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公子

姚崇生在高官之家,本名姚元崇,開元年間為避諱改名為“姚崇”。姚崇以“開元名相”的頭銜廣為人知,但姚崇的仕宦生涯大部分是在武則天時期,他先后擔任宰相十多年,只有四年處于唐玄宗開元年間。
可以說,姚崇是武則天一手提拔的人才。
武則天當政時,重用周興、來俊臣等酷吏,用嚴刑峻法排除異己,導致很多大臣被判處謀反叛逆之罪,含冤而死。周興、來俊臣死后,武則天卻對大臣們大發感慨,說以前周興、來俊臣審問大臣,很多人都犯了謀逆之罪,現在他倆死了,卻再也沒有人謀反了,這是咋回事啊?
群臣皆不敢言,只有姚崇站了出來,對武則天說:“這些年來,被告發謀反而家破人亡的大臣,都是因為遭受嚴刑拷打才被迫承認的。那些告發者為了功名利祿,無所不用其極,對無辜者的陷害,遠甚于漢朝的黨錮之禍。”
對于為何沒人敢為犯人翻案,姚崇說道:“即便陛下派侍臣去重審,他們也不敢替別人翻案,因為害怕下一個被構陷的就是自己,故而沒有一個人敢說實話;那些被陷害的大臣也不敢翻供,因為一旦翻供,又是一番刑訊逼供,只能承認自己有罪。這都是酷吏們制造的冤假錯案。現在周興、來俊臣已經被處死,我敢以一家老小百口人的性命做擔保,內外官員沒有人會謀反。”
姚崇的一番話,既體現了高超的情商,將武則天時期殘害大臣的罪惡全部推給酷吏,讓領導有個臺階下,也表現了他的擔當,愿“以一門百口保內外官無復反者”。
于是,武則天更加重用姚崇,任命其為鳳閣鸞臺平章事(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神龍政變(705)后,一代女皇武則天很快走到生命的終點。滿朝大臣都在慶賀唐朝復辟,唯有姚崇痛哭流涕。
擁立唐中宗復位的張柬之曾得到姚崇的舉薦,但他看到姚崇這副樣子,不禁諷刺道:“今天是哭泣的日子嗎?我看閣下要大禍臨頭了。”
姚崇卻不忘舊主之恩,說:“我侍奉則天皇帝多年,現在突然辭別,由衷感到悲傷。昨日諸位誅殺兇逆(指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是臣子本來應該做的,豈敢言功;我為舊主悲泣,亦是臣子應有的節操。如果因此獲罪,也是心甘情愿。”
姚崇也參與了神龍政變,卻在之后表現出不忘舊主的忠心,這其實是一種政治智慧。
剛復辟的唐中宗對姚崇的行為很不爽,便將其貶出京城。此時,武氏的勢力依然強盛,隨時有反撲的可能。不久后,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得到中宗和韋后的支持,對之前發動政變的功臣進行清算,立下大功的張柬之不得善終,姚崇卻逃過一劫,之后被征召回朝,到唐睿宗時再度拜相。
姚崇是一個多謀善變的官員,在唐周交替之際的混亂局勢中獨善其身,又保全了名節。歷經幾十年宦海沉浮后,他將一身才學凝結成十條對策,獻給唐玄宗李隆基。
先天二年(713)大閱兵后,唐玄宗召見時任同州刺史的姚崇,君臣暢談天下大事,聊得盡興。
唐玄宗當面對姚崇說:“卿應該當宰相來輔佐朕。”
姚崇卻沒有欣然接受,他進京后,呈上著名的《十事要說》,說:“臣提出這十件事,請陛下參度是否可行,如果做不到,臣就請辭。”
對此,唐玄宗斬釘截鐵地說了四個字:“朕能行之。”
唐玄宗的新政以姚崇的《十事要說》為標志,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姚崇是個精明的政治家。
拜相后,他先試探唐玄宗的意圖,每當有郎官需要任命時,就去詢問唐玄宗的意見。在唐玄宗看來,一般官員的升遷,不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兒。因此,每次姚崇來問他意見,唐玄宗就仰頭看天,置若罔聞。姚崇很尷尬,不知唐玄宗葫蘆里賣的什么藥,只好滿懷疑慮回到府中。
唐玄宗的心腹宦官高力士看在眼里,就問皇帝:“陛下初理萬機,宰相前來奏事,應當回答可否,怎么一言不發呢?”
唐玄宗淡定地說:“朕任命姚崇處理政事,大事自然應該共同商議;可像任命郎吏這類小事,也要一一來煩朕嗎!”
高力士明白其中用意,便將此話告訴姚崇。姚崇聽聞,恍然大悟,從此放心大膽施政,不再有所顧慮。開元初年,姚崇被賦予特權,按照他提出的《十事要說》,使朝政煥然一新。
重回相位的姚崇已經年近七旬,卻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
在此期間,姚崇推薦另一名大臣盧懷慎為同紫微黃門平章事(開元元年改名,五年復名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擔任自己的助手。與雷厲風行的姚崇相比,盧懷慎平時唯唯諾諾,很多大事都由姚崇定奪,時人稱為“伴食宰相”。
盧懷慎為人老實,卻與姚崇配合默契,一同維護了中樞機構的團結,對姚崇唯命是從,可能也因為他親眼見識了姚崇過人的執政能力。
姚崇有個兒子不幸早逝,為了給兒子辦喪事,姚崇請了十多天假。盧懷慎獨自一人面對紛至沓來的政事,忙得天昏地暗,怎么都做不完,只好去向唐玄宗請罪。唐玄宗倒是個好老板,安慰老盧說:“朕把天下事托付給姚崇,你只需要坐鎮即可。”
過了十幾天,姚崇總算回來了。看著堆積如山的文件,姚崇沒費多少工夫,全部解決。老宰相不禁要叉會兒腰嘚瑟一下,他問一旁的紫微舍人(即中書舍人)齊浣:“我的才能,比管仲、晏嬰如何?”
齊浣說:“管、晏之法,雖不能傳諸后世,但在其執政時期能夠一直保持。公所制法令則需隨時更改,從這一點來看似乎不及二人,但不失為‘救時之相。”
姚崇將筆投擲到一邊,大喜道:“救時之相,豈易得乎!”
這就是姚崇“救時宰相”之稱的由來。
姚崇為唐玄宗制定治國大綱,奠定了治世的基礎,至此已完成他的政治使命。
盡管唐玄宗賦予宰相特權,使三省行政更為高效,但作為一代雄主,他一定不會讓相權凌駕于皇權之上。當唐玄宗發現姚崇已經實現他的價值后,君臣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姚崇主持朝政4年后,發生了兩件事:先是有人告發姚崇的兩個兒子收受賄賂,豢養賓客,有圖謀不軌的嫌疑;接著又有人彈劾姚崇的親信趙誨收受胡人賄賂,玄宗派人對趙誨進行審訊,判處死罪,由于姚崇盡力營救,才改為杖責一百,發配嶺南。
姚崇明白,皇帝對自己的態度發生變化了,他一改平時的直率作風,變得惶恐不安。開元四年(716),在姚崇多次請辭之后,唐玄宗罷免其相位,改授開府儀同三司的散官。
此后,姚崇過上了退休生活,5年后壽終正寢,死后追贈榮譽,謚號“文獻”。姚崇能在武則天、唐玄宗這樣猜忌多疑的君主手下享盡榮寵,并全身而退,可見其過人的政治頭腦。
(摘自“最愛歷史”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