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甜蘭



【摘要】 目的 觀察中晚期肺癌患者聯合應用規則性呼吸訓練、排痰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 將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余干縣人民醫院進行肺癌根治手術治療的6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措施的不同分組,30例常規護理者納入參照組,另30例聯合應用規則性呼吸訓練措施與排痰護理措施的患者納入聯合組。統計2組護理配合度、總滿意度及術后并發癥,記錄術后排痰量、術后離床時間、總住院時間,比較干預前后2組肺功能、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聯合組護理配合度為96.67%,高于參照組的76.67%(P<0.05);聯合組術后排痰量多于參照組,術后離床時間、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參照組(P<0.05);干預后聯合組術后最大通氣量(maximum voluntary ventilation,MVV)、6 min內正常步行距離(6-minute walk test,6MWT)、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均高于參照組(P<0.05);聯合組術后肺炎、膿胸、心律失常、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為16.67%,低于參照組的30.00%(P<0.05);干預后聯合組(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lungcancer,FACT-L)肺癌生活質量評分、總滿意度均較參照組更高(P<0.05)。結論 中晚期肺癌患者臨床護理中落實規則性呼吸訓練、排痰護理,可促使患者良好配合,防治并發癥,加速肺康復,提升生活質量。
【關鍵詞】 晚期肺癌;規則性呼吸訓練;排痰護理;肺功能;并發癥;生活質量
文章編號:1672-1721(2024)08-0088-04?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473.73
肺癌是臨床中一種致死風險極高的惡性腫瘤,在老年人群中、長年吸煙人群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可導致患者胸部疼痛不適、咯血、咳嗽、喘鳴、咳出的痰液中帶有血絲。肺癌有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之分,非小細胞肺癌占85%左右[2]。肺癌與環境污染、肺部病史(肺結節、肺結核、慢阻肺、支氣管擴張)、電離輻射、職業暴露、飲食不當、病毒感染、基因改變等因素密切相關[3]。早期手術是改善肺癌患者預后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手術創傷、疼痛刺激、麻醉作用的影響,加之患者長年受疾病困擾,機體抗病能力減弱,容易影響患者有效咳嗽,增加術后感染、肺炎、心律失常、膿胸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肺功能恢復[4]。因此,充分發揮護理干預作用促進患者康復意義重大。規則性呼吸訓練、促排痰護理以時間為導向,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護理操作,科學幫助患者增強肺功能,防治并發癥,可實現康復促進[5]。本研究納入60例行肺癌根治術的中晚期肺癌患者,對照觀察規則性呼吸訓練與促排痰護理聯合應用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1月—2022年1月在余干縣人民醫院進行肺癌根治手術治療的60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護理措施不同分組,30例常規護理者納入參照組,另30例聯合應用規則性呼吸訓練措施與排痰護理措施的患者納入聯合組。參照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48~72歲,平均(60.11±10.93)歲;Ⅱ期16例,Ⅲ期14例;鱗癌14例,腺癌11例,腺鱗癌5例。聯合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49~73歲,平均(60.15±10.96)歲;Ⅱ期17例,Ⅲ期13例;鱗癌14例,腺癌13例,腺鱗癌3例。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通過病理活檢、肺部CT或(和)核磁共振檢查證實;TNM分期Ⅱ期、Ⅲ期;精神狀態良好,可自主呼吸,能夠有效溝通交流,主動配合;隨訪觀察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繼發性肺癌;胸膜廣泛粘連;聾啞或認知異常、意識不清而無法正常配合;精神系統疾病;伴有肺部感染、其他呼吸循環系統疾病;胸骨骨折;先天性心臟病;代謝性疾病;術前放化療。
