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王迪
這屆“銀發人”,有點不一樣!
雖退未老,退而不休。這屆五六十歲的“新老人”們正以龐大的數量、陸續告別工作崗位,開啟人生的后半程。
不同于以往的“傳統老人”,“新老人”們的狀態和心態更加健康、積極、樂觀、多元化,對更高質量養老有需求、有期待、有愿景。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參加了多個代表團的開放團組會議,養老是幾乎每個團組會議著重討論的民生話題。其中,令我感到驚喜的是,新時代養老服務,已不再是單純追求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醫,“新老人”們也不再只關注基本的生活照料和醫療保障,他們更期待實現文化娛樂、精神滿足和自我實現等多層次的需求,也更愿意嘗試和接受新型的養老產品和服務。而作為兩會代表委員,他們則更多地關心養老相關產業的布局、整合和健康發展。
因此,我們應當看到,養老市場存在很大的優化和深耕空間,市場潛力巨大。如何看準、抓住、用好這一時代紅利?代表委員紛紛支招:借助數字賦能,推進智慧養老走進社區;重視養老數字化產品的適老化設計,提高養老服務質量;充分發揮金融科技優勢,加大對養老產業支持力度;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支持各類有條件的院校舉辦老年大學(學校)……
可以預見的是,“新老人”消費群體已成為未來紅利的“新藍海”,旅游消費、智能消費、健康消費等將成為銀發經濟新的消費增長點,為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抹亮“新老人”金色晚年創造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