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倩如,祝 揚
(廣州市水務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 510220)
目前,廣東省有176所高等院校,位居全國第二。2022年,全省高校總用水量約1.43億m3,占全省生活用水總量的1.23%,是公共領域的用水大戶,推進高校節水工作是城鎮節水的一項重要工作。2023年,為進一步強化高校節水工作,水利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高校計劃用水管理工作的通知》(辦節約〔2023〕149號),要求全國開展高校計劃用水管理自查自糾工作。計劃用水、定額管理是落實用水總量控制的重要抓手[1],也是促進高校落實節水管理的一項手段,更是貫徹“節水優先”方針和推進新階段節水工作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2]。
用水定額是水資源管理的微觀控制目標,是確定水資源宏觀控制指標總量控制的基礎。[3]《廣東省用水定額:生活》(DB44/T 1461.3—2021)規定高等教育用水定額通用值為80 m3/(人·a)、先進值為40 m3/(人·a),廣東省高等教育用水定額相比水利部的要求嚴格(水利部標準南方地區高等教育用水定額通用值為85 m3/(人·a)、先進值為45 m3/(人·a)),廣東省和國家高等教育用水定額在水源統計范圍、用水單元統計范圍也是存在一定的差異。
廣東省用水定額水源統計范圍包括:從公共供水工程取水,自取地表水、地下水,市場購得的水產品等,不包括重復利用水量,取自供水工程用水不包含供水工程的輸水損失。廣東省用水定額用水量并未明確公共供水工程取水的再生水、淡化海水以及雨水納入統計,這點與水利部要求的統計范圍不一致。
根據水利部《服務業用水定額:學校》與《廣東省用水定額:生活》(DB44/T 1461.3—2021)關于高等教育學校年用水量統計范圍是一致的,高校用水單元的統計范圍包括:教學樓、辦公樓、食堂、宿舍、浴室、實驗室、體育場館、圖書館、景觀綠化、附屬設備等與辦學相關的用水量,不包括學校附屬的子弟學校、家屬區、賓館等用水量;“有單獨計量的、對外培訓用水量”、“有單獨計量的、用水量達到一定規模的實驗室用水量”另計。目前,廣東省在高校計劃用水量下達、節水型高校評價工作中,嚴格按省定額規定的用水統計范圍進行指標核算,對高校其他功能用水計劃量另外下達,在計算標準人數人均用水量時也將高校其他功能用水予以剔除。
自2020年起,廣東省每年組織全省高校開展上一年度用水情況摸底調查,評估高校用水效率,掌握全省各高校用水水平和用水潛力,建立高校用水管理臺賬。根據臺賬數據顯示,2019—2022年,廣東省高校總用水量在0.91~1.39億m3范圍;高校標準人數在194.77~287.08萬人范圍,標準人數同比增長47.39%。
2019—2022年,用水計劃下達量在1.35~1.97億m3范圍(見圖1),標準人數人均用水計劃量從2019年的80.26 m3/(人·a)下降到2022年的63.97 m3/(人·a),用水計劃下達更為合理。目前,全省176所高校除新建施工、學校搬遷等特殊原因外,已實現計劃用水管理全覆蓋。

圖1 2019—2022年廣東省高校計劃用水下達情況情況
廣東省標準人數人均用水量從2019年的60.55 m3/(人·a)下降到2022年的46.87 m3/(人·a)(見圖2)。2019年,全省標準人數人均用水量超定額高校比例為23.35%,到2022年已實現全面消除超定額、超計劃用水高校,高校超定額、超計劃整治成效顯著。高校標準人數人均用水量達到省定額先進值高校數量占比從2019年的18.67%增長到32.34%,同比增長了13.67%,增長趨勢明顯(見圖3)。