1.2 方法
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颊呷肟浦舐男懈嬷x務,介紹科室管理制度,說明各類檢查作用、圍術期注意禁忌、不良反應或并發癥的應對舉措、飲食及活動指導。術后24 h協助患者在病床上翻身,指導其活動,向患者示范深呼吸、有效咳嗽方式。按照醫囑應用化痰藥物,給予溫柔按揉、播放輕音樂,減輕患者自主咳痰咳嗽時帶來的疼痛感。實時監測生命體征,確保引流順暢,遵醫囑控制吸氧流量、氧療時間。主動了解患者心里想法,引導家屬安撫患者,為患者提供情感鼓勵、心理支持,消除患者思想負擔。術后仰臥,在血壓穩定情況下引導患者一邊擴胸運動、一邊深呼吸,雙手抬高并向左右、前后旋轉,10 min/次,3次/d。術后要求患者盡快離床步行、爬梯,20 min/次,3次/d。出院后居家修養期間,要求患者繼續堅持鍛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運動習慣、飲食習慣。
聯合組輔以規則性呼吸訓練、促排痰護理,具體如下。(1)規則性呼吸訓練。說明呼吸訓練對肺功能康復的促進作用以及防治并發癥的意義,在患者病床旁邊進行面對面交流,現場示范教學,播放操作視頻,加深患者了解,使其掌握腹式呼吸、縮唇呼吸等不同訓練方式。手術前,護理人員每日耐心督促患者腹式呼吸、縮唇呼吸,20~30 min/次,4~5次/d,糾正患者不良行為,保證呼吸訓練到位。術后,待患者意識蘇醒,護理人員鼓勵患者縮唇式呼吸,20~30 min/次,2次/d,一直到胸腔引流到管拔出為止。術后24 h腹式呼吸,20~30 min/次,3次/d,一直到胸腔引流到管拔出為止。注意把握呼吸深度、動作幅度,保證呼吸訓練符合標準規范。護理人員通過親身示范、視頻教學等形式,引導患者練習呼吸操,耐心說明呼吸操對康復促進的重要性。在患者康復出院前,護理人員再次強調呼吸訓練必要性,引起患者重視,要求患者居家休養期間繼續堅持訓練。每周電話或視頻隨訪患者訓練情況,鼓勵、安慰患者,增強其康復信心。對于患者提出的治療問題或護理問題,立即給予解答,減輕其思想壓力和身心負擔,使其能夠繼續配合訓練。(2)促排痰護理。認真說明機械振動排痰、有效咳嗽模式,強調機械振動排痰、霧化吸入稀釋痰液的作用,贏得患者配合。手術實施之前督促患者咳痰訓練,規范其咳痰動作。每日早晨護理查房時,考核患者掌握情況。若患者考核結果不達標,繼續培訓,直至掌握為止。引導同病房患者互相交流、分享經驗,通過同伴支持以及病友之間相互監督,落實咳痰訓練。術后麻醉作用消退、患者意識蘇醒后,引導患者縮唇運動。術后6 h患者保持半臥位,經鼻深吸一口氣之后屏住呼吸5~10 s,然后咳痰2次。手術結束后,霧化吸入3次/d,8:00、12:00、18:00各1次。之后機械振動排痰,保持側臥,根據患者耐受程度,合理把握振動排痰強度、次數頻率等,從下到上振動,其間要求患者主動咳嗽、咳痰。
1.3 觀察指標
(1)護理配合度。主觀能動性優良,積極性較強,完全遵從護理人員提出的要求或建議,判定為完全配合;需在護理人員、家屬督促下才能配合完成各項操作,判定為不完全配合;不遵從、不服從護理人員提出的要求或建議,態度欠佳,判定為不配合。(2)術后恢復效果。以術后排痰量、術后離床時間、總住院時間等指標描述。(3)肺功能。干預前后運用肺功能檢測儀對患者最大通氣量(MVV)、用力肺活量(FVC)進行檢測,測量患者
6 min步行距離(6MWT)。(4)術后并發癥。包括肺炎、膿胸、心律失常、感染等。(5)生活質量。干預前后運用FACT-L肺癌生活質量量表[6]評估肺癌患者情感、生理、功能、家庭社會與附加關注5個方面的生活質量,得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6)總滿意度。干預后,患者根結合自身體驗對臨床護理服務滿意程度匿名打分,分值范圍1~10分,1~3分為不滿意、4~6分為較滿意、7~10分為很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2組護理配合度對比
聯合組護理配合度為96.67%,高于參照組的76.67%(P<0.05),見表1。
2.2 2組術后恢復情況對比
聯合組術后排痰量多于參照組,術后離床時間、總住院時間均少于參照組(P<0.05),見表2。
