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陳衛全國人大代表
過去,人們通常將健康視為醫學治療疾病的過程,但隨著對健康理念的不斷深入,健康被重新定義為一個綜合性的概念,涵蓋飲食、生活方式、環境、心理等多個方面,“主動健康”理念深入人心。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校長陳衛長期關注健康中國建設和食品產業的發展,尤其是特醫食品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今年全國兩會,他帶來了《構建“主動健康”研究新陣地的建議》。
陳衛認為,食品科學和醫學交叉研究可以為實現個性化健康管理提供更深入的科學依據,是實現“主動健康”的關鍵路徑之一。
“主動健康”強調個體通過自身的努力和行為來維護健康,而不僅僅是依賴醫療系統對疾病的治療和干預。這一理念的轉變標志著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從單純的“治療疾病”轉向了“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強調了健康的全周期性和全方位性。
在陳衛從事的食品科學領域,“主動健康”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如利用健康食品成分、良好的飲食習慣、精準的營養干預策略來促進人們的生命活力,保持健康狀態。
陳衛表示,“主動健康”的重要性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盡管醫學科技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在許多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仍然存在局限性。當前,人均壽命已大幅延長,但同時面臨著慢性病增多的問題。通過“主動健康”的理念,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積極的健康行為,如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適度的運動、壓力管理等,從而延長“健康壽命”,維護身體、心理和社會層面的綜合健康狀態。
其次,“主動健康”理念的普及將極大推動生命健康研究及產業發展。像現在的基于基因組的疾病早期篩查、精準營養與個性化健康管理、行為醫學等前沿科技領域,都受到“主動健康”理念的影響。隨著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的持續進步,“主動健康”理念將進一步指導生命健康科學技術的發展,有望減輕醫療系統負擔,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近些年,我國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逐漸進入公眾視線,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是為滿足特定人群對營養素或膳食的特殊需求而加工配制的食品,適用于進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礙、代謝紊亂或特定疾病狀態下的人群。特醫食品的研究和開發對于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推動食品科技創新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我國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慢性疾病負擔不斷加重的背景下,特醫食品的研發勢在必行。
陳衛表示,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相對成熟的特醫食品產業,我國特醫食品產業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仍處于發展初級階段。近年來,我國在特醫食品領域取得了一些進展。比如,在特醫食品的基礎研究方面,許多科研團隊開展了大量實驗室研究和臨床試驗,涵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腸道健康、腦健康等多個領域,并積累了豐富的數據。
產業層面,一些國產特醫食品已在市場上推出,如適用于特定人群的配方奶粉、膳食補充劑、功能性營養品等,產品種類逐漸豐富,面向不同年齡段和健康狀況的人群需求。另外,政府對特醫食品的管理和監管逐步規范化,早在2016年就發布了《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管理辦法》。去年全國兩會,有人大代表提出《關于將特醫食品統一收費編碼和加強特醫食品監管推進特醫食品臨床應用的建議》,得到市場監管總局的積極回應。我國特醫食品領域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需要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共同努力,加強研究合作,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陳衛長期關注健康中國建設和我國食品產業的發展,在當前“大食物觀”的背景下,他認為推動生物技術在農業和食品領域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利用基因工程等技術培育抗逆性植株,提高作物生產水平;其次,要加強生物制造技術創新,通過合成生物學、細胞工程等技術,實現更高效的食物營養組分生產。
陳衛表示,食品營養與健康產業是支撐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保障。我國當前人口結構、消費需求及健康理念的轉變為食品營養健康研究提出新的要求,迫切需要食品營養與醫學研究的交叉融合,他建議:
首先,食品與醫學兩個領域要聯合建立全面、系統的中國人群營養健康多組學數據庫,深入挖掘中國人群的營養與健康特征,為個性化食品營養干預和健康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撐。
其次,開展膳食組分與健康調控機制的基礎研究,重點關注膳食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為開發健康食品提供科學依據。
同時,借鑒“食藥同源”理念,積極拓展健康食品資源,開發具有特定功能的食品。
另外,腸道微生態與健康的關系日益受到關注,要加強對腸道微生態與健康之間關系的研究,深入探討腸道微生態在慢性疾病發生發展中的作用機制,通過調控腸道微生態平衡,預防和治療慢性疾病。
最后,呼吁政府加大在食醫交叉領域的科學基金支持力度,要圍繞營養健康產業發展背后的基礎性、關鍵性原理問題,打造融合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科學研究平臺。這將有助于培養該領域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一流科研人才,解決健康食品創制的關鍵技術瓶頸,推動健康食品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