圖2 2019—2022年廣東省高校標準人數人均用水量趨勢示意

圖3 2019—2022年廣東省高校用水效率分布示意
2020年起,廣東省水利廳聯合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能源局每年開展上一年度高校用水情況調查工作。根據調查結果,2019年全省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高校存在用水超定額情況。高校用水未實現分級分戶精準計量,導致無法把“附屬學校”、“家屬區”、“賓館等對外營業服務”、“有單獨計量的、對外培訓”、“有單獨計量、用水量達到一定規模的實驗室”等定額外用水量進行剔除,是造成用水超定額的主要原因。為此,全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對轄區內高校進行逐一指導,督促高校制定整改措施,完善分級分戶計量設施設備安裝,建立健全用水計量制度并落實到位。通過強化定額管理的宣貫工作,全省高校對用水管理范圍有了清晰的理解,分級分戶計量覆蓋面不斷擴大,全面提升了高校管水效率。2022年,全面消除超定額用水高校,全省高校標準人數人均用水量從60.55 m3/(人·a)下降至46.87 m3/(人·a),同比下降22.59%。
建設高校用水信息化監管系統是實現高校用水科學化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徑。節水型高校建設對高校用水精細化管理也提出相關要求。根據調查統計,廣東省目前共有43所高校已建或正在建設用水信息平臺,有18所高校有意向建設用水信息平臺,占比為35%。全省高校不斷提高用水精細化管理水平,校園跑冒滴漏得到及時處理,用水過程管理從原來粗放、低效、單一逐步向精細、高效、全面、可持續邁進。
自2020年起,廣東省連續4 a將節水型高校建設列入全省年度節約用水工作要點,統籌謀劃,推進落實。2022年,廣東省水利廳聯合省教育廳、省能源局發布《廣東省節水型高校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提出到2024年底,全省節水型高校建設比例不低于50%、大灣區九市不低于60%的目標要求,計劃3 a新增建成73所省級節水型高校。目前,全省累計建成59所省級節水型高校,占全省高校總數的34%,其中5所高校入選節水型高校典型示范案例。各創建高校對標《節水型高校評價標準》,建立健全校園用水節水制度,由校領導主抓,規范高校日常用水管理,完善老舊校區用水計量、節水型器具安裝率,加強管網維護力度,挖掘非常規水利用渠道,強調將節水型高校納入績效考核體系,實行政府引導兩手發力的保障措施。在節水型高校建設的帶動下,全省高校節水管理邁上了新臺階,用水水平顯著提高。
著力加強外部約束[4],借助節水型高校建設、節水專項監督檢查、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考核等工作,全省實抓高校用水過程管理,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嚴格按照定額核定下達高校用水計劃,強化計劃用水和用水定額執行監督。對監督檢查中發現高校未納入計劃用水管理、未嚴格定額核定下達用水計劃、超計劃超定額用水情況,由高校所屬計劃用水管理部門督促指導高校制定措施,限期整改。從近幾年全省高校用水效率水平來看,高校的管水、治水、節水效率全面提升。
雖然,近幾年廣東省高校節水工作成效顯著,從計劃用水下達覆蓋面、定額管理落實質量、高校用水監控平臺普及程度等方面有顯著提升,但是高校節水是一項持之以恒、推陳出新的工作,加上廣東省高校數量龐大、老舊校區眾多,高校用水距離精細化、高質量管理還有一定距離,多方面仍有努力的空間。
廣東省多數高校建校時間早,計量設施落后損壞情況普遍,存在沒有完全按照《公共機構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要求》(GB/T 29149—2012)配置計量水表的問題[5],二、三級水表配備率不高[6]。全省高校應建立健全用水計量系統,全面摸清高校公共服務用水與教職工家屬區生活用水混用情況,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摸查情況建立整改臺賬,督導高校立行立改,實現學校對外經營服務、科研實驗用水獨立計量核算,鼓勵高校實現用水智能遠程計量全覆蓋[7],做到精準、精確、分級、分區計量,只有實現高校分級計量全覆蓋和用水精細化管理,才能實現精準核算高校的用水效率。
廣東省從“十四五”時期開始,將非常規水源利用量納入用水總量指標,并要求各地市將非常規水源合理納入計劃用水管理,但在實際核算用水戶用水指標時,暫未將非常規水源利用量納入核算。計劃用水就是要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進行規劃和計劃。[8]高校作為城鎮用水大戶,有一定非常規水源利用潛力,非常規水源的開發和利用在高校之間也在慢慢普及[9],各級計劃用水管理部門應抓緊將非常規水源合理納入計劃用水管理,倒逼高校配套非常規水利用與計量設施,促進高校的非常規水利用。
落實“節水優先”方針,需要“兩手發力”,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建立基于市場機制的節水服務模式。[10]合同節水作為一種新型節水管理模式,是未來節水管理主導方向,高校是公共機構的典型代表,更是推廣的主陣地[11],在合同節水關鍵環節注重智慧平臺搭建,健全全過程在線監控計量,構建數字校園用水管理體系,實現“合同節水+智慧節水”的有機融合,以期將全省高校用水從通用水平提升至先進水平。
高校作為傳播知識﹑培養人才、傳承文化的主陣地,推動節水文化融入學校制度管理、校園環境建設、專業教學內容、學生生活習慣、校園文化活動[12],將高校作為公共領域節水的先頭兵,示范引領全社會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具有重要且深遠的意義。
高校的用水行為容易引起社會關注,高校是社會發展和科研的前沿陣地,對全社會節水起到重要的引領示范作用,對高校實行以定額為主要依據的計劃用水管理,使其在用水過程中重視水資源剛性約束,力求把高校的管水水平從粗放轉變為精細,行之有效地提高高校節水水平。