供的課程項目。
3.構建以二十四節氣變換為經、農作物系統培育過程的實踐項目為緯的農耕勞動實踐內容體系
農業生產勞動是生產勞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部特別發文規定中小學必須專門安排農業生產勞動,要求“城市中小學校要在每個學段至少安排一次農業生產勞動,農村中小學校要因地制宜開展種植養殖體驗”[6]。
農業生產勞動具有特殊性:一是農業生產的動植物生長過程是持續不斷的,勞動過程卻是間歇中斷的。 如水稻的耕作過程,涵蓋耕地、育苗、插秧、施肥、澆水、滅蟲、除草、收割、脫粒、曬干、碾米、烹飪等工序, 且這些工序的勞動過程也不是學生一次性能實踐體驗的。 二是在同一節點有的勞動資源不能再生性重復使用。 如一所學校的學生到基地參與小麥收割勞動,另一所學校學生到基地就沒有小麥收割了,基地必須提供其他勞動實踐項目。 因此,合理有序安排各時段農業生產勞動課程內容,是基地必須解決的課題。我們依據春夏秋冬四季時序變化,以二十四節氣變換為經,農作物系統培育過程中的勞動實踐項目為緯,構建了基地農耕勞動實踐課程內容體系。 以每個節氣為一個單元,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有關該節氣的“淵源、含義、起止時間、民間習俗”等,讓學生通過了解節氣民俗、體驗節氣活動、制作節氣美食,感知生活的變化,感悟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二是在這個農耕節點中提供農耕實踐活動項目,對每個項目設計一個實踐指導課程,由此形成了24 個單元的基地農耕勞動實踐課程體系。
勞動教育課程的主要實施方式是活動式、實踐式的,所以勞動實踐課程要活動化、勞動實踐活動要課程化,即以序列化活動和實踐形成課程活動系列。
我們在組織編寫基地課程時做了四件基礎性工作:一是在反復學習領會《意見》《綱要》《課程標準》基礎上,制定了“基地勞動教育實踐指導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提出基地課程設計要強化育人、目標、過程、項目、安全、評價六個意識;二是依據《綱要》提出的“講解說明”“淬煉操作”“項目實踐”“反思交流”“榜樣激勵”等勞動教育五個關鍵環節,設計了“基地學生勞動教育實踐指導課程的編寫體例”,讓課程編寫人員有基本遵循;三是組建課程編寫隊伍;四是舉行說課、評課、磨課研討會,就課程編寫的教育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等進行反復打磨,引領編寫者注重挖掘基地勞動項目在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等方面的育人價值,提高課程編寫質量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