2.3 2組肺功能對比
干預前,2組肺功能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聯合組MVV、6MWT、FVC均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3。
2.4 2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聯合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6.67%,低于參照組的30.00%(P<0.05),見表4。
2.5 2組生活質量對比
干預前,2組FACT-L肺癌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聯合組各項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5。
2.6 2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聯合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6。
3 討論
肺癌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性巨大[7]。隨著吸煙人群增加、人們工作壓力劇增、生活環境改變,肺癌發病逐漸低齡化。手術是臨床根治肺癌的首選,但術中切除肺組織會影響到患者呼吸功能,加之術后肺炎、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不利于患者康復[8]。為改善肺癌患者術后恢復質量,有必要實施護理干預。
規則性護理訓練模式相對新穎,要求護理人員在特定時間內指導患者完成腹式呼吸、有效深呼吸、縮唇式呼吸等訓練,針對性解決呼吸功能障礙、呼吸肌力不足等問題,與機械振動排痰相結合,可顯著升高肺部通氣量,增強呼吸肌力,減輕缺氧癥狀,改善患者身心體驗,提高患者配合度[9]。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護理配合度高于參照組(P<0.05)。促排痰護理、規則性呼吸訓練聯合應用優化了患者治療體驗,使患者切身感受到了呼吸訓練、促排痰的治療作用,改善了患者治療態度,提高了患者配合度。聯合組術后排痰量多于參照組,術后離床時間、總住院時間均少于參照組(P<0.05),說明規則性呼吸訓練、促排痰護理聯合應用有利于肺癌患者加速恢復。促排痰護理在肺癌手術患者群體中比較常用。對于手術治療之后的中晚期肺癌患者而言,長時間留置各類導管,臥床靜養時間較長,大量濃痰阻塞氣道,導致肺部氣體交換能力減弱,極易增加肺炎、感染風險。因此,夯實促排痰護理操作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機械振動排痰方式、霧化吸入方式幫助患者排痰,顯著增加了排痰量,與呼吸訓練模式結合,進一步縮短了患者術后離床時間,加速恢復進程,減少了患者住院時間。干預后聯合組MVV、6MWT、FVC等肺功能指標較參照組顯著升高(P<0.05),說明規則性呼吸訓練、促排痰護理聯合應用對患者肺功能康復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呼吸訓練、促排痰護理的聯合應用增加了排痰量,減輕了對患者肺部通氣的不良影響,有助于患者肺部氣體良好交換,實現了肺康復促進[10]。聯合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參照組低(P<0.05),說明規則性呼吸訓練、促排痰護理聯合應用可以防治并發癥。究其原因,普通護理以深呼吸為主,并未將排痰、呼吸訓練的重要性及時告知患者,患者配合態度欠佳,部分護理操作流于形式,并發癥防治效果較差[11]。規則性呼吸訓練、促排痰全程根據時間節點幫助患者促排痰,引導患者呼吸訓練,加深了患者了解程度,提高了患者重視程度,保證了護理操作完成質量,對防治并發癥發揮出重要作用[12]。聯合組FACT-L肺癌生活質量各項評估得分較參照組更高(P<0.05),說明規則性呼吸訓練、促排痰護理聯合應用可實現生活質量提升。聯合組術后恢復進程加快、肺功能改善、術后并發癥減少,在最大限度上減輕了對患者日常生活的不利影響,提高了肺癌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聯合組護理滿意度較參照組高(P<0.05),說明規則性呼吸訓練、促排痰護理聯合應用在肺癌患者群體中備受認可。
綜上所述,中晚期肺癌患者臨床護理中落實規則性呼吸訓練、排痰護理,可促使患者良好配合,防治并發癥,加速肺康復,提